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的「聖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作者蘇珊.坎恩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現在則是商業諮詢顧問。乍看這份履歷,你可能會以為她是一位擅長與人交流的外向者;然而,她卻是一個妥妥的 i 人。書中,她展開了一場針對「內向」主題的探尋之旅,透過這些摸索,重新肯定了內向的價值。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她怎麼說。

【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

內向者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書中指出,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內向者。然而,當前的世界卻極力推崇外向。坎恩將這樣的現象稱為「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指出,社會會用兩個標準來衡量你是否能成為成功人士:良好的社交能力流利的表達能力。你應該發現,大家通常喜歡個性開朗且敢於展示自己的人。整個社會不斷告訴我們,要懂得「表達」與「推銷」自己;許多時候,擅長發表意見的人常常能主導行動,也更受歡迎。

我們的許多制度也都是針對喜歡互動的外向者來設計。例如,小學教室會以組別為單位來安排座椅,希望鼓勵團體學習;研究也指出,大部分教師認為理想的學生是外向的學生。甚至成年後,許多企業也強調團隊精神,主管多半十分重視人際能力,並要求下屬要能自我推銷。

如此「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使許多內向者不太願意面對自己的特質,甚至會感到自卑。許多內向者擁有的敏感、嚴肅和害羞等性格,往往被視為次等的人格特質。許多家長甚至試圖矯正孩子的害羞。想到小時候,老爸就常對我說:「你要學著大方一點啊,像那個某某人家的小孩這樣不是很好嗎?」

但是,外向真的就比較好的嗎?當然不是,不然就不會有這本書了。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更細緻地了解「內向」到底是什麼。

你會羨慕那些總能侃侃而談的人嗎?

【內向是什麼?】

雖然大家常常把內向、外向掛在嘴邊,但說到底,這樣的性格取向是否有更具體的判別標準呢?

針對這問題,心理學家傑若姆.凱根經典的「嬰兒實驗」提供了很好的理解基礎。凱根的團隊找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讓他們接觸各種感官刺激,例如預先錄製的說話聲或氣球爆裂的聲音。研究者還會拿彩色物體在他們面前晃動,或讓嬰兒嗅聞沾了酒精的棉花棒。

結果顯示,嬰兒們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極為不同。約有 20% 的嬰兒嚎啕大哭,並使勁揮舞小小手腳,凱根稱這些嬰兒為「高度反應組」;約有 40% 的嬰兒面對刺激時比較安靜溫順,頂多只是輕微舞動手腳;其他 40% 的表現則介於兩者之間。凱根隨後追蹤了這些嬰兒在兩歲、四歲、七歲和十一歲時的情況。結果顯示,那些屬於「高度反應組」的嬰兒多半成長為性格安靜內向的青少年,而反應較低的嬰兒則往往會成為個性外向的孩子。

這代表什麼呢?簡單說,內外向者最大差異在於面對「刺激」時的態度。內向者對刺激十分敏感,而外向者則習慣接受刺激。高反應的嬰兒因較難適應陌生刺激而反應劇烈;相對地,反應較弱的嬰兒則更容易接受甚至喜歡刺激。

所以,喜歡少一點刺激的內向者通常偏好與好友小酌深聊、玩填字遊戲或安靜地看書。面對衝突時也較傾向迴避;而愛好熱鬧的外向者則樂於在派對上認識新朋友、從事刺激的戶外活動或以超大音量聽音樂,遇到衝突時則更喜歡直接攤牌,甚至樂於辯論。

這個概念十分重要,因為它說明內向者並非害怕人際關係,而是無法接受過多外在環境的刺激。換言之,內向並不意味著必然不擅長社交;事實上,許多內向者也發展出了良好的社交技巧。

外向者天生就比較適外在的刺激

【內向是天生的嗎?】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內向性格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內向完全是天生的,後天便無法改變呢?

