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帶後期處理系列 1】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過去與現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所以版主有空的時候來談談母帶後期處理到底在做些什麼。
早年留聲機錄音時代,音樂被錄下後是直刻蠟筒上,後來在1887年Emile Berliner才將滾筒式留聲機改良成唱盤式的留聲機,進而在1891年有了蟲膠唱片(Shellac disc)這種新的聲音儲存媒體,讓音樂生產與保存上更為便利,錄音這時還算是直刻到唱盤上的。磁帶錄音機(Magnetophon)是德國AEG公司的工程師在1930年代時發明的,二次大戰時德國廣播公司就已拿來使用,但當時還算是一個軍事上的祕密武器,戰爭結束後這個新發明的祕密才被解開,1948年美國Ampex公司才開始商業化生產盤帶機(tape machine)Model 200A,錄音儲存載體才慢慢從唱盤逐漸轉移到盤帶上。剛開始錄音雖然換成用盤帶儲存音樂,但還是由專門負責刻唱盤的工程師將盤帶裡的音樂轉刻成唱盤發行(註:1948年才發明了保存上較不易碎裂的黑膠唱片Vinyl),而這位專門負責將錄音盤帶轉刻成唱盤的工程師,當時叫transfer engineer(轉換工程師),即是早期的母帶工程師。隨著錄音工業越來越發達,直刻兩軌變多軌,載體曲目數變多,這位刻板工程師要負責的事情也跟著越來越多,後來就開始稱他為母帶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了。
因為母帶工程師是整個唱片生產流程裡最後一位把關的人,他必需懂得整合來自不同地方的混音歌曲製作,懂得類比數位間載體的轉換,以及最終商品的製作過程與消費者使用的狀況,即使在現在幾乎可以全數位的時代,這也不是把歌曲集中調一調、做成母帶生產就算是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這份工作仍是需要高技術性及經驗的,若不懂得整個唱片製作環節,耳力不夠好,會很容易把前面錄混音師的作品搞砸。
圖片出處https://klyker.com/how-a-vinyl-record-is-made-18-photos/
Q:我的專輯一定要做母帶後期處理嗎?
A:一張專輯裡面的歌常是由不同人在不同錄音室內完成混音的,即使是同一位混音師,同一間錄音室混所有的歌曲,不僅是歌曲內的配器編制不同,混音師也不是機器人,不同時間混音出來的東西還是存在差異,不會聽起來一樣,所以還是需要做最後的統整處理。除非你的專輯是單曲,只有一首歌,這時就不見得非要另外找母帶工程師處理,但多一個人客觀地審視混音成品仍是有好處的。
母帶後期處理的工程師通常會建議不要跟混音師同一人,因為同時身兼這兩樣工作會失去對整張專輯音樂的客觀性。必需要強調的一件事: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看似工作很像,但思考與聆聽的重點是不同的。混音時考慮的是架構各配器之間音色音量音場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時考慮的是整體專輯的連貫統合與產品在消費端聆聽的效果。除此外,真要討論的話,母帶後期處理有些方式也與混音不太相同,好的母帶後期處理是幫混音加分,不好的母帶後期處理不僅沒幫混音加分,甚至還倒扣分。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在混音器、DAW(數位聲音工作站)、錄音機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音量表,音量表是聲音工程裡很重要的大小聲參考依據,但我們真的看懂音量表上代表的意義嗎? 很多錄音工程的名詞都有其意義在,當然也許實務上會使用是很重要的事,但有時一些細節卻藏在這些名詞用語或記號上....
很多人玩音樂玩一玩就很想有自己表演或宅錄時可收音的基本設備,買麥克風大概是最先會做的一件事。麥克風那麼多,到底要怎樣挑?它的規格表(Specifications)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值又代表什麼意義呢?我們整理一下常見的麥克風規格來跟大家說明一下。 (cr: www.neumann.com)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在混音器、DAW(數位聲音工作站)、錄音機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音量表,音量表是聲音工程裡很重要的大小聲參考依據,但我們真的看懂音量表上代表的意義嗎? 很多錄音工程的名詞都有其意義在,當然也許實務上會使用是很重要的事,但有時一些細節卻藏在這些名詞用語或記號上....
