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三月投資備忘錄-投資哲學最後一塊拼圖-風險態度的養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過去兩個月月報中提到風險具有隱藏性。面對這個風險難題,我們上期提到二種由外顯的現象,讓投資者判斷風險高低的方法;本期從另一構面,風險是一種主觀概念所引申出來的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則是由內在自我修練來應對風險的方法。

彼得.伯恩斯坦(Bernstein)在《投資觀念進化論》一書中,開宗明義就說「風險是所有投資決策的核心」。1970年主流投資理論以「波動性」捕捉「風險」,經由簡化、量化了風險得以成為投資決策的核心,但卻是「誤導」了風險的本義。市面上的非機構投資大眾,則因為風險的模糊性,投資決策時「忽略」風險。不管是「誤導」或是「忽略」風險,都對投資決策的品質帶來傷害!

從上個月我們舉的賭徒末路的例子,外人看這個賭徒參加俄羅斯輪盤賭局是風險無限大,但對走投無路的賭徒而言,這個選擇卻是沒有風險。所以風險其實是一種主觀認知的心態。依據風險一詞的本質,我們將「風險」更細膩定義為:「可能對一個或多個目標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不確定性」,而「態度」則定義為:「面對一種狀態下的心態,心智觀點或情緖」。 將兩者結合起來,「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 就是:「對於可能對目標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不確定性,心態或情緒如何反應」,這也點出,情緖在風險認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投資是一件高度專業的決策行為,需要時間才能養成。這裡的「專業」有兩個意涵,一是指推論過程要符合理性(如邏輯與機率思考)原則,另外則是心理素質的培養,也就是面對股市的波動(不確定性)時,情緖的調適(注意,非消除),也就是「風險態度」的養成。

人類的行為到底是由「理性」或是「感性」所主導?這是哲學上的千古難題。十七世紀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說:「我思故我在」,十八世紀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說:「理性只是感性(情緖)的奴隸」這兩句名言的衝突,說明了此爭議性命題的歷史脈絡。到了二十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其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指出人類的行為是受到腦袋中系統一(直覺、感性),系統二(理性)交互運行所主導。直至二十世紀末,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的發達,腦神經科學家,透過設計多種心理實驗(最常見的是通諜遊戲「Ultimatum Game」),已可明確指出大腦中的杏仁核掌管人類情緒,而邏輯思考則是由前額葉腦皮層所負責。

在投資決策行為上,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時,你該恐懼;別人恐懼時,你該貪婪」。這句雋詠名言點出了情緖在投資上的重要性,也是許許多多投資者奉為圭臬的投資心法。然而實務上,這心法卻淪為只是置於案頭上的精神標語,現實上看到更多的是「乘著貪婪而來,帶著恐懼而去」的錯誤投資行為一再發生。用腦神經決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可理解為大多數投資人在面對不確定性下,腦中杏仁核活躍程度高過於腦皮層導致感性(情緒)蓋過理性(邏輯)的不理性行為產生。依此脈絡,如果能夠去除人們腦中杏仁核的功能,就能變成一個「完全理性」的人,那麼他的行為不再受情緖所干擾,則在做投資決策時就能臻於理性嗎?

1994年神經科學家達馬西奧(Anotinio Damasio)在其著作《笛卡兒的錯誤》(Descartes’Error),推翻了我們長久以來的認知:冷靜之下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或者嚴謹的決策過程被情緒所干擾是要命的錯誤。他的團隊用愛荷華賭局作業」(Iowa Gambling Task:IGT)的心理實驗,找來五十多位因腦傷有情緒障礙的病人(但其他邏輯能力正常),參加一個設計好的撲克牌賭局,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在有情緖功能受損時,在面對不確定性的選擇,是無法做出好的決策。也就說,我們以往認為「感性」在做決策時是負向因子,欲去之而後快,這個實驗卻是說明了,「感性」是做決策的必要條件,人一旦沒有了「感性」,即使擁有再強「理性」的邏輯能力,也是枉然!

