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短暫真實放映所

    畢設週記|壹拾 畢業設計計畫書( 精簡版)
    本文將為畢設週記|創刊號至零玖整理後,依照「畢業設計計畫書」所要求的格式來書寫。

    前言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並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但是,接受照片的教育,已不同於接受較古老、較手藝化的影像教育。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近年來許多電影(如楚門的世界)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都在敘述著真實與擬仿物(虛擬)之間的關係,似乎暗示著真實對於這個世界的意義逐漸崩塌。

    《道林格雷的畫像》
    《道林格雷的畫像》

    觀察日記
    我開始對於所在的社會搜索有關於真實與擬像界線模糊的現象,於是發現社群媒體(以INSTAGRAM為例)的機制產生真實性逐漸消逝做為觀察對象,以下為四種機制以及所產生的現象。
    INSTAGRAM的四項機制
    四種機制下產生真實與擬像邊界崩塌

    研究動機
    真實與擬像之間的界線是已慢慢的模糊。到了科技發達的快速時代「真實與擬像」的界線已被打破,「慾望」不斷的將之間的感知、理解、觸摸打破,使之斷裂並不完整。城市慾望快速變化與疊加後,所傳達的資訊早已變的不同,所有的事物在快速文化驅使之之下,所謂的「真實與虛構」之間變的難以區分。
    社群媒體上用來經營自我形象的照片,數位或非數位媒體上散播的宛如真相的畫面,或是各類視覺藝術呈現的作品,都是「影像」。許多時候,我們預設「影像」附屬於真實。或許我們的生活如同經典的電影《楚門的世界》,身處的生活一直並非真實,而為何楚門一直無法知曉從小生長在一個「被建構」與「被設計」的環境呢?那你能確定生活在真實與影像夾雜的世代中,真實還存在嗎?

    研究目的
    由現象觀察中得到組成社群媒體的是「動態影像」,由於動態影像的產生過度斷章取義的誤讀,進而影響真實。我想紀錄下這個網路時代帶來的變革,充斥更多關於真實與擬像的議題,從這座失真的城市中找尋更多真實的詮釋,拼湊出「多重面向與不完整的真實」,而每個人所看見與理解的都並非相同的,期望能在不斷辯證中重構出能述說真實的空間。這已經不是一種可以用界線來區分二元上的差異,而是一種二元以上同時存在一個空間甚至是場所。
    構成社群媒體的是「動態影像」

    議題分析
    • 社群媒體時時放映著的是真實生活嗎?
    不確定,沒辦法給出正確解答,「照片是死物,它無法具體告訴你什麼,那些都是你靠想像製造出來的」,畢竟各自有所解讀,所以也很難認定何為真實生活,如同柏拉圖《洞穴理論》中外面世界的樹與在洞穴中深信已久的影,我們無法為囚犯定義正確答案。
    柏拉圖《洞穴理論》
    • 社群媒體產生多重面向與不完整的真實是否可以形塑成空間?
    要做出多重面向與不完整的真實空間,須具備的空間特點為「反身性」、「時間性」、「多元性」、「異質性」,四點是透過手邊操作資料內化後的理解,還有加上利用設計者與使用者在對建築的詮釋上具有二元性,來產生建築空間。
    • 所形塑的空間是否可以存在於都市空間中?
    我找出兩種不同對應擬像與真實二元性的空間,都是不同的機能在時間或空間維度疊加後產生的,形塑出與城市新的介面關係。
    1. 主題樂園:迪士尼樂園 / 不完整真實在空間維度上的疊加
    2. 中山北路三段的教堂CHUNGSHAN / 多重面上的真實時間維度上的疊加
    • 動態影像與建築空間的關係?
    影像與建築是模糊的構成,皆能以多視角敘述狀態,都是屬於一種建構的藝術。影音剪輯需要從片段組合、縮放、不同的元素擺置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意義產生,與建築空間中操作建築元素相似,由於是建構所以其元素是可以被分析定義的,操作規則是可以一步步建立的。
    同屬於一種建構的藝術

    空間腳本與需求設定
    空間腳本會是真實的虛構劇 與偽裝的真實劇 ,簡而言之是NETFLIX 上火紅的真人實境秀。對於為何是真人秀詳閱《畢設週記|壹捌》。
    1. 日租旅館、市場、小吃攤等日常生活場所做為場景切片的街道實驗場
    2. 販賣著定義下的故事情節的故事販賣部
    3. 無單一劇情走向的實境秀,在一條真實迴廊中卻也同時看見了隱藏在街道立面背後的故事的影片製造所