很多人玩音樂玩一玩就很想有自己表演或宅錄時可收音的基本設備,買麥克風大概是最先會做的一件事。麥克風那麼多,到底要怎樣挑?它的規格表(Specifications)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值又代表什麼意義呢?我們整理一下常見的麥克風規格來跟大家說明一下。 (cr: www.neumann.com)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改稿真的不是一件需要太多情緒的事,把錯的挑出來、改掉,就這麼簡單!很少有什麼「大錯」需要去爭執誰對誰錯。不過真的滿多時候鬼遮眼或是偶爾真的會發生某種「明明前一版是對的,這一版居然是錯的」的鬼故事,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就好!
Thumbnail
先前老婆約了一位調音師來家裡為鋼琴調音,言談之間發現老師的閱歷十分豐富,一問才知道他離開公司出來獨立開業已經四十多年,和老師聊工作的甘苦談,覺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學習之處。 我們問老師:出來獨立開業,沒有了公司的奧援,如何找到業務機會呢?老師說,重要的是要靠服務和技術取得客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學習混音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即使你沒有經驗,也能逐步掌握這門技術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Thumbnail
我1994年開始進入編曲的領域。而在這當中除了大腦懂不懂編曲是最基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使用適合我的編曲器材,即能操作那些音源及取樣機。所謂音源顧名思義就是音色的來源,取樣機就是把真實音色取樣下來的機器。而這些器材基本上都不會有聲音,也不會有點字,更不會有無障礙的設計...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以前的文章有大概提過樂器調色盤這個概念,但仔細想想,建立樂器調色盤幾乎是我寫每首曲子的第一步驟,那乾脆就來好好談這個主題好了! 不過要先聲明,作曲的過程和步驟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每首曲子、每種風格也都會有不同的流程,所以這不是絕對,當作多一個工具就行囉。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要為影視作品、電玩寫音樂,一般來說,配樂家最好都要熟悉整個音樂製作的流程,一路從作曲→編曲→備譜→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都要有經驗、甚至每個階段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在這麼多音樂技能之中,為什麼不在音樂製作流程中的「分析電影」卻變成了配樂家最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
Thumbnail
改稿真的不是一件需要太多情緒的事,把錯的挑出來、改掉,就這麼簡單!很少有什麼「大錯」需要去爭執誰對誰錯。不過真的滿多時候鬼遮眼或是偶爾真的會發生某種「明明前一版是對的,這一版居然是錯的」的鬼故事,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就好!
Thumbnail
先前老婆約了一位調音師來家裡為鋼琴調音,言談之間發現老師的閱歷十分豐富,一問才知道他離開公司出來獨立開業已經四十多年,和老師聊工作的甘苦談,覺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學習之處。 我們問老師:出來獨立開業,沒有了公司的奧援,如何找到業務機會呢?老師說,重要的是要靠服務和技術取得客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學習混音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即使你沒有經驗,也能逐步掌握這門技術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Thumbnail
我1994年開始進入編曲的領域。而在這當中除了大腦懂不懂編曲是最基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使用適合我的編曲器材,即能操作那些音源及取樣機。所謂音源顧名思義就是音色的來源,取樣機就是把真實音色取樣下來的機器。而這些器材基本上都不會有聲音,也不會有點字,更不會有無障礙的設計...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以前的文章有大概提過樂器調色盤這個概念,但仔細想想,建立樂器調色盤幾乎是我寫每首曲子的第一步驟,那乾脆就來好好談這個主題好了! 不過要先聲明,作曲的過程和步驟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每首曲子、每種風格也都會有不同的流程,所以這不是絕對,當作多一個工具就行囉。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要為影視作品、電玩寫音樂,一般來說,配樂家最好都要熟悉整個音樂製作的流程,一路從作曲→編曲→備譜→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都要有經驗、甚至每個階段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在這麼多音樂技能之中,為什麼不在音樂製作流程中的「分析電影」卻變成了配樂家最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