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之路

1. 大約一年前,我寫了一本《輕鬆投資,充實生活》,並把每個章節都放到網路上。在各路高手的糾正和建議之下,我改進自己的文章,並與出版社聯絡。近日付梓,我也把書送給親朋好友,而這個好玩的計畫也正式完結。
我沒打算移除掉pdf的下載連結,也希望各位能夠繼續提出批評。粗略統計,這些內容被下載1000次,我猜應該會影響到一些人。或許之後我會寫此本書的書評,當作自我檢視。
2. 手上目前依然有幾個計畫在跑,其中一個比較「高調」的就是騙徒斂財計畫。不過事實上,本來這個計畫會中止,畢竟我覺得有點無聊。後來,事情發生轉機,因為我找到願意合作的對象。
我計畫故意營造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設定,傳播我反對的內容 ,並從那些「反狂派」的人身上收費。我想比較逆我者亡和順我者昌的傳教效率,這樣無神論才能壯大。我不只想這麼做,而且我還打算公開實驗結果。如果我能做到讓每個人都開始質疑,甚至不願相信我,那麼我就成功了。
到底誰願意和我合作呢? 某個小網紅「老師」,據說她的大弟子,前陣子又收了一個徒弟。她是一個求財若渴的人,覺得職場上的錢不夠用,也認為自己有投資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我不會透露太多個人資訊,反正目前這個計畫斷斷續續的在執行,她也還在累積信眾階段。至於這些前期投資,能否成功把信眾的錢收進口袋,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一向喜歡有趣的過程。
3. 檢視自己一年來的投資體系成長,我認為最主要的進步在於研究對現象的解釋模型,拿下一些知識堡壘,並用宏觀角度融合各家學說。
基本上,我就是從各個角度批評現代投資理論,並找尋更優秀的模型和解釋。舉個例子,我以前愛說「隨機漫步」,現在我就偏偏要提出「非隨機漫步」的證據。有人告訴我,波動是常態分布,我就故意寫一篇文章,來說明股價波動不是常態分布。
我部分成功的解釋Black Scholes選擇權定價模型、Black Litterman模型、Risk Parity風險分配模型和Markowitz的「平均變異數優化」模型。其中BS模型的部分,後半段的隨機微積分和求解作法,我大幅度省略,不知日後是否有機會補上。另外,身為少數寫到「因子投資」的作者之一,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原因是,我不想跟其它作者一樣,只把因子當作獲利來源,這個後面會講到。
我自己的投資體系進展,主要又可以分為幾個領域。
關於「資產配置」,除了用文字記錄狂派推導和質疑外,我也知道更多具體執行時的技巧。例如對於BL模型,我了解再取樣的平滑化細節,也將幾個延伸模組裝到口袋,包括ABL、機器學習的應用和與Risk Parity的結合。另一個強力挑戰者,就是Entropy Pooling,這也成為我想要招致麾下的一套方式。
「資產定價」,除了從因子分析的角度改進傳統CAPM外,也從基本定義和尾端風險修正BS模型。這些事情,很多人在做,我也知道。但是直到真的下筆整理之後,才意識到有一些本來想當然的概念,是出自於自己對於知識追求的惰性。所以雖然不算學到突破性的新知識,但也讓原本的體系進化成更嚴謹的版本。
真正踏入「陌生」領域,應該要算是我對於泛「供需定價」的研究。這個契機源自於某作者的提醒,他認同我對於「價格」方面的說法,但缺少了對於「成交量」的概念。本來我對於limit order book的理解,只是之前建立交易體系時的略有耳聞,後來我走長期被動投資之後,更不需注意tick級之下訂單層面的細節。不過我還是去找了相關資料來讀,並且嘗試融合既有知識。這方面包括訂單侵略性的取捨、與機器學習的結合和利用Markov鏈建模。至於為什麼我說了一圈,還是要說成「定價」呢? 因為我又把因子分析這套拿出來用。
「因子」,最好懂的解釋就是獲利來源,坊間的作者也以此論調為主。但是,如果各位也想將因子融合進以上體系,就會發現單純的獲利歸因,根本是「大材小用」,而且充滿限制。對外解釋,我一樣先說如何配置大類資產,再講資產下的因子。可是對於自己的體系,我這一年來的改進就是直接應用「因子分析」的原理,貫穿自己整套拆解、建構和優化的流程。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我能用同樣的體系,吸收對於供需定價的研究,而不是單純的資產定價。這種改革,可以說是知識體系升級大工程,畢竟我是一路從定價理論讀過來的。當然,如何應用因子,沒有對錯。不過,如果各位讀者遇到寫因子投資的作者,也不妨仔細區分兩者的區別。
最後還有一個改善的地方,就是「時序分析」。股票的獲利歸因本來就會提到時序分析,不過我一直沒進一步的涉足此領域。即使從衍生品定價和風險控管的角度,我的理解也僅限於「波動率」特性而已,例如GARCH。後來是在找散戶和行為金融的資料時,決定一窺學術界對於價格、報酬和波動率預期的研究成果。雖然對於知識體系本身尚無明顯效用,不過它幫助我更了解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投資是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路徑。其它暗線我不會公開,不過我想以上的資訊,或許能給讀者一些啟發。
註:
1. 比較早期的投資心路,可以參考 分享投資心態的轉變 (Dcard)
2. 《輕鬆投資,充實生活》,有一本似乎送到國家圖書館保存,但我不確定在哪裡。如果各位讀者有本事,應該不難找到,它理論上是唯一的公開實體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