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最想做的事

    繪本 | 最想做的事 |
    • 作者: (美)瑪莉·布雷比,(美)克里斯·K.索恩皮
    • 出版社: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我最想做的是 學習閱讀。
    •我想到的是心中的飢渴,我渴望閱讀。
    •我想,那些書裡頭一定藏著秘密。
    •學習的想法在我腦海中自由游動。
    •我看到一個人在朗讀報紙,心中的疑慮消失無蹤。我找到了希望,我在那人身上看到我自己。
    •我將那些符號畫在地上,試著猜出它們怎麼念、代表什麼意思。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沒有腿的人在學跳,我的想法會溜走。
    •我找到那張代表希望的棕色的臉。
    •他將那首歌告訴了我, 我大聲笑,就好像我剛到溪邊受洗,我已經跳到另一個世界,我得救了。
    主角(Booker T. Washington,1865~1915)是美國的黑人教育家,童年時家境貧困,南北戰爭後,黑人重獲自由,但是心智卻因不識字而仍受桎梏,生活在成天為餬口而付出的勞力的文盲中間,他緊緊抓住夢想,他渴望學習閱讀,還想幫助別人學習閱讀。
    他說:「在需要的時刻,一個微笑的鼓勵對於正在與生命作殊死掙扎的人而言,如同陰霾的天空中乍現的陽光,照射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一樣可貴。」或許那位讀報紙的人願意教他閱讀也是最積極、最善意的鼓勵吧!
    最近剛好看到一部電影「白宮第一管家」
    作到相關聯想的是,種族主義帶來境況,生活上待遇的差異,掙扎與忍辱,抗爭革命後的衝突和改變。 閱讀使人跨越自身和環境的限制,走入更寬廣而豐富的天地。
    念小學時,帶我們的班導都會選書在彈性課堂上講故事。 書都是繪本,對於那個年紀的我們及書內容的長度和理解能力是較符合的。講故事時間是同學們最開心的時刻,當老師說那一兩節課要講故事,大家有即時的雀躍感,顯然的平時課本上的與課外讀物上所帶給學生們的差別,從中可以得到真實的反應。 一本文字內容簡潔、單純的繪本會花上一到兩節課的時間。 講故事時間,同學們通通坐在圍繞老師的桌旁的地板上,老師會拿起繪本,讓我們看看封面的圖畫,並念著書名,也會稍微介紹作者與繪者,然後開啟書本,也許是講的故事,老師和平常講課的語調也很不一樣,溫柔些情感也靈活些,她邊讀的過程會有讓我們去感受與品味繪圖的細緻,還有也會和學生有交流,比如作者用的詞,或故事內容與繪圖的融恰,有許多互動引發刺激想像思考的故事時間,聽完故事後大家都飽受精神糧食感到心情愉悅,所以講故事總是讓學生們有很好的印象與期待,雖然每講完一本書每人需繳一張心得,對把感受用文字化方式書寫不擅長的人有點困擾外,喜歡聽故事還是勝過於教科書上較制式死版的內容,現在會對兩者間個別的思考,講故事能最直接刺激人的情緒感官,而平時的課本內容與我們是沒有情感連結的,必須靠頭腦記住,反覆的在頭腦上使力與記憶,之後走向目的,「考試」,這樣帶有壓力的學習模式,相較於「開心學」,像是想像力的刺激與吸收所存下的記憶力為弱,不過有開放的心學習與閱讀能找到更多方式及更多角度去看待思考事物,使身體與心智得以自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