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8)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若我們不早點解決,那二十年後,我們會遇到超龐大的一群退休人口,以及無法填補的基層職缺,還有補洞補到怨恨不已的下一代。倒金字塔,不垮才奇怪。那還不如我們中老年人早點清醒些,該立好的稅就先設立好,從我們這些中老年人身上挖一點出去。作法其實有很多,只是在民主自由國家中,太多人的私慾,都被自由之名掩蓋了。不然高喊○○正義者,我們何不去問問,所謂的○○,他們自己家有沒有?

這系列的最後,筆者沒有辦法提出解決方案,不是沒有方法,是沒有完美的方法。

各位一定在網路上常見到,「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關鍵不在單線邏輯,是可以解決的層次不同。

簡單說,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思維,解決不了系統性社會問題

何謂系統性問題?系統者,由多個可以分拆獨立作業的部分組成,像是汽車有引擎、變速箱、油箱、煞車、輪胎、方向盤……每一個零件都是獨立完成一件工作,但只要有一個部分故障,整台車就跑不動,至少跑不順。

輪胎只負責轉,引擎只負責活塞運動,方向盤只負責帶動輪胎,功能都很單一,所以要解決輪胎胎痕太淺的問題,換輪胎就好。其他的零件也是,你不會覺得方向盤斷掉應該要換煞車,或油箱漏油時去換水箱。

系統性問題若只是單純的零件出錯,直接換掉、修理該零件最直接,這是所謂的模組化,現代工業的基礎,也是所有系統性問題的基本。但如果不是單一零件出錯呢?那通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好幾個零件都壞了,你不能只換一個,或是連接不同模組的零件有問題,你更換後還需要平衡來回調整多次。

但是社會的系統性問題完全不是這麼簡單,社會需要運作,類比之下更像是你開車時發現車子怪怪的,如何邊開車邊修理,或臨時停車後以最短時間修理完畢。

筆者要說的是,大部分你所認知到「只要○○就可以××」的解決方案,通常都沒有用,關鍵皆是忽略社會運作不能停止的道理。單獨的去思考,修改個號誌、調整下法律,很難嗎?的確是不難。

打個比方,開車時感覺會左偏,問題可能是胎壓不均,或是需要定位,要徹底解決就必須停下來檢查,但現在不能停該怎麼辦?偏移既然沒有很嚴重,駕駛選擇用雨刷對準車道的方式,微調開車方向。而你認為,這麼做太麻煩了,要用更科學的方法,經過完美的計算,你要求駕駛方向盤永遠保持與正常狀態右轉10度的方式開車。

我們真的認為這會有用?把方向盤轉10度後卡死讓駕駛正常開車,還是駕駛憑感覺不定期的調整方向會比較穩?

編:一篇關於工程師編寫程式碼的有趣留言,很好笑,卻仿如社會運作。

編:一篇關於工程師編寫程式碼的有趣留言,很好笑,卻仿如社會運作。

短視近利造就少子化,出賣未來迎來悲慘的高齡社會

社會的系統問題,多半出在每個零件彼此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你根本不會發覺,自己方便的變動,影響到一百公里外的人。你只會覺得這樣終於完美了,可苦了素未謀面的同胞。

這就是犧牲的真相,絕大部分的人視野困在自己身邊,毫不知覺自己的方便傷害到遠處的人。就算知道,斥責他人總是比自己讓利簡單,所以幾十年後形成衝突的政治兩派系。

全球化造成的問題,相當大的部分以人力資源困乏呈現,而多數國家的想法,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什麼人會想到以後的,少子化的慘況,是數十年後的中老年人,用孤苦終老來回應,沒有子女者很難想像這是什麼狀況,而要填補親情的空虛,得要用更多的工作、成就去滿足。慘就慘在這,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多少成就,是大到能修繕靈魂的缺口。親情可以解決嗎?但至少是最低成本的做法,以社會整體來看,高成就畢竟是少數,我們多是低不成高不就。

順便吐槽一下,筆者見過大部分說「應該要衝一衝,不要擔心少子化,戀愛結婚生子可以延後的」,他自己小孩多半超過2個。其他少部分呢?照著說上句話的人複誦。

共產平分財富是幹話,漸進改革方可穩定求變

系統性問題的解決,其實是有標準方法,用數字化來比喻,假設我們現在有五個環環相扣的問題A、B、C、D、E,分數為A100、B70、C70、D60、E50。較穩妥的解決方式是,先讓A降低成為90,然後分10給B,現在變成了A90、B80、C70、D60、E50,過幾年後讓B變成75,轉5給C,變A90、B85、C75、D60、E50。以此類推,最後A損失的10,平均攤給BCDE。接著再讓A從90變成80,重複以上步驟,花好幾年攤平,直到大家都差不多,再由最高的攤下去(這只是表達一種概念)。

這樣做的好處是,社會不會亂,壞處是要很久。所以網路上的各種說法,直接斥責這是沒有用的,只有他的有效,他的有效是指,立刻馬上算平均值70,A直接扣30、B扣10,拿去分給CDE,完美。

簡稱廢話,現實是利益拿在手中,沒人願意放出的,更別說利益是數十年累積,A可能覺得這本來就他的啊,打從他出社會就這樣,怎麼現在沒了。標準案例就是年改,所得替代率90%很正常嗎?70%都太高了,社會福利、退休金的基本概念,是保障你退休後有安穩的生活,不是富裕的日子。用不著到粗茶淡飯衣服補丁,至少三餐營養還能運動保健康。

可你看被年改的人願意嗎?那個仇恨度之高喔,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有一百萬個理由證明自己拿替代率100%都很合理。筆者有問過喔,年金崩潰怎麼辦?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還有人跟筆者說,只要政府投資正確,報酬率30%不是問題。

