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世界觀》是我2021年重讀計畫中的第三本書(詳見
〈我的年末儀式〉)。是本我非常喜歡且影響我極大的作品。或可這樣說,
它改變了我看待真實的角度。
此書分三部。第一部探討基本科學方法,建立探索世界觀的基礎;第二部講述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的世界觀的轉變歷程;第三部則探討近代科學世界觀發展,分析相對論、量子理論與演化論等研究,如何再次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礙於篇幅與自身能力,這篇心得不會去講解如地心日心系統、狹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等內容。書中解釋清晰易懂,就不班門弄斧。以下,我想從「知」的角度出發,談談「何謂真實」是個比想像中還要困難許多的問題;接著探討如何面對知識的方法論;最後則會聊聊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你的認知是真實的嗎?】
何謂真實,是個比想像中困難的問題,讓我們從亞里斯多德和牛頓的世界觀比較說起。
〔亞里斯多德 VS 牛頓〕
如果我問你上面敘述誰是對的,相信你一定會說牛頓吧。但真的是這樣嗎?
別誤會,我沒有要說你所相信一切是假的、錯的。我只是要你認真思考一下,你會有這樣的世界觀是真的根據自身觀察,還是只是符合課本老師的教導呢?
請抱著這樣的疑問繼續讀下去。
〔世界觀〕
我們多是接受牛頓世界觀長大,上述觀念可說理所當然。然而在古時候,那些相信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人也是這樣想。這樣由許多人共享的認知觀點稱為「世界觀」。它就像拼圖般,用信念、證據,拼組成一塊完整的大概念。
作者強調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雖已被證實是錯誤,但絕非胡扯,也不幼稚,在當時是有充分理由相信這些想法的。
接下來我會向你說明判斷何謂真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進而讓你了解當時的人為什麼會這樣想。
【何謂真實?比你想得還困難】
〔感知的真實性?〕
如果我問為什麼你覺得你的手機是真實存在的呢?你可能會說你「看」到它,所以它存在;又或你的手感受到螢幕光順的「觸」感,所以它真實。
乍看理所當然,但其實你的感知並不真能作為事物真實存在的理由。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駭客任務〉。會不會你所看到的手機是母體製造的幻境呢?更狠點,會不會連「你的存在」都是假的呢?
這問題可問問笛卡爾,答案就是他那句經典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現在多半被引用來鼓勵人要多思考,但其實它原義並非如此。笛卡爾假設有個邪惡精靈,如母體般操控他的感知。看到的桌子,可能是假的;聽到的雨聲,可能是假的;聞到的香水,依然可能是假的。
那到底什麼確定是真的呢?
笛卡兒想到,只有他是以「思考者的狀態存在」這樣的事實是真的。因為不管邪惡精靈怎麼操弄,如果沒有一個思考者,那一切都不會成立。這也是「我思,故我在」的本意。
好的,看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手機就是真的,這樣想太極端了。的確如此,不過在下個段落你會發現即便感知可靠,許多觀念依然不那麼靠譜。
〔經驗事實與概念性事實〕
假設你坐在書桌前,桌上有你的手機。接著你將它放進抽屜並關上。請問手機還存在嗎?
你可能會覺得:「廢話,當然在啊!」但你又看不到手機,怎能確定它還存在呢?這認知只是基於一個信念:世界上的東西,即便沒被觀察到也持續存在。也就是說你相信桌上的手機存在是基於直接觀察;但相信抽屜的手機存在卻只是對世界的觀感。
書中把經由證據觀察的事實稱作「經驗事實」;而基於一人的世界觀所認知的事實稱作「概念性事實」。
還記的前面亞里斯多德世界觀中行星會沿圓形軌道旋轉的觀念嗎?這就是個標準的概念性事實,雖完美嵌和其他信念,但其實沒什麼根據。覺得古人幼稚嗎?讓我舉些例子挑戰挑戰你的認知。
〔一些經驗事實與概念性事實的例子〕
其實過去許多看似怪異的觀念是奠基於經驗事實上,反而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觀念並不那麼切合一般身體觀察。
比如地球靜止不動其實很符合一般感知。我們騎車、搭高鐵,都能明確感受到移動,但我們所在的地球正以數百甚至上千英里在轉動,你有感受到嗎?
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相當縝密地論證地球是靜止的觀點,有興趣可讀讀書中的摘錄。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是錯的,但如作者說的,這些錯誤並不明顯,是靠科學史上的眾天才,歷經幾百年才建立現在這個我們熟悉的體系。其他諸如地球是宇宙中心,土元素會往下墜都是類似的狀況。
反過來說,我們現在的某些認知乍看是經驗事實,骨子裡卻是概念性事實,比如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讓我用書中的兩個問題來解釋2個概念:
- 有根1公尺長的棒子,我將它往前丟,請問空中的棒子長度會是多少呢?
- 有對雙胞胎,叫丁丁和噹噹好了。請問當丁丁20歲時,噹噹幾歲呢?
