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股市」-貝氏推理之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陳時中一句「校正回歸」瞬時引爆國內話題。一時間「掀牌」、「蓋牌」等政治口水淹沒了新聞版面。我們既不是政治評論家,也不是流行病學專家,對「確診人數」在政治角力、公共衛生所隱含的意義,自然不敢妄議。但會後記者提問:「校正回歸」確診人數,是否是怕影響股市?這個問句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事實上也引起我們的客戶私下詢問!


「確診人數」與「股市」之間的關係,用這位記者提問的背後思路,應是認定「確診人數愈高」,會導致「股價指數愈低」,呈現負向相因果關係。然而,過去我們曾經強調,投資是一門“偽科學”(詳見:【2020十二月份投資備忘錄回應讀者】),之所還能稱得上「科學」,就是投資在下結論之前,畢竟是必須稟持理性推理。「確診人數」果真會影響「股市指數」嗎?似乎就是自許理性投資人下結論前該有疑問!


「貝氏推理」(詳見:研究員的罩門—機率判斷—從“阿中部長設普篩兩條件”談貝氏推理(下))就是常用於投資學這類社會科學的推理方法。也是決策理論(decision making)所依賴最重要的邏輯。其主要精神就是:「有多少訊息,做多少決策」,也可以換個角度是用以說明:「在現在資訊(證據)下,你多相信這件事。」。依循這個思考架構,「確診人數」果真會影響「股市指數」嗎?這個命題,在「貝氏推理」的模式就是要問:「在現有資訊(證據)下,你會有多相信『確診人數』會影響『股市指數』這件事?」

依據貝氏推理告訴我們,你該「多相信」是取決於,過去的先驗經驗(a priori)再加上新證據的分量兩項因子。其中,先驗經驗的權重,是要高於新證據的比重。

台灣這次疫情的惡化,從全球的角度,就是與國際接軌罷了!台灣現在的恐慌經歷:確診人數連日飆升,死已人數每日增加、人員活動逐漸限縮,早在一年前歐美都已經歷過了。也就是說,過去一年歐美股市的走勢,可以當成我們現在研判的先驗經驗。

上圖是美國過去一年多「每日確診人數」與「道瓊指數」的走勢圖。雖然沒有經統計運算,但從圖形可以明顯看出這兩項數據並不具顯著的相關性。即使在今年年初,單日確診突破30萬大關(相當台灣單日2.3萬確診),與道瓊指數也不相關。

「先驗經驗」告訴我們,「單日確診人數」與「股市指數」是不具相關性,至「新證據」只有過去一星期的五個交易日的樣本點,似乎也沒呈現強烈的相關性。因此,我們用「貝氏推論」,可以理性的下結論:以現有訊息下,我們不該相信,「確診人數」會影響「股市指數」!

