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告別式

生前告別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目的是要慎動地告知所有與自己相關的親朋好友。

而且也因為自己是主角,所以通常我們在婚禮進行時的所有大小細節,都會自己安排與全程參與,但是為什麼同樣自己是主角的喪禮,卻完全避而不談,儀式進行的細節也完全不參與呢?
有這樣想法的人似乎愈來愈多,身邊不時就聽到某某人即將舉行生前告別式的傳言,或許也不見得要採取什麼特定的程序,而是在重症末期,身體還行時,就邀請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好好地跟大家敘敘舊,將心願好好交代,該道謝、道歉的、好好地說,也把自己收藏的物品,轉送給適當的人,生前給的叫禮物,死後才給的叫遺物,我想人人都喜歡收到禮物而非遺物。

在生前告別式親自聽到別人對你的讚美與懷念,同時也可以親自給予自己關心的人一些最後的祝福,這是很溫暖,可以產生力量的道別方式。

在這麼一場最後的聚會結束後,就隱遁起來,病重的容貌也不必再費心裝扮,除了至親好友就不再見客了,至於將來真正的告別式,就不需要張揚,甚至連親朋好友都不必通知。

時代改變,許多的傳統習俗也在變化中,像原本很重視喪禮的日本,近年也開始流行「直葬」與「零葬」。所謂直葬,就是不再守靈,也沒有告別式,死亡後就直接將遺體從醫院或家裡送火葬場,據統計,在東京都裡,直葬的比例已超過三成。

至於「零葬」的意思是除了不舉行葬禮外,也不留骨灰,不需墓地或塔位,一切歸零,這也類似台灣目前正在推動的環保自然葬。

其實台灣2002年殯葬改革的修法外,背後是來自於聖嚴法師的大力推動。師父自己也在生前交代「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舍利子。」也要求弟子勿編印紀念冊或整理他的言論出版。2009年2月過逝後,他的骨灰火化後撒於墓園回歸大地,他打破傳統的風水迷思,而且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一代高僧的風範令人景仰,也帶起台灣環保自然葬的風氣。他的眾多弟子也都能體察他生前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確,人間若要有淨土,我們死後就不要與活著的眾生爭地,不要讓因自己而蓋的墳墓,長久佔據了可供萬物生命棲息成長的空間,因此,死後骨灰回歸大地,讓生命循環,才是慈悲的展現。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病毒算不算是一種生物,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堆專家,因為它不符合生命最基本的定義:能夠成長、消化代謝、繁殖以及獨立生存,不過病毒可以比喻成依生命原理來運作的機器,它們會寄生,而且行為也像有生命般會攻擊、躲避、而且複製自己,也就是儘量讓自己的基因愈來愈多,而且永遠存在。  它的結構簡單到諾貝爾獎得主
 因為喜歡閱讀,小時候的志願是開書店,及至中學,發現書店的工作人員忙著進書退書收錢管帳等瑣事,根本沒空看書,這時候縣市圖書館逐漸多了起來,轉而認為在圖書館工作是最理想的行業。不過很快又發現,圖書館裡有太多行政瑣事及上級交付的任務,只好悵然放棄這幻想。  長大行醫自己開診所,之所以將診所打造成社區圖書
 學生時代還有考試壓力時,最羨慕擁有超強記憶力的人,包括傳說中那種具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據說的確有人具有如照相機般記憶的人,而他們似乎能將整個記憶用畫面儲存,包含所有精確的細節。  不過在日常生活或者職場上,擁有這種能力其實沒辦法產生多少實質的功效或優勢。  有些研究發現,極少數擁有幾乎是絕對記憶
 自古以來,知識往往由少數貴族或掌權階級所壟斷,直到近代,學習還是有門檻的,你沒有當醫生,就不知道處方該怎麼開,你沒當老師,就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但是來到現今網路時代,所有單位都把各自擁有的知識數位化,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紛紛把老師上課的影片與資料全都公布於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各個政府部門或民間公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病毒算不算是一種生物,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堆專家,因為它不符合生命最基本的定義:能夠成長、消化代謝、繁殖以及獨立生存,不過病毒可以比喻成依生命原理來運作的機器,它們會寄生,而且行為也像有生命般會攻擊、躲避、而且複製自己,也就是儘量讓自己的基因愈來愈多,而且永遠存在。  它的結構簡單到諾貝爾獎得主
 因為喜歡閱讀,小時候的志願是開書店,及至中學,發現書店的工作人員忙著進書退書收錢管帳等瑣事,根本沒空看書,這時候縣市圖書館逐漸多了起來,轉而認為在圖書館工作是最理想的行業。不過很快又發現,圖書館裡有太多行政瑣事及上級交付的任務,只好悵然放棄這幻想。  長大行醫自己開診所,之所以將診所打造成社區圖書
 學生時代還有考試壓力時,最羨慕擁有超強記憶力的人,包括傳說中那種具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據說的確有人具有如照相機般記憶的人,而他們似乎能將整個記憶用畫面儲存,包含所有精確的細節。  不過在日常生活或者職場上,擁有這種能力其實沒辦法產生多少實質的功效或優勢。  有些研究發現,極少數擁有幾乎是絕對記憶
 自古以來,知識往往由少數貴族或掌權階級所壟斷,直到近代,學習還是有門檻的,你沒有當醫生,就不知道處方該怎麼開,你沒當老師,就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但是來到現今網路時代,所有單位都把各自擁有的知識數位化,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紛紛把老師上課的影片與資料全都公布於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各個政府部門或民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