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

    學生時代讀的病理學教科書寫胃癌的致病機轉,認定是精神壓力或飲食習慣與某些食物種類所引起的長期的慢性發炎,然後導致萎縮性胃炎,最後變成胃癌。
    但是現在醫學研究已證明,單單精神壓力或某些易致癌物,並不足以引發胃癌,通常還要加上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才是關鍵因素。
    而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傳染,大部分在小時後家庭共餐時染上,若沒有刻意治療服用抗生素,這個細菌就長期存在體內,不見得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頂多就是我們過去以為壓力或飲食導致的慢性胃發炎。
    據研究,台灣北部地區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約二成五,中部三成五,南部五成,東部五成以上,最高的是馬祖,當地民眾居然七成以上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是過去馬祖地區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是全台灣平均三倍的原因。
    醫療研究團隊十多年前開始在馬祖進行大規模的篩檢,並且治療除菌,至今感染從七成降低到一成,而且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減少一半以上,一般的消化性潰瘍也大幅降低。
    胃癌既然可以有效防止,為何常年來胃癌在台灣所有癌症的死亡率始終名列前茅呢?原因是胃癌被發現時都是末期,早期的症狀常與消化不良搞混而忽略,也因為現在有腸胃道症狀的人很多,緩解不舒服的胃藥也很容易取得,所以就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因此,若有空的話,不管有沒有腹痛,到醫院做個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是最能預防消化性潰瘍跟胃癌的方法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