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我所求——文明的輓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百年陸沈》三部曲,每部分上下兩闕,「闕」又稱闕門、觀,是中國和中國文化輻射的周邊東亞地區獨有的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塔樓式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故稱「闕」,與「缺」字通。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十三:「蓋為二臺於門外,人君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因以為宮門的代稱,《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也有大闕旁更建小闕的,主闕帶一個副闕稱二出闕,又名「子母闕」,主闕帶兩個副闕稱三出闕,只有天子宮殿纔能用。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闕也會出現在重要寺廟、道觀門前,以及帝王和貴族的陵墓前。

宮殿外的闕為宮闕,其上有樓觀,常用來代指朝廷,《蘇軾·水調歌頭》:「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夕?」

城外的闕為城闕,其上亦有樓,《詩經·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孔子故居即在曲阜「闕里」。

陵墓前的闕為陵闕、墓闕,其上無樓,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為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如東漢王稚子闕、高頤闕等,《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而「闋」則指曲調,《文選·馬融·長笛賦》:「曲終闋盡,餘絃更興。」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

「闋」也作量詞,計算歌、詞、曲的單位,《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歌數闋,美人和之。」

「闋」也指空缺,通「缺」。漢·王符《潛夫論·邊議》:「傳子孫者,思安萬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闕」和「闋」均通「缺」,現在常有人把二字通用,如《千千闕歌》就以「闕」用於指歌曲。

書中提到「闕」是在卷壹上闕中,雲鵬說半山堂的碉樓很像闕;提到「闋」則是在卷貳上闕,修武寫信給賀蘭,說他要把《湘君》《湘夫人》譜成一支曲子的上下闋。

之所以用「闕」而不是「闋」命名每卷的上下兩部分,一是取其闕門之意,暗指半山堂的碉樓如闕,是中國傳承數千年傳統的代表,而被焚毀的半山堂,就是被共產黨毀滅的中國傳統社會的陵墓,半山堂的碉樓也成為陵墓前的墓闕。

《百年陸沈》三部六闕,就是我用華夏傳承一系至今、也是人類唯一連續使用三千五百年的古老文字,為亡於共產的古典華夏墓前豎立的墓闕;同時「闕」也涵蓋了「闋」,每卷上下闕,也是一支曲子的上下闋,取意本書如長調三曲六闋,是獻給古老華夏文明的輓歌。

raw-image
raw-image

封底作者簡介選的這張照片,是覺得很憂鬱,符合這部書充盈黍離之悲的氣質,好像隔著太平洋,滿懷憂鬱凝望我的故國,為百年來的血火滄桑黯然神傷。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詩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偟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宗周即鎬京,幽王時因犬戎入侵而化為灰燼,周室東遷。詩歌作者重回舊地,撫今追昔,見黍稷叢生,慨嘆故都荒蕪若此,不禁心搖神失,竟致氣憤凝噎。此後「黍離之悲」乃成表達故國哀思之成言。

正如今日之中國大陸,被蘇俄外來武裝入侵,徹底毀滅了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綿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斷絕,只留下一片荒蕪。

書中鄭氏一族五胡亂華時從中原故土南遷,蒙古入侵時西遷,滿清入關再遷入川,蘇俄武裝的共產傀儡肆虐,又東遷臺灣,每一次都是躲避野蠻異族對文明的毀滅;任家則是為驅逐野蠻異族而從中原西遷入雲貴苗疆,灑血潑命,開疆拓土,在血火中艱難求存。最後鄭任兩家殊途同歸,都流散到太平洋彼岸的北美新大陸,在美國加拿大拓展新的生存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鸞鳳 Phoenix的沙龍
0會員
17內容數
2022/12/04
樂天Kobo Plus無限任讀任聽All You Can Read & Hear! 130萬本電子書、10萬本有聲書任讀任聽!
Thumbnail
2022/12/04
樂天Kobo Plus無限任讀任聽All You Can Read & Hear! 130萬本電子書、10萬本有聲書任讀任聽!
Thumbnail
2022/05/13
《百年陸沈》三部曲是一部以二十世紀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作者鸞鳳的家族人物親身經歷為原型,敘述歷史滾滾洪流中個人命運的大河小說。
Thumbnail
2022/05/13
《百年陸沈》三部曲是一部以二十世紀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作者鸞鳳的家族人物親身經歷為原型,敘述歷史滾滾洪流中個人命運的大河小說。
Thumbnail
2021/12/16
【長篇連載】文字+廣播+視頻:長篇歷史小說《百年陸沈》三部曲 「老宅」之三 赤壁飛瀑
Thumbnail
2021/12/16
【長篇連載】文字+廣播+視頻:長篇歷史小說《百年陸沈》三部曲 「老宅」之三 赤壁飛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巴西聞收宮闕,送班司馬入京》唐 杜甫 聞道收宗廟,鳴鑾自陝歸kui。 傾都看黃屋,正殿引朱衣i。 劍外春天遠,巴西敕使稀hi。 念君經世亂,匹馬向王畿ki。 傾盡都城的人! 傾都 來看一般百姓紀錄的口語唸歌,俗稱七字仔! (tshit-jih-a2) 一 ,先看正規正矩的四
Thumbnail
《巴西聞收宮闕,送班司馬入京》唐 杜甫 聞道收宗廟,鳴鑾自陝歸kui。 傾都看黃屋,正殿引朱衣i。 劍外春天遠,巴西敕使稀hi。 念君經世亂,匹馬向王畿ki。 傾盡都城的人! 傾都 來看一般百姓紀錄的口語唸歌,俗稱七字仔! (tshit-jih-a2) 一 ,先看正規正矩的四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香火縈繞的大殿,奇異古怪的書籍 隨著與記憶不同的事物出現 永冬國度的秘辛將被逐步揭露!?
Thumbnail
香火縈繞的大殿,奇異古怪的書籍 隨著與記憶不同的事物出現 永冬國度的秘辛將被逐步揭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