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人口扶養比:當未來不能工作的人口比能工作的人口多時,怎麼辦?

    在閱讀劉潤老師的「五分鐘商學院」時講述宏觀經濟學的章節,看到了「人口扶養比」的概念,覺得很有趣值得思考,也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口扶養比,指的是一個國家非勞動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
    以中國大陸來說,在14億人口中若有五億人無法工作,則人口扶養比就是35.7%. 而中國大陸其實老齡化相當嚴重,未來的十多年後,若是有9億人無法工作時,人口扶養比就會變成64.3%。當90後和00後成為社會的主流後,要保持今天的社會總財富,今天的平均水平,他們一個人要創造的社會價值,必須要是今天社會的兩倍,才能為持平衡!
    台灣近幾年生育率降低,老年化現象持續,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扶幼比降至17.63,但扶老比因高齡化明顯,增至22.53;2020年台灣扶養比升高為40.16,意即每百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老幼人口40.16人,其實是蠻高的一個比率。相對低薪、高房價的環境,讓許多年輕人感到壓力很大,養育一個小孩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不婚不生成了許多人的選項,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所造成的連鎖效應也很深遠。
    若是未來因為少子化而面臨大量的勞力短缺,人力成本翻倍的情況下,又要維持商業模式運作,且商品價格不變,該怎麼辦呢?作者劉潤提出,也許可以透過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方式來提升效率,減少對人工的依賴,用科技的力量來取代勞動人口的缺口。
    印象最深的是,文中提到在過去,大家把原材料大老遠運到中國來加工,再運回去賣掉,是因為製造必須要依賴人工,而中國人工又最便宜。而未來當製造不再需要依賴人工時,真正能拯救中國的,是創造,而不是更高效率的製造。要賣不可替代的產品,而不僅僅是可被機器人替代的勞動力。
    台灣亦然,我們不應該只依賴過去前幾大科技集團的代工和工廠思維,而是應該投資未來,投資品牌,試著打造出如歐美暢銷全球的品牌,做出差異化。如此一來,才有自己的優勢和定價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