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在墾丁冬天的陽光中,彷彿聽見了閩南語小調,傳統民謠經過現代音樂家編曲,既古典又年輕,永遠的望春風,台灣之歌……
趁著二O一三年元旦假期,預約坐落青蛙石海濱公園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三天兩夜,每天就是走到房間外看海,從清晨到日落,讓海浪洗去一年工作的快樂和辛苦,重生,獲得滿滿能量,超完美的療癒旅行。多年在世界遊走,看過無數大師建築和濱海渡假村,能夠把美麗海岸線及傳統建築群融合如此自然的地方,為數不多,一個晚上雙人房住宿費只要兩千多元,物超所值。
漫步在三合院、四合院和三落院間,光影在春聯和燕尾脊上下移動,門扇上的靛藍和朱漆剝落,形成斑駁之美,穿越時空,與建築師對話,深深覺得這是一座被低估的建築。漢寶德設計的閩南村,採用現代技術建造,經過海風三十年吹撫,「長成」了真正的古蹟,每一間有名有姓的屋子,代表渡海而來的先人,懷抱夢想,到此落地生根,充滿故事的人文空間,這麼多年,卻只是年輕學生辦活動寄宿場所,特地來欣賞建築之美的朝聖者不多。
遊客少,擁有更多寧靜時光,到情人灘散步,同伴撿了一整桌貝殼,我以貝殼當花器插野花,用珊瑚礁當茶盤喝茶,沒做什麼,卻很快樂,徹底放鬆,身心靈沉浸在無限喜悅中,領悟─―能夠穿越時間留下來的,不是有形的,而是無形的。
回想高中時代,偶然看到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對美下的定義,他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這句話就像閃電,瞬間擊中了陰霾彷徨的心。
天生對美的渴望,在以出口為導向的社會中,受到莫大壓抑,彷如風中殘燭即將熄滅。絕望時刻,看到康德的話,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原來,美不是有錢人的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美是一般人垂手可得的快樂,而且是─―無 目的,在每一個人的成就都用數字決定的功利社會,「無目的」三個字簡直是氧氣罩,讓我在無法逃避的高壓中,獲得一點喘息空間。
這個空間起初很小,可能只是在上學途中,聞一聞路邊茉莉花的香味,聽李宗盛和潘越雲對唱:「電影將要散場 燈光慢慢變亮 我的心 在記憶中徜徉 回憶經歷過的風霜 哦. . . 這些無謂的憂傷 為什麼不試著遺忘 你的心 曾是最溫柔的地方 怎麼忍不住悲傷」。只有一次,這個空間無限擴大。那天是我十八歲生日,我從家庭勞務和學校溜出來,換上最喜歡的衣服,白棉布合身剪裁上衣,黑白飛鳥紋長窄裙,一個人,搭巴士到東海大學。從校門口走到路思義教堂,一路聽見樹葉嘩嘩大笑,陽光流動,涼風吹著解除髮禁一年的長髮,整個人像要飛起來了,轉往文理大道,兩旁濃密樹蔭,更遠處是紅磚灰瓦的唐風建築,正中央是往上無限延伸的草坪,視野開闊,相思林,圖書館,四處閒晃……旅程在東海湖看台中夜景結束,留下高中最快樂的回憶─―拋開一切,單純享受無目的的快樂。
東吳那四年,最大收穫是故宮,從後門走到故宮只要十分鐘,趁著打工和上課空檔,一個星期至少去三次,辦了故宮圖書館閱覽證,獲得一張奇幻世界通行證,打開紅木櫃門,從書櫃取出琳瑯滿目的紅學叢書和林文月翻譯的《源氏物語》,繁華如夢,不知今夕何夕。走到本館,看到蘇東坡《寒食帖》隨心所欲的「拙筆」,為生活奔波的靈魂,疲憊盡除,捨不得移開目光,才高八斗的文人,走過生死關狼狽不堪,勉強找到寄居之地,拋開榮辱美醜,自我解嘲,這是何等豁達的境界,癡癡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