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目的是要慎動地告知所有與自己相關的親朋好友。
而且也因為自己是主角,所以通常我們在婚禮進行時的所有大小細節,都會自己安排與全程參與,但是為什麼同樣自己是主角的喪禮,卻完全避而不談,儀式進行的細節也完全不參與呢?
有這樣想法的人似乎愈來愈多,身邊不時就聽到某某人即將舉行生前告別式的傳言,或許也不見得要採取什麼特定的程序,而是在重症末期,身體還行時,就邀請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好好地跟大家敘敘舊,將心願好好交代,該道謝、道歉的、好好地說,也把自己收藏的物品,轉送給適當的人,生前給的叫禮物,死後才給的叫遺物,我想人人都喜歡收到禮物而非遺物。
在生前告別式親自聽到別人對你的讚美與懷念,同時也可以親自給予自己關心的人一些最後的祝福,這是很溫暖,可以產生力量的道別方式。
在這麼一場最後的聚會結束後,就隱遁起來,病重的容貌也不必再費心裝扮,除了至親好友就不再見客了,至於將來真正的告別式,就不需要張揚,甚至連親朋好友都不必通知。
時代改變,許多的傳統習俗也在變化中,像原本很重視喪禮的日本,近年也開始流行「直葬」與「零葬」。所謂直葬,就是不再守靈,也沒有告別式,死亡後就直接將遺體從醫院或家裡送火葬場,據統計,在東京都裡,直葬的比例已超過三成。
至於「零葬」的意思是除了不舉行葬禮外,也不留骨灰,不需墓地或塔位,一切歸零,這也類似台灣目前正在推動的環保自然葬。
其實台灣2002年殯葬改革的修法外,背後是來自於聖嚴法師的大力推動。師父自己也在生前交代「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舍利子。」也要求弟子勿編印紀念冊或整理他的言論出版。2009年2月過逝後,他的骨灰火化後撒於墓園回歸大地,他打破傳統的風水迷思,而且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一代高僧的風範令人景仰,也帶起台灣環保自然葬的風氣。他的眾多弟子也都能體察他生前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確,人間若要有淨土,我們死後就不要與活著的眾生爭地,不要讓因自己而蓋的墳墓,長久佔據了可供萬物生命棲息成長的空間,因此,死後骨灰回歸大地,讓生命循環,才是慈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