這個問題比想像中複雜。要區分後天與先天的影響,一個常見的研究方式是比較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同卵雙胞胎有著相同基因;異卵雙胞胎則只有 50% 的基因相同。只要比對雙胞胎在內外向程度上的相似性,若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就能推論內外向的特質是源自基因。

然而,研究結果顯示,內外向性格只有約 40% 至 50% 是由基因決定。凱根便表示,想找出性格是先天或後天的影響,就好像想查明暴風雪的成因是溫度還是濕度造成的一樣。更合理的解釋是,我們的性格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兩者錯綜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內外向並非涇渭分明,而更像是一個「光譜」。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有的人較偏內向,有的人則偏外向,而有些人則介於兩者之間。榮格就曾說:「沒有純粹的內向者或外向者,這樣的人是要關到精神病院的。」

還有,人的個性也不是鐵板一塊,毫無改變的空間。神經科學家卡爾.舒瓦茲對凱根研究中的受試者進行了後續追蹤,並利用核磁共振造影機觀察已成年的他們在面對陌生臉孔時的反應。結果顯示,小時候屬於高反應嬰兒的人,其杏仁核反應依然十分強烈,顯示他們並未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內向的特質;但也有些高反應的孩子在進入青少年後發展出相當圓融的社交技巧,遇到新事物時也不會顯得驚慌失措。

舒瓦茲的研究指出一個重點: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個性。換言之,你可以塑造自己的個性。當然,這種擴展是有極限的,你不能期望一個內向者變成社交花蝴蝶。坎恩將這現象稱之為「橡皮筋理論」: 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可以往外伸展,不過總有界限。請先記住這個概念,我們後面還會聊到。

性格就像橡皮筋,是可以延展的

【內向外向都很重要】

聊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雖然內向者與外向者存在很大差異,但這並不代表外向者就更優秀。演化生物學中有個觀念叫「取捨理論」,意指某一種特質既非全然有利,也非全然有害;內外向亦是如此,與其說孰優孰劣,不如說各有所長。

例如,有研究發現,外向者較善於適應刺激的特質,使他們具備較高的「回報敏感性」,從而非常積極地尋求外在回報與追求目標。然而,這種傾向也容易使外向者忽略風險;相對地,內向者的「回報敏感性」較低,因此較為謹慎,雖然有時可能錯失良機,但也更容易避開風險。

另外,內外向者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外向者較為目標導向,當需要進行多工或承受社會壓力時,表現往往優於內向者。但他們也比較容易分心,遇到困難時往往較容易放棄;反之,內向者在多工情境下容易出現資訊過載的狀況,進而影響表現。但他們在行動前會先審慎思考,盡可能消化手邊資訊,面對挑戰時也更具毅力。

書中還指出,內外向者往往可以互補。例如,有研究發現,當員工性格較為被動時,外向的領導者能提升整體團隊績效;然而,若員工較為積極,內向領導者的業績反而可能勝過外向領導者,因為內向者更傾向傾聽他人的意見。

綜合來說,這個世界既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內向者。正如美國作曲家艾倫‧尚恩所說:

如果每個人都向巴頓將軍,都像梵谷,那麼人類這個物種是不會成功的。

世界需要內向者與外向者

【內向指南】

說了這麼多,不可否認內向者在這個親外向的世界中常常會比較辛苦。所以最後,想聊讓我們內向者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擁抱獨處〕

不愛刺激的內向者往往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而這其實並非壞事。創造出第一台電腦的史蒂芬.沃茲尼克就認為,當你獨自工作時,才最有機會設計出革命性的產品與功能。卡夫卡也曾說過:「當一個人在寫作的時候,永遠不嫌太過孤單」正如書中所言,你沒有必要成為人氣王;許多時候,安靜的獨處反而能激發出巨大的能量。

〔演出外向〕

心理學家布萊恩.利托提出「自由性格理論」,他認為,即便我們天生或文化環境造就了特定的個人特質(如內向),但為了達成「個人核心志業」,我們可以改變或演出不同的性格。利托本人便為了教育學生鍛鍊出色的演講技巧,並花費大量時間與學生交流。