至此我們已知道「情緒」是在做決策時的啟動器,非它不可,但又不能太過,否則會蓋過「理性」而有不理性行為產生。然而困難之處在於,「情緒」是一種主觀意識,就像心靈的黑洞,我們知之甚少,對情緒、意識的研究被喻為科學的最後疆界,到目前為止,我們尚無法用科學的方法精確地「控制」到剛剛好。換句話,對於情緖只能大致地「調適」而非精確地「消除」。

彼得森(Richar L Peterson) 在《投資人的大腦革命》一書中,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認為投資人經由「和支持你的朋友閒聊、運動、禱告、冥想」或者結合上述活動的宗教禮拜及瑜珈,都是能有效舒緩情緒所帶來的壓力。塔雷伯(Taleb)則用哲學的角度指出一種「調適」情緒的方法。他在《反脆弱》書中認為在充滿不定的世界,投資人必須養成「反脆弱」的心理素質,才能成為贏家。反脆弱一詞是塔雷伯所獨創,是由「反(anti)+脆弱(fragile)」組成,指的是一種對面不確定性的心理態度(情緖),不但不會因為風險而恐懼害怕,反而將其吸收成養分,壯大自己的心理素質。他主張可以師法二千多前希臘斯多噶(stoic)哲學派的生活態度:「我沒什麼好損失的」,經由這種把心理上調整到「最壞狀況」的心理練習,讓我們「奪回生活中(面對)隨機事件的心理控制權」。塔雷伯說這是「一套因應生活和妥善運用情緒的完整訓練方法」。

