更新於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減班人數暴增、失業率創10年新高、服務業雪崩式滑落──從數據看疫情對產業衝擊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7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終於將持續2個多月的三級警戒調降為二級。在各項社會活動有條件迎向復甦的時刻,日前主計處公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10年來新高,因疫情而放無薪假與減班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而防疫期間的種種限制更使得服務業受到極大衝擊。 從去年到今年,疫情到底對台灣產業與勞工的影響層面是什麼?雇主的因應方式主要是裁員還是縮減工時?而受衝擊最大的又是哪幾項產業?《報導者》與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共力研究社合作,透過關鍵數據的分析,具體呈現疫情對於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從協議減班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然而,協議減班統計僅限於有向勞政單位申報的廠商,實際上有更多廠商並未依規定申報,無法反應整體勞工的全貌。因此,我們改以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中「因經濟因素致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者人數資料,觀察勞工遭遇工時縮減的情形。
    週工時未達35小時代表一週工作不滿5天,從去年2月開始此數字即已超越前年,到了5月疫後增加人數更是高達28萬人,是申報協議減班人數的數倍以上。 隨著台灣國內疫情趨緩,這些遭遇工時縮減的勞工人數在去年7月之後快速減少,直到今年5月隨著新一波疫情而暴增至61.6萬人,6月更增加至77.6萬人,反映出有愈來愈多勞工遭遇減班,從全時工作者變成非全時工作者

    2.失業率創10年新高,疫情後同期增14萬4千人失業

    自今年(2021)5月爆發本土社區疫情,全國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級,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也在失業率顯現。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較上月上升0.69個百分點,創下2010年後的新高;失業人數57萬人,較上月增加8萬1千人,上升16.55%。
    為了在所有失業者中區分出受到疫情衝擊而失業者,我們同樣以2019年為基準點,進一步區分初次尋職者與非初次尋職者,發現「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非初次尋職者」在疫後增加人數,從去年3月的6千人,很快在4月暴增至4萬1千人,在5月達到4萬8千人的高峰,其後雖緩慢回落,但直到今年4月仍有1萬7千人,顯示去年疫情第一波衝擊儘管規模不大,但所造成的失業問題直到今年疫情再起前,依舊沒有完全消解。而今年第二波疫情衝擊下的失業者更是直線上升,從5月後的7萬2千人,倍數成長到6月的14萬4千人。
    去年疫情期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在所有退出勞動市場者之中,我們針對「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的勞工,計算與2019年同月份相比的疫後增加人數。在去年5至6月,這部分的人數達到高峰,為1萬4千人。
    綜合上述三部分受疫情衝擊的勞工人數,第一波疫情至今年6月各部分的比例可呈現如下:
    在去年的疫情高峰(2020年5至6月),遭遇工時縮減者約占受衝擊勞工總量的8成,另有1成5遭遇失業,其餘為退出勞動市場。仔細觀察這三類受衝擊者的數量變化與相對比例,可以看到工時縮減人數在一開始快速增加,占比超過8成,但從8月起疫情減緩之後便快速減少,占比也跌至5成以下。相對的,失業與退出勞動市場者數量一開始增加較慢,但增加了之後則下降緩慢,兩者合計在全部受衝擊者的占比在2020年3月只有17%,於8月達到29%,到10月更增至42%。

    疫情初期8成以減班因應衝擊,失業問題隨後顯現

    在目前的第二波疫情之下,7月中的協議減班人數已高達31,980人,相當於第一波疫情高峰時的人數。而相對於2019年6月,今年6月工時縮減之疫後增加人數高達77.6萬,因業務緊縮而出現的疫後增加失業人數為14.4萬,目前疫情造成的縮減工時與失業問題,都大幅超越去年疫情的影響程度。考慮到失業可能較不會在第一個月立刻反應出來,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後續資料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失業者數量。
    至於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數,由於今年出現了去年未見的三級管制措施,關閉學校與托育機構將可能使父母為了照顧子女而退出勞動市場,因此從今年5月起除了「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類別,我們也計入「照料家務」而退出勞動市場者,兩者在6月合計有4萬人。
    綜合以上數據,三類受衝擊者(減班、失業、退出勞動市場)在今年5、6月比例大致符合我們根據去年疫情高峰期間情況所做的估計。
    總結來說,台灣勞動市場在去年遭遇疫情衝擊時,約有超過8成是以減班減薪來因應,但也伴隨著一部分的失業與退出勞動市場,在隨後幾個月顯現出來。如果疫情很快獲得控制,則減班減薪的現象會很快減少,但失業一旦增加,則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夠消減。反過來說,一旦疫情持續,廠商光憑減班減薪已無法支撐,則失業情況則很可能會持續增加,如何防止減班減薪者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落入失業處境,是當前的紓困政策應該著力之處