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何內向的先生能為妻子舉辦驚喜派對,也解釋了內向的科學家能在研討會上侃侃而談。只要你的表演是「忠於自我」,就沒有問題。與其在意自己是否在假裝,不如將重點放在是否找到了真正在乎的事。

這一概念呼應了前面提到的「橡皮筋理論」,也就是個性具有延展性。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可以演出外向,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假裝,因為演久了終究會感到疲憊,就像橡皮筋拉得太長會鬆掉一樣。

書中建議,你需要創造所謂的「修復性避風港」,讓自己在需要安靜獨處時有個充電的空間。此外,你也可以簽訂一份「自由性格同意書」,例如:當你想在家看書,而外向的女朋友想與朋友聚會時,便可以透過協議達成平衡——一半時間外出玩樂,一半時間在家。如同書中說的,演出「不是自己」的樣子,是為了換取更多「做自己」的時間。

〔善用網路〕

研究發現,內向者在網路上更能更展現「真實的自我」,且會花更多時間參與特定議題的討論。如同書中說的:一個不敢在兩百人大教室裡舉手發言的人,可能會毫不猶豫透過部落個對兩千或兩百萬人發表意見。想想,這也是我選擇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的原因吧(笑)。

一個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後記:安靜,也可以很有力量】

這本書其實是我今年重讀計畫的選書,上次讀是碩班的時候了。必須說,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非常深遠。

其實文章開頭描述的情形正是我過去的寫照。從小,我就羨慕那些外向的人。看到那些能馬上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同學,我便感到自卑,檢討自己為何無法像他們那樣。甚至當老師要求我們寫下自己的缺點與改善方向時,我也曾寫下「太內向」,並希望能變得更外向。有次老師要大家輪流上台練習演講(主題忘了),結果我上台後看到滿滿的同學(好啦,才約三十人吧),居然一句話也講不出來,最後只能尷尬下台。

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內向並不等於不會社交,也不代表不會說話;我只是不需要那麼多「刺激」。也正因如此,我發現表達這件事是可以練習的。後來在研究所,我多次在研討會上進行簡報。出社會後,我也曾在公司內部研討會上獲得了 Best Presentation 獎項。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本書,我重新理解了內向,也學會了接納自己的個性,進而拓展出更多的可能。私以為,這本書真的是內向者的必讀「聖經」。

當然,這本書出版已超過十年,而現今社會對內向者的接納程度也有所提升,越來越多人會自稱為 i 人。然而,很多時候,大家仍會不經意地流露出親外向的想法。

徵人看板上明確指出比較想請外向者(自攝)

徵人看板上明確指出比較想請外向者(自攝)

因此,最後我想用書中的這段話作結: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裡面學到一件事,我希望你覺到的是忠於自己的本性。我保證,這樣會改變你的人生。

願每個內向者與外向者都能學會接納自己,並活出精采人生!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6會員
274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2025/02/02
乍看《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這書名,可能會以為這是本理財書,但實際上,它是一本「內容創作」的終極指南,涵蓋了內容創作者需要掌握的各種知識面向。
Thumbnail
2025/02/02
乍看《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這書名,可能會以為這是本理財書,但實際上,它是一本「內容創作」的終極指南,涵蓋了內容創作者需要掌握的各種知識面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真正的強者能夠穿透言語的表面,觸及對方心靈的真實渴望。 強者的強,植根於深刻的自我覺察,以及對自己及他人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真正的強者能夠穿透言語的表面,觸及對方心靈的真實渴望。 強者的強,植根於深刻的自我覺察,以及對自己及他人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高敏感人不需要假裝外向面對社會,這個世界正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才會有趣!
Thumbnail
高敏感人不需要假裝外向面對社會,這個世界正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才會有趣!
Thumbnail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對於分享欲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Thumbnail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對於分享欲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