……真敢講,筆者更佩服自己聽得下去。

助長貧富差距的貪婪中產階級,如今反面仇富

其他各種議題皆是如此,筆者不打算跟你說誰對誰錯,你只要知道滿口公平正義合情合理,說到犧牲一毛不拔,全都別人該死,那就不用問了。

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系統中,系統的變動,怎麼可能會全部的人都受益?重點在於受損害者是否能得到適當的補償,而這個補償來自於全體受益成長後,回填的部分。意思是,透過A的損失30,拿去發展社會獲利100,最後大家平均分20。這樣A雖然感到還是損失10,看看其他人都得到好處,相對來說沒那麼反感。

現實是,全世界每個國家,幾十年來所有的改革都不是這樣。因為全球化的好處,某種程度上是以鄰為壑,將犧牲的代價轉給下一代。

聽不懂?我們看看中國就好,當初說把高汙染產業轉給中國,又說透過各種方案可以降低汙染,中國有嗎?呵,所謂的降低汙染多來自造假,就全地球來說,汙染值反而是連年升高。

真的算帳,當初產業不要外移,直接砸大錢補貼更改設備,花時間在教育上改變思維,或許還比較省。然而這時間橫跨三十年以上,也就是當初喊著全球化賺錢的人早就退了,現在荷包滿滿,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絕對不是少數資本家貪婪的結果,是全體中產階級都很貪的後果。假設全地球有100人,全球化讓總利益增加到10000,那現狀就是資本家5人拿到8000,中產45人拿到1900,藍領50人拿到100。

筆者不認為這叫資本家在剝削,沒有大批管理階層、中堅技術專家的協助,全球化根本跑不動。把資本家抽高額稅負也沒用,中產階級想的根本就不是從資本家的8000拿出7000分給大家,是分給自己!

階級彼此隔離,藍領心事誰人知?

這是視野造成的結果,現在歐美主要的電子金融大亨,看似年輕有為,其實多半屬於知識暴發戶,往上追兩代人,極少具有廣大政治視野,可以說是中產階級一夕致富的案例。

這些人共同特點,讀了很多豐富的理論,但欠缺下層工作經驗,也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考驗,人生順風順水,最大的失敗是大學失戀。

問題解決不了,是全球化加上媒體推波助瀾,讓中產階級認為自己應該有的生活,都該比肩最前面的資本家,於是提出的各種改革政策,相當於前面說的,資本家抽稅7000,分給中產6900。然而就算這樣,中產人數多,除下去等於每人增加不到200,相較於原本資本家5人平均拿到1600,自己有夠窮。

仇恨繼續累積,至於藍領階層,視野從來就沒跨出個位數的利益,所以到了今天,依舊照著慣性認為,只要爬到中產階級,人生就會改善。對,爬到了中產,跟著大家喊自己的利益沒有1600很窮,渾然不覺自己的生活,從原本平均2變成了50。

近年有誰打斷這個循環鍊,發現問題所在?有的,最大的執行者就是最多人討厭的川普,透過COVID-19疫情,直接跟中國斷掉連結,經濟成長反而變多,藍領工作逐漸上升。也就是直接試驗的結果,發現傳統全球化理論並沒錯誤,只要大家都在相同價值圈,願意遵守共同規矩,就能一齊獲利。

是的,全球化的理論沒錯,問題是沒人照幹,光是環境污染這條就夠了,把汙染算進價格,中國製的還有成本優勢?

  • 編:開發中國家可以享有大量WTO的特殊優惠,當然包含容許更多碳排放等環境污染許可。

自私自利是社會之賊,要別人犧牲奉獻何不反求諸己?

行政官僚的慣性不會承認,這就是直到今天,俄烏戰爭都爆發兩年,還在那邊遵守既有習慣的原因。你無法脫離自己的交友同學圈,只要你跳進了官僚系統,就會受到強大的制約。好比哈佛大學有全球最堅韌的大學同學情誼,畢業後擔任官僚的同學,總是優先相信去當智庫的同學。

而那些經歷過伊拉克戰場,在外交圈打轉多年,回去讀哈佛研究所的實務專家呢?

鳥都不鳥。

別說別人了,台灣自己也是,政府開會時優先找誰?真正的產業專家,還是認識方便找來的同學?

筆者在最後,也不打算收尾了,收不完的。

整篇都只是想跟各位說,問題從來就不是某個模組A改掉,問題就會徹底解決,BCDE其他人必定會爭搶那砍下的利益,打得你死我活。每一個社會改革的時間尺度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而我們人生有幾個十年八年?一輩子遇到幾個大改革就算是祖墳冒青煙了(編:走大運之意)。

如果社會分十群人,十年一個大改革,那出社會到死50年,我們也不過遇到5個,想想就明白,人生不會有公平的,犧牲總得要有人付出代價,你願不願意成為奠基下一代的那個?

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好好教養子女,不要複製上一代的悲劇,豈不是比自己不生更有挑戰性?

講這,好像變成筆者是在催生,你覺得是就是,筆者最後想說的是:

小心那些只提要求不提責任的人,提防那些自己做不到卻要你照做的人。

在你高舉著一道法令改革全國交通秩序前,先去解決你家門前的號誌問題好嗎?找里長議員一起參與,以在地住戶的身份請假參與會勘,這點犧牲不算太多吧。

你以為很簡單卻無法改變的原因,往往出在自己也做不到上,你認為犧牲少許成就多數的對象,總是建立在犧牲他人的基礎。

不管網路上的KOL是不是專家,只要他雲淡風輕的提,看似抬手間就能解決問題,那他多半問題很大。

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不是超脫之上的仙人,更不是在玩模擬城市。

 

16.8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