換句話說,我們認為,現在投資人把焦點放在台灣疫情的發展,似乎是劃錯重點,其實國際景氣變化、各家廠商的發展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間投顧的沙龍
62會員
125內容數
時間投顧的基本資料,讓對我們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更快了解我們。
時間投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8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過去兩個月月報中提到風險具有隱藏性。面對這個風險難題,我們上期提到二種由外顯的現象,讓投資者判斷風險高低的方法;本期從另一構面,風險是一種主觀概念所引申出來的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則是由內在自我修練來應對風險的方法
Thumbnail
2021/03/08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過去兩個月月報中提到風險具有隱藏性。面對這個風險難題,我們上期提到二種由外顯的現象,讓投資者判斷風險高低的方法;本期從另一構面,風險是一種主觀概念所引申出來的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則是由內在自我修練來應對風險的方法
Thumbnail
2020/05/08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Thumbnail
2020/05/08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Thumbnail
2020/04/17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台灣肺炎疫情隨著境外移入增加,民間要求普篩的呼聲漸起,除了阿中部長於記者會表示:真到了需要「普篩」的情形,那會是「社區個案人數暴增」和「感染源不明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才會考慮去做。
Thumbnail
2020/04/17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台灣肺炎疫情隨著境外移入增加,民間要求普篩的呼聲漸起,除了阿中部長於記者會表示:真到了需要「普篩」的情形,那會是「社區個案人數暴增」和「感染源不明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才會考慮去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投資時應該要有事先的預期判斷,但依據的絕不是已經公布的新聞,而是事先的預估,這些預估並非特別專業的估計,反而有些是來自於經驗與常識
Thumbnail
投資時應該要有事先的預期判斷,但依據的絕不是已經公布的新聞,而是事先的預估,這些預估並非特別專業的估計,反而有些是來自於經驗與常識
Thumbnail
延續估值修正已結束,應該要再重新介紹一遍簡單的估值計算模型。 很多人碰到財報、財務模型、英文、數據就會想要逃避 但這不是很難的東西,不用計算,但要做的事情是"理解" 一、高登模型 股價=(D未來12個月每股股利)/(r+ERP-g) 假設ERP不變(風險溢酬) R=無風險利率 G=股利成長率 當系統
Thumbnail
延續估值修正已結束,應該要再重新介紹一遍簡單的估值計算模型。 很多人碰到財報、財務模型、英文、數據就會想要逃避 但這不是很難的東西,不用計算,但要做的事情是"理解" 一、高登模型 股價=(D未來12個月每股股利)/(r+ERP-g) 假設ERP不變(風險溢酬) R=無風險利率 G=股利成長率 當系統
Thumbnail
人常以為自己眼中所見的資訊就是全部的事實,實際所接收的資訊都是經過篩選的,可能是自己無意識之下只看自己想看的,或是媒體只報導最熱門主流的新聞,或因為已經預設立場而只呈現特定角度的觀點。
Thumbnail
人常以為自己眼中所見的資訊就是全部的事實,實際所接收的資訊都是經過篩選的,可能是自己無意識之下只看自己想看的,或是媒體只報導最熱門主流的新聞,或因為已經預設立場而只呈現特定角度的觀點。
Thumbnail
人的世界裡不存在絕對的理性客觀,投資人因為期待股價會漲才進場,預設股價可能回跌才賣出股票,所有的投資決策都來自於預設立場。
Thumbnail
人的世界裡不存在絕對的理性客觀,投資人因為期待股價會漲才進場,預設股價可能回跌才賣出股票,所有的投資決策都來自於預設立場。
Thumbnail
,買入價格的高低將左右你持有的心態,在高點買入一個好公司也可能風險很高,決定你盈虧的終究是你買入的成本。 股市下跌的時候大家都會開始找理由,但你必須冷靜想想下跌的理由合不合理?
Thumbnail
,買入價格的高低將左右你持有的心態,在高點買入一個好公司也可能風險很高,決定你盈虧的終究是你買入的成本。 股市下跌的時候大家都會開始找理由,但你必須冷靜想想下跌的理由合不合理?
Thumbnail
市場對好消息或壞消息的反應程度,只取決於一個問題,股票是掌握在誰的手裡?疫情確實會動搖市場信心,但動搖的是一般散戶的信心,動搖的是會跟著群眾追高殺低,具有羊群效應的投機客的信心
Thumbnail
市場對好消息或壞消息的反應程度,只取決於一個問題,股票是掌握在誰的手裡?疫情確實會動搖市場信心,但動搖的是一般散戶的信心,動搖的是會跟著群眾追高殺低,具有羊群效應的投機客的信心
Thumbnail
如果股市可以預測經濟,股市漲回到年初肺炎疫情爆發之前的高點區,意味著經濟不受疫情影響?股市雖然可以預測經濟,但卻不是每次都能夠精確命中,有時候高估經濟的表現,有時候則會低估,或有時也可能錯誤預測。
Thumbnail
如果股市可以預測經濟,股市漲回到年初肺炎疫情爆發之前的高點區,意味著經濟不受疫情影響?股市雖然可以預測經濟,但卻不是每次都能夠精確命中,有時候高估經濟的表現,有時候則會低估,或有時也可能錯誤預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