如果你的答案1公尺和20歲,你所相信的就是絕對空間與時間,認為運動不會影響物體所佔據的空間,而任何地方的時間流逝量都是相同的。但遺憾的是,根據狹義相對論,運動中的物體長度會收縮,而且時間會過比較慢。也就是說絕對空間與時間其實是概念性事實,而非經驗事實。
從上面的討論,或許你會開始感受到你所認知的「真實」,並不那麼絕對。因此接著我想聊聊面對何謂真實,我們可以用什麼態度來面對。
【面對何謂真實的可能態度】
〔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
如果說「科學理論要做什麼」,最直接想到的便是做出準確預測。比如牛頓定律預估一顆球掉到地板要多少時間;化學式能預測兩個物質反應的生成物。而這就衍伸出兩種面對理論的態度: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
- 工具主義
理論要能對現象預測並解釋,反應真實並非重要考量。
- 實在主義
理論除了能預測並解釋,還要反應事物真正是什麼。
看完你可能還是霧煞煞,我們直接用例子說明。
上圖是托勒密系統的火星運動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到火星繞著點A轉圈,而A會繞著地球轉。沒錯,這是一個地心系統,而火星繞的那個圈圈稱之為本輪。用這系統可以很不錯的預測火星的逆行運動。
你可能會覺得古人在想什麼,火星怎麼可能這樣亂轉。
如果你去問西元2世紀的人,他會說他也不相信火星會這樣任性旋轉,但這系統很好地預測,如火星三天後在天上的位置,所以這理論沒問題。這樣的態度就是所謂工具主義:重視預測能力,對於真實並不那麼關心。
覺得工具主義有點不付責任嗎?那讓我們來看看「重力」這你認為很實在的觀念。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火星與太陽彼此受重力牽引,而且火星會沿著太陽做橢圓形的旋轉。這看起來比那怪異的本輪好多了,對吧?
然而如果根據廣義相對論,火星其實是在做直線運動,只是因為太陽產生的時空彎曲,讓它「看」起來像是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採信的愛因斯坦的說法,那就必須用工具主義觀點看待牛頓的重力理論。
其實牛頓的《原理》發表時,重力這如同魔法的超距力就受到許多批評。連牛頓本人都公開表示應該用工具主義的角度來使用重力這觀念。
工具與實在主義的審視,或可讓你思考一下你所認為的真實,是否這麼符合世界實際的樣子。而一個能預測,但不那麼「正確」的系統就真的是錯的嗎?
題外話,大家可能都聽過量子理論是個很「奇怪」的理論。但書中提到量子理論的經驗事實很明確,其數學預測也相當成功,真正有爭議的是對量子理論的「詮釋」。
如果我們用工具主義來看待量子理論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我們用實在主義思考量子理論到底代表什麼,就會出現像死貓與活貓疊加狀態的貓,或是死貓與活貓在不同平行宇宙等奇怪解釋。這邊不贅述,有興趣可看看書中對量子理論的探討,非常精彩。
〔可證僞性〕
談了那麼多,我們發現要知道確知事物的真實,並不那麼直觀簡單。那我們到底要怎麼面對各種複雜概念、議題與理論呢?書中提到的「可證僞性」我覺得或許是個可行方案。
抱持可證僞態度表示即便相信一個理論,但只要有足夠證據證明它是錯的,便願意承認本來的認知有問題。比如莎拉雖然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但她仍願意接受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可能,這樣的態度就稱為可證僞。
我覺得這樣的態度是比較健康的。即便雙方看法不同,只要彼此抱持可證僞態度,再根據彼此證據去討論,就不會淪為想辯倒對方的為平行線交流,而能一起找到彼此都接受的看法。
【總結】
總結以上。我們從亞里斯多的與牛頓的世界觀比較出發;接著探討要知道事物的真實並不容易,古人的觀察與認知並不愚蠢;然後我們分析了工具主義與實在主義,思考自身認知的正確性;最後提到可證偽或許是討論何謂真實的可行態度。
這書野心相當大,不但探討許多科學哲學概念,還一路帶著讀者暢遊從古至今的世界觀演變。從中了解過去的世界觀並不幼稚,甚至會發現許多原本的以為理所當然認知也不那麼精確。
書中對各類科學理論的解析可謂精彩,礙於篇幅無法詳述,還是極力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自己尤其喜歡最後關於演化論的探討,不管是關於上帝目的論的辯證,還是人類道德觀的思考都對我有極大影響。
【後記:真實的各種可能】
最後想講講為什麼這本書對我那麼重要,讓我想重讀並介紹它。
首先,我很喜歡世界觀拼圖這樣的概念。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由各種人生的經歷與信念拼組而成,所以你很難輕易去更動它。這讓我想到
《我的青春,在台灣》說的:「當你質疑一個人的政治立場,你是在質疑他整個人生。」
而世界觀的演進,則讓我了解沒有任何「真實」是理所當然。許多現在看來莫名其妙的觀念,在當時是有充分理由相信的;而我們的許多認知,未來人回頭看可能也很愚蠢。這讓我想到
《佛陀究竟想教我們什麼?》中所說的:「要知道自己相信什麼,而不是相信自己知道什麼。」
這讓我在面對各類議題時的態度產生極大改變,過去我很容易對不認同觀念嗤之以鼻,甚至排斥有這些想法的人。但現在的我會去反思為什麼他們這樣想的理由是什麼。如唐鳳說的,溝通必須要讓自己傾斜,並願意被影響。即便自己有所堅持依然要試著與南轅北轍的想法溝通。
因此,這本書它可說改變了我面對知識的態度與遇到不同意見的交流方式。
我想這本書教會我的是,「知」是有極限的,你以為的真實並不是必然。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同,但唯有敞開心交流,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更多可能,繼續探索這美麗的世界!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