    基地選擇
    基地的選擇是希望在擁有極多歷史、環境、記憶、觀看、活動、原始物件疊加,並且能以旅客去熟悉化、陌異化的特質經驗這場所,由第三人稱閱讀轉化為第一人稱參與,也許在本議題設計(做為真人秀的發生器)介入地方,讓本該為第一人稱的當地居民轉化成為第三人稱重新觀看閱讀地方。因此我的設計希望能以金門後浦做為實驗對象。

    案例分析
    釐清議題的發展與操作邏輯,調閱了一些以往畢業設計與碩博士畢業論文來討論更明確的研究架構,更深入探討別於畢業設計的操作方法。
    以下為畢業設計案例
    1. 竊竊私語的教堂(淡江,李映萱,2018)
    2. 孤島放送台-限時旅館(淡江,李念,2020)
    3. Behind The Scene-後放映所(淡江,連奕堯,2020)
    4.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寶藏巖信所(淡江,蔡妮可,2021)
    以下為碩博士畢業論文案例(針對操作邏輯與方法)
    1.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淡江,邱美婷,2003)
    2.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成大,田倧源,2016)
    3.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交大,李思敏,2017)
    4.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交大,林信和,2019)

    研究觀點
    所以目前的操作會建立在以下觀點,作為展開方法論的前提,這些構成我思索動態影像、空間與創作的重要觀點與脈絡。
    首先,我會如同2017 交大建研所李思敏《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所操作的邏輯操作一場實驗(前置設計),首先選擇合適的運鏡手法,對現有基地上本身上映的真人秀(包含演出者/使用者、任務/機能、事件/活動)做為觀察對象進行譜記,探究出空間對於動態影像的真實關係。
    其次,以譜記拍攝的藍圖做為後期為建築撰寫空間的關鍵字進行設計操作,將建築定調成為控制劇情走向的發生器,分離原有城市中的三大要素作為暗示,產生自身連續性。則與2018淡江建築李映萱《竊竊私語的教堂》所呈現相反,並非將前期操作出的空間原型,收入至集合體的詮釋,而是直接進行基地上記錄與觀察後將建築加入至這場真人秀,目的在於對環境與使用者的關係並非與日常脫節
    最後,前期的實驗創作本身需要感性與大膽的空間類型探究,中後期提出方法論則需要清晰與理性兼具的建構過程,期望畢業設計能同時展現兩者的特質。

    預期成果
    對於社會現象事件的觀察與研究,針對動態影像對真實的影響為目的,並且以建築空間的呈現作為討論的手法。如Rajch-man的論述:「我們建構在空間上的事件,應內涵異質多樣的觀念,它不同於現代建築單一的烏托邦理想,而是呈現出多樣片斷、錯置的概念」。期待最後的呈現會將不是如同《楚門的世界》中巨大的人造攝影棚,而是以小尺度的建築作為操作基準,以節點的狀態散落在街區中,成為屬於每個人的獨立放映所,藉由建築空間作為批判新時代社群媒體產生的社會現象,同時刻畫出此議題與時代的關係,將以隱喻的方式呈現看待事物表象與裡象之間的共時性與相互表達,成為故事與空間的表裡關係。
    我想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這個時代的變革,建構方法論的同時就成為思考媒介,將複雜與難以說清的「真實」呈現,「真實」相較於之前被物質實體所綁縛的狀態,開始能溢散開來,存在於我們看不見的抽象概念裡,甚至可以反過來定義建築實體的真實性。預期能創造出新型態空間類型。經由建築意識到城市中隱著的真實,讓空間去說故事,同時也讓使用者說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能理解自己、他人與城市。
    空間本身就是場真人實境秀,帶領人們看見日常中的真實 !

    參考書籍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 柏拉圖《理想國》洞穴理論
    • 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 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 尚•布希亞《擬仿物與擬像》
    • 彼得•威爾《楚門的世界》
    • 劉紀蕙《看、他者、凝視:拉岡與欲望結構的問題》
    •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 簡妙如《觀看與被觀看:台灣真人秀的慾望 監控、螢幕機體與偽裝後現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