    3. 產業呈兩極化趨勢,住宿及餐飲業在疫情最鉅時減少5萬多名受僱者

    為了具體呈現疫情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我們以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1月為基準點,分別比較第一波疫情( 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與第二波疫情(2021年5月)各行業勞工僱用人數的變化。統計方法是先找出每一個行業於兩波疫情期間受僱人數的最低點,分別計算其與2020年1月基準點的差距,按差距大小排列如下。
    由於資料限制,此分析只針對勞工就業部分,並且聚焦在受僱者而不包括自營作業者。整體而言,疫情對台灣勞工就業的影響隨行業而有很大差異,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勞工受到較大衝擊,而且愈低薪的行業勞工也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高薪行業勞工就業則相對較不受影響。
    如圖所示,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受僱人數減少最多的是住宿及餐飲業,在最高峰時減少的人數是5萬多人,減少人數超過了排名第二製造業的兩倍;零售業則是受僱勞工減少人數的第三高。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等在第一波疫情期間皆曾出現受僱人數下降超過5千人的紀錄。而包括營建工程、支援服務、教育則未受疫情明顯衝擊,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受僱人數甚至在第二波疫情後大幅增加。
    根據今年5月的統計資料,在目前的第二波疫情下,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依舊是僱用人數低於2020年1月最多者,顯示這些行業在短暫復甦之後立刻又陷入第二波疫情的衝擊,或是處於長期衰退中。唯獨製造業的僱用人數差距由負轉正,顯示製造業整體而言在第一波疫情之後有實質復甦,且目前尚未受到第二波疫情重大影響。

    特定產業持續成長,疫情後所得分配可能更加不均

    不過,製造業內部仍有些子行業的僱用人數持續衰退或未完全復甦,包括呈現長期衰退趨勢的紡織業、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以及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以及受到第一波疫情衝擊而尚未完全復甦的塑膠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等。製造業整體的僱用人數復甦,主要是由長期持續成長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其他製造業等,以及自第一波疫情中復甦的金屬製品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等等子行業帶動。另外,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以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加上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與醫療保健等,都是台灣近年來持續成長的產業,疫情對其他行業的衝擊將使得這些行業的相對重要性更加突出。
    值得強調的是,疫情對不同行業衝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所得分配。以下,我們將工業與服務業資料中的95個細分行業,按照其2019年平均月薪高低排列,將其分為人數大致相當的高、中、低薪三類行業,分析他們自2020年1月至今的受僱者人數變化。
    由圖中可看出,在前一波疫情期間,愈高薪的行業其受僱人數的下降幅度愈小,甚或保持成長,愈低薪的行業其受僱人數下降的幅度則愈大。儘管2020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之間,中、低薪行業的就業已有所回升,但隨著新一波疫情於5月爆發,中、低薪行業僱用人數再次衰退,行業間的不平等現象又再次浮現。疫情對低薪行業勞工的衝擊比高薪行業勞工更大,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可能進一步惡化。

    4. 中低薪服務業遭到最重大打擊,旅行從業者減少37%

    為了更仔細觀察受衝擊行業的情況,我們進一步將這95個行業最新(2021年5月)的僱用人數統計,與2020年1月的數字做對照,找出僱用人數減少最多的前6個行業,分別是餐館(減少24,206人)、旅行及相關服務業(減少11,480人)、住宿業(減少10,905人)、零售業 (減少10,455人)、紡織業 (減少6,425人)、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減少5,087人)。在這幾個行業中,紡織業在疫情前後皆持續衰退,因此其衰退很可能主要與疫情無關,而排除了紡織業之後,其餘5個行業的僱用人數自去年1月以來的比率變化情況如下:
    這5個行業皆為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且除了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以及零售業屬於中等月薪行業之外,其餘皆為低薪行業。
    旅行及相關服務業是受僱人數減少比例最大,也是最早進入衰退的行業。此行業在2019年僱用人數有小幅增加,但全球疫情爆發之後國際旅遊行程受阻,因此其衰退的起點早於其他行業,之後隨著國內第一波疫情的爆發,僱用人數持續減少,至今年5月份為止,相對於2020年1月已減少37%。
    僱用人數減少最多的餐館業,在去年5月之後達到谷底之後呈現緩慢復甦,直到第二波情爆發之後再次衰退。這5個行業之中總僱用人數最多的零售業 (超過63萬人),曾在今年初超越2020年1月的僱用人數達到完全復甦,但在第二波疫情出現後快速陷入衰退。
    與這些行業相反,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建築工程業等,則是僱用人數增加最多的5個行業(註)。這些皆是僱用人數長期穩定或成長的行業,疫情只是使其成長稍緩,並未改變其長期趨勢。而且其中的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以及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皆屬於前述分類中的高薪行業,再次提醒我們疫情衝擊 (或無衝擊) 的行業差異,以及可能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
    ====
    轉載自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unemployment-and-economic-impacts-statistic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