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這個社會是一架巨大的機器,每個人都是機器的齒輪,如此這個社會才能日復一日順利運作……」
啪一聲,手中的書被強制闔起。她抬起頭,吧檯的燈光昏黃刺眼地落下,燈罩映出眼前影子的滿臉笑容。『欸,在看什麼啊?』
「『出社會指導原則』。學校借回來的書。」她沉默了片刻,影子的短髮掃過她的肩頭。最左側有一個燈泡閃閃爍爍明明滅滅而後啪一聲徹底滅了,影子不以為意,隨手將壞了的燈泡摘了下來,熱騰騰地砸碎在窗口下。
『是嗎是嗎?這種東西好像很重要呢,對吧?』影子跳上身後的吧檯……祭壇,翹腳坐著的姿態像個小女孩假扮的王后。它拿走桌上半空的玻璃杯,而後從吧檯最上方取下了一只高腳杯。
『看起來今天很適合喝這個?』拂開架上的塵灰,金黃半透的酒液隔著剔透玻璃,隱約能看見影子漆黑纖細的指端著杯緣,玩味似地輕輕搖晃著。『來,喝吧,我知道這是你要的。』
「……謝謝。」她沉默地端起高腳杯,凝視著酒液下方深淵一樣漆黑的杯底,仰頭一飲而盡。嗆辣的滾燙灼燒過食道,連帶的喉嚨也因發燙變得敏感,於是她清晰感覺到影子正站在她的身後,雙手扼住了她的脖頸。
『那麼這也許是最後的祭品了吧。雖然知道你以後不會來了,但偶爾回來看看的話,也許我會很開心的喔。』影子的笑聲掠過耳畔,像一根繩索繞過咽喉吊起她的意識。她覺得大腦越來越沉、越來越沉,像鉛塊、像有人死去的夜晚灌入腦海。
-
「喔,沒事啦,這種事情出社會多得是,你現在上班了應該知道了吧?公務員已經是相對安穩的環境了,你知不知道爸爸以前……」
她將手機開了擴音丟在一邊,舀起塑膠容器裡第五匙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繼續聽父親說話。手機螢幕跳出明日的早班提醒,班表上記錄著西洋棋、砍頭、槌球等普通的課務項目。「……從國外出差回來就發現工作丟啦,說是職缺替補還是啥的,啊也只能摸摸鼻子去找新工作啊。我跟你說啦,出社會之後哪有什麼公平的事,不要想那麼多,想著怎麼生活就對了知道嗎?」
「知道了,爸。晚安。」她搶在咳出聲前掛上了電話。桌子上的高腳杯緣有一個半碎的缺角,裡頭盛著金黃澄澈的酒液。水壺有點遠,於是她拉開藥袋將膠囊倒入口中,抓起高腳杯就將那液體配著吞下了。
一如既往熟悉的嗆辣感灼燒過食道。她還是咳了幾聲,坐在電腦前的哥哥回過頭,大驚失色。「欸我說你啊,不要再喝了啦,前幾天不是才診斷出胃食道逆流跟胃痛?你工作已經夠你胃痛了,再這樣下去真的會胃潰瘍跟你講。」
「……好。」她順從地窩回椅子上,讓手足將空了的高腳杯收走。桌上涼了的飯還剩一半,但她一如往常地已經沒什麼胃口。她試著讓大腦運轉,但是沒有用,像一座壞掉的旋轉木馬,一轉動就開始在疼痛裡支離破碎地崩解。
她總覺得有些事情是挺不可思議的,譬如她的班表一樣,明明正常卻有一股強烈的違和感令人迷惑,運轉停滯的大腦自動放棄去尋找一個為什麼。她有時候也想說些什麼、甚至吶喊,也許喊出「好奇怪」的話世界就會恢復正常也說不定。
而後她放棄了這種只會出現在童話故事裡的世界設定。
她差點忘了她把聲帶當作祭品獻出去了。
於是她思而不言。
「話說啊,我記得你剛成年的時候完全不能碰酒,真的是一杯倒耶。」離開去洗杯子的哥哥回過頭,看了面無血色的她一眼。「天啊,不知不覺中你還真的是長大了。」
「……那真是太好了。」她輕聲道,也不知道說給誰聽。
終、
『嗯哼,我還是喜歡這個髮型呢。』
影子將稍長的髮紮成雙馬尾時費了點力。完事後,它愉快地在半空中轉了個圈,看向鏡子裡。
鏡子裡的人生著一張與十三歲的她一個模子刻出的精緻臉龐,笑得明媚燦爛恍若沒有陰雨的太陽。它轉頭看向坐在祭壇上的她,張開了手臂。
『小孩是不會說謊也不會拒絕說出真相的喔。這一次,你要付出什麼代價把我永遠關在這裡呢?』
它跳向刺目的燈光下空蕩無一物的骯髒地板,指尖戳向左胸口下方第三根肋骨,模樣像是個得到心儀的洋娃娃而手舞足蹈的女孩。
『這才是最後一次啦。就把這個交給我吧。』
門晃動了一下。門外傳來什麼玻璃製品碎裂在地的聲音。
-
「喂、話說,這個是妹妹的東西嗎?」
大掃除的時候,中年男子手裡捧著一樣東西走了出來。婦人偏過頭看了一眼。「啊,對。那個風鈴我記得是妹妹小時候在夜市裡買的吧?這個花是什麼來著,我忘了。」
「都出現裂痕了,髒兮兮的,可以丟了吧?」
「丟了吧,妹妹現在長大了,對這種東西應該也沒興趣了才是。」
【後記】
大家好,我是曦願。今天要藉由這篇文章來談談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內在的小孩」。
「內在的小孩」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1940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 中,以 child within 稱兒童原型,將這個狀況稱為「內在存留著孩子般的情感」。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的小孩」(inner child)一詞的則是米西迪(Missildine),在1963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其後更有多名學者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彼得潘》等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闡述這個理論潛藏在人類社會的背後意義。
所謂「內在的小孩」由人類在成長過程中無論好壞的記憶與情感構成。當人的成長軌跡出現歪斜,比如家庭緊張、童年被忽視與欺凌、被壓抑孩童的本性逼迫快速成長,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心中的「內在的小孩」將會對成年後的生命軌跡造成巨大影響,感到與生活脫節、不安與疲倦,空虛憤怒、無法感到快樂。不幸的是,絕大部分的大人都忽視童年創傷、將悲傷憤怒視為自己的不成熟,難以洞察內心並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會說謊的孩子,面對著忖度社會期待不得不欺騙自己與全世界的大人、正義並非真相而是利益的世界,在每個人心中產生的拉扯糾結。
本文中的影子,即是女主角的「內在的小孩」,並且她所採取的做法與現今所有社會人幾乎相同——擺脫壓抑這份黑暗,不斷逼迫自己成長至符合社會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自我,變成社會齒輪的工作機器。實際上,安撫內在的小孩正確的做法,應為嘗試接納這份黑暗,試著和自己心中的孩子對話,將當年來不及好好過完就被迫長大的童年再次梳理,也許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和內在孩子和平共處的方式。
因為靈感來自當年在圖書館隨意翻閱的論文,是故無法找到完整的參考資料來源。隨筆附上一篇介紹文章,其餘若有興趣可自行查閱。
曦願,藍墨水文藝社第六屆副社長,現為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學生,曾於2014年暑假赴英國短暫留學。
喜歡說故事的平凡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