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像是早期的痘痘,主要只會在額頭與T字處長粉刺,以現在常見的狀況來說女孩子在小學5-6年級,男生在國中1-2年紀就常會看到,這時候只要有耐心的早點使用外用藥治療,並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其實不需要用到口服抗生素也就會好很多。
青春期時候能夠減少痘痘發生,長大以後就不會留下難堪的各種痘疤與色素沉澱。
皮膚炎治療要找對方法
像是早期的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出生 2-3 個月就會發生,這時候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臉頰與身體四肢皮膚粗糙,還會有些紅疹,寶寶也很容易因為慢性劇癢而影響到睡眠與生長。這時候就應該要積極處理,從生活中與飲食中避免過敏原、皮膚儘量少接觸非必需的保養品、沐浴儘量使用清水、衣物以棉質透氣為主、洗澡後使用適當的保濕產品、有需要可以搭配濕敷以及適度調理腸胃菌叢功能…等,讓皮膚狀況改善並追蹤到 2-3 歲,一但能維持穩定不發作,之後就比較不會造成持續性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全身性病症。只要用 2-3 年的努力,就可以換得以後一輩子減少過敏發生的機會實在要把握。
最後像是玫瑰斑或脂漏性皮膚炎,初期症狀常常都不會太嚴重於是常被忽略或是自己亂擦類固醇藥膏,結果反而造成後續更嚴重的狀況。其實只要在疾病初期及時治療,了解後續預防的方法以及避免誘發的技巧,之後就可以達到長期穩定的目標。
皮膚健檢的必要性
絕大多數健康檢查其實都沒有包括皮膚健檢,好像皮膚只要生病了再來求診就可以。但其實在臨床上我們常看到患者以為皮膚沒問題,但在皮膚科醫師的眼裡,其實皮膚早就有就已經發出求救訊號了。像是輕微的痘痘、輕微的泛紅、輕微的粗糙、輕微的發紅、輕微的發癢...好像都沒關係,但其實這些表現都是皮膚已經產生異狀的表現,有時候輕忽了或放掉了,就很容易產生惡性循環,造成更大的後遺症。像是在異位性皮膚炎有個很有名的「癢-抓惡性循環」(Itch-Scratch Cycle),看起來皮膚癢時抓一抓好像無所謂,但只要這樣的循環一直下去,到最後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狀況。
有機會可以每年定期找皮膚科醫師從頭到腳(包含指甲與頭髮)仔細看一下,確認一下是否有異狀或是需要治療的地方,這樣不但可以早期發現也可以早期處理,這樣做也可以讓皮膚更幸福。
趁早治療皮膚病才能有效
俗話有說:「愛要即時」,其實治療皮膚病也是要趁早。皮膚忍耐力本來就有極限,只要在皮膚還沒有變心前好好把疾病處理好,膚質調理好,還是可以快樂過日子的。一但皮膚像變了心的女朋友一去不回的時候,這時候再來努力就就只能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