過去幾個月,我們透過,「我們賺什麼錢?」、「我們如何賺錢?」的討探。說明我們的投資哲學在理性方面是如何透過「貝氏推理」、「凱利準則」等理性、嚴謹方法來實踐價值投資。然而,完整的投資哲學必然包括感性的一面,相對於理性的方法是比較明確、有系統的流程,感性上風險態度是一種心理素質養成,是屬於主觀的自我情緒調適,無明確、標準化可依循,須經長時間修練才得以達成。前者是屬於「修身」,後者則是「修心」,這正好呼應我們常說,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間投顧的沙龍
62會員
125內容數
時間投顧的基本資料,讓對我們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更快了解我們。
時間投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23
陳時中一句「校正回歸」瞬時引爆國內話題。一時間「掀牌」、「蓋牌」等政治口水湮沒了新聞版面。我們不是政治評論家,也不是流行病學專家,對「確診人數」在政治角力、公共衛生所隱含的意義,自然不敢妄議。但會後記者提問 ,「校正回歸」確診人數,是否怕影響股市?,
Thumbnail
2021/05/23
陳時中一句「校正回歸」瞬時引爆國內話題。一時間「掀牌」、「蓋牌」等政治口水湮沒了新聞版面。我們不是政治評論家,也不是流行病學專家,對「確診人數」在政治角力、公共衛生所隱含的意義,自然不敢妄議。但會後記者提問 ,「校正回歸」確診人數,是否怕影響股市?,
Thumbnail
2020/05/08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Thumbnail
2020/05/08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Thumbnail
2020/04/17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台灣肺炎疫情隨著境外移入增加,民間要求普篩的呼聲漸起,除了阿中部長於記者會表示:真到了需要「普篩」的情形,那會是「社區個案人數暴增」和「感染源不明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才會考慮去做。
Thumbnail
2020/04/17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台灣肺炎疫情隨著境外移入增加,民間要求普篩的呼聲漸起,除了阿中部長於記者會表示:真到了需要「普篩」的情形,那會是「社區個案人數暴增」和「感染源不明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才會考慮去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投資是一個需要冷靜思考與明智決策的過程,而投資心理學正是研究投資者心理行為及情感反應的科學。在投資的世界裡,投資者往往會面臨兩種主要情緒:貪婪與恐懼。這兩種情緒常常影響投資者的判斷決策,可能導致不理性的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結果。
Thumbnail
投資是一個需要冷靜思考與明智決策的過程,而投資心理學正是研究投資者心理行為及情感反應的科學。在投資的世界裡,投資者往往會面臨兩種主要情緒:貪婪與恐懼。這兩種情緒常常影響投資者的判斷決策,可能導致不理性的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結果。
Thumbnail
在投資世界中,情緒和心理狀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們能夠對我們的理財決策產生重要影響。投資心理學探討了投資者的情緒、行為和認知過程,幫助我們了解為何人們有時會犯下明顯不合理的投資決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投資心理學的一些關鍵概念,例如貪婪和恐懼的情緒,以及如何避免情緒驅使的投資。
Thumbnail
在投資世界中,情緒和心理狀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們能夠對我們的理財決策產生重要影響。投資心理學探討了投資者的情緒、行為和認知過程,幫助我們了解為何人們有時會犯下明顯不合理的投資決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投資心理學的一些關鍵概念,例如貪婪和恐懼的情緒,以及如何避免情緒驅使的投資。
Thumbnail
很多人都會說:「如果遇到了股災,我就要勇敢進場抄底」,但是,每當「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的時候,讓我們摸摸自己的良心:有哪次不是怕得半死?先不用說抄底,如果可以把下單軟體關掉,忍住不賣,可能就要偷笑了。
Thumbnail
很多人都會說:「如果遇到了股災,我就要勇敢進場抄底」,但是,每當「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的時候,讓我們摸摸自己的良心:有哪次不是怕得半死?先不用說抄底,如果可以把下單軟體關掉,忍住不賣,可能就要偷笑了。
Thumbnail
本文繼續整理行為投資金律當中提到的5大行為風險的第三~第五個 我們對於風險的認知,往往會因為自身變化無常的情緒狀態、和個人的消極或積極傾向而發生改變,這就是情緒風險得以介入的原因。 我們的目標是理解壓力、恐慌及害怕失去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繼續整理行為投資金律當中提到的5大行為風險的第三~第五個 我們對於風險的認知,往往會因為自身變化無常的情緒狀態、和個人的消極或積極傾向而發生改變,這就是情緒風險得以介入的原因。 我們的目標是理解壓力、恐慌及害怕失去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
Thumbnail
在成為嫻熟的主動型投資管理者之前,我該如何避免自己失敗? 自我風險,就藏在那些以滿足自我能力得以施展慾望的行為背後,且往往與理智決策背道而馳。 支持選擇偏誤 盡可能放大既定投資方式的有利因子,並詆毀那些自己沒有採用的方式。 過度自信 認為自己擁有的能力和知識,超過了實際所有。
Thumbnail
在成為嫻熟的主動型投資管理者之前,我該如何避免自己失敗? 自我風險,就藏在那些以滿足自我能力得以施展慾望的行為背後,且往往與理智決策背道而馳。 支持選擇偏誤 盡可能放大既定投資方式的有利因子,並詆毀那些自己沒有採用的方式。 過度自信 認為自己擁有的能力和知識,超過了實際所有。
Thumbnail
投資心理學深深影響著投資行為 主要的運用不是利用這點來賺錢 而是教你先不要當冤大頭 再來思考如何賺錢? 畢竟心理學這東西不容易量化 知道就好(不該作為不停損或亂進場的理由) 在強調一次 投資行為心理學,不建議當作進出場依據... 是誰害我們一直輸錢的!
Thumbnail
投資心理學深深影響著投資行為 主要的運用不是利用這點來賺錢 而是教你先不要當冤大頭 再來思考如何賺錢? 畢竟心理學這東西不容易量化 知道就好(不該作為不停損或亂進場的理由) 在強調一次 投資行為心理學,不建議當作進出場依據... 是誰害我們一直輸錢的!
Thumbnail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過去兩個月月報中提到風險具有隱藏性。面對這個風險難題,我們上期提到二種由外顯的現象,讓投資者判斷風險高低的方法;本期從另一構面,風險是一種主觀概念所引申出來的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則是由內在自我修練來應對風險的方法
Thumbnail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過去兩個月月報中提到風險具有隱藏性。面對這個風險難題,我們上期提到二種由外顯的現象,讓投資者判斷風險高低的方法;本期從另一構面,風險是一種主觀概念所引申出來的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則是由內在自我修練來應對風險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