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鼓手之歌-懷念以詩跨越語言的陳千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陳千武的母語是台灣話,母親用《三字經》當讀本,以優雅的「人之初,性本善」教他識字,講祖先從唐山渡海到台灣來的故事,祖譜可以追溯到四千三百年前的帝舜有虞氏。日治時代,學校禁止說台灣話,他和同學被迫學日語,陳千武在高中時期獲得刊登的第一首詩《夏深夜之一刻》,自然是用日語寫成。

raw-image

二戰期間,陳千武被迫上戰場,當他九死一生從南洋回來,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推行五十年的日語被禁止,一夕之間,詩人失去了表達思想感情及所見所聞的語言,心中的痛苦抑鬱,如同潛水鐘。妻子許玉蘭面臨更大挑戰,在日本出生,她連台語都不會,任教小學的許玉蘭認真參加北京話研習,邊學邊教,很快得心應手,平常說台語溝通也沒有問題。

妻子的堅毅深深激勵了陳千武,有天,在書店看到《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譯本,他看過日文版,忽然想到用抄書練習中文寫作,繁忙工作和家庭責任之餘,他不停地抄寫,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第一首中文詩《外景》終於在《公論報》「藍星詩頁」發表,從此,有血有肉諷刺現實的詩,源源不絕。

他有一首名為《鼓手之歌》的詩:

時間,遴選我作一個鼓手

鼓面是用我的皮張的

鼓的聲音很響亮

超越各種樂器的音響


鼓聲裡摻雜著我寂寞的心聲

波及遠處神秘的山峰而回響

於是收到回響的寂寞時

我不得不,又拼命地打鼓


鼓是我痛愛的生命

我是寂寞的鼓手

這個寂寞的鼓手,不僅跨越語言,寫詩表達一己的生命經驗及省思,更創立《笠詩刊》─超過五十年台灣持續最久的詩刊,延續詩的火苗,也搭起橋樑,譯介台灣和日韓的詩與詩論,舉辦亞洲詩人會議,促進文學交流。

「請問,表達在地情感,一定要用台灣話嗎?」我的台灣話不太流利,雖然是母語。

「不,語言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想傳達的。」將近九十歲的老詩人回答。

感謝詩友吳櫻邀請入會,有機會認識詩人,無論當面請益或是書信往返,他總是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一個用生命寫詩的鼓手,打出微弱卻連綿不斷的聲音,超越時空。

陳千武,一生橫跨詩、散文、小說、翻譯、兒童文學、台灣文學研究,創立文化中心,持續為文學發聲。南投出生的詩人,將蒐藏的書籍、手稿、獎座及典藏畫作捐出,南投縣文學資料館特別成立「陳千武文庫」,定期推出主題展,介紹陳千武的文學成就。

鼓手之歌,將永遠傳唱下去。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104會員
120內容數
叛逆少女,不良文青,無法無天的藝術家。 叛逆,騎單車跑了全世界。文青,出了17本書。藝術,辦了11次個展。 當代藝術沙龍的關鍵字 #旅行 #文學 #藝術 #讓天賦自由 #夢想
2024/09/22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4/09/22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4/08/09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Thumbnail
2024/08/09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Thumbnail
2024/05/04
在山居門前的老梅樹,精心照料,共同見證了三年的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在梅花盛開之際,以茶會友,賞梅談詩,將閒適與美好凝固成永恆。透過文字,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詩意之境,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的流轉。這場茶席,不僅是對梅花的賞識,更是對生命中美好時刻的珍惜與感慨。
Thumbnail
2024/05/04
在山居門前的老梅樹,精心照料,共同見證了三年的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在梅花盛開之際,以茶會友,賞梅談詩,將閒適與美好凝固成永恆。透過文字,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詩意之境,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的流轉。這場茶席,不僅是對梅花的賞識,更是對生命中美好時刻的珍惜與感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身為台灣人,慚愧的是台灣文學恐怕接觸的遠不及對好萊塢電影的認識來得多。我第一次偶遇了陳千武先生於1970年所做的新詩,他以蚊子來比喻外來當權者,懷抱一種「過境」的過客和利己的心態,對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缺乏憐憫與關懷,有的只是無情的利益上的掠奪,猶如拼命吸吮人手背鮮血的蚊子。
Thumbnail
身為台灣人,慚愧的是台灣文學恐怕接觸的遠不及對好萊塢電影的認識來得多。我第一次偶遇了陳千武先生於1970年所做的新詩,他以蚊子來比喻外來當權者,懷抱一種「過境」的過客和利己的心態,對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缺乏憐憫與關懷,有的只是無情的利益上的掠奪,猶如拼命吸吮人手背鮮血的蚊子。
Thumbnail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Thumbnail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有時候採訪,對方會在你心裡面劃下『刻痕』,那個刻痕我覺得會跟一輩子……我不會說是傷痕,我會說是充滿刻痕,而那些刻痕我相信會在某些時間點發揮作用。」
Thumbnail
「有時候採訪,對方會在你心裡面劃下『刻痕』,那個刻痕我覺得會跟一輩子……我不會說是傷痕,我會說是充滿刻痕,而那些刻痕我相信會在某些時間點發揮作用。」
Thumbnail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Thumbnail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陳昌遠詩集《工作記事》的新書分享,邀請出版《要不我不要》、《跛豪》、《手稿》等詩集、號稱詩壇最窮詩人的喵球,日前於在內壢的瑯嬛書屋進行對談。且看相識10年的兩人,如何持續擁抱對詩歌的熱情,燃燒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陳昌遠詩集《工作記事》的新書分享,邀請出版《要不我不要》、《跛豪》、《手稿》等詩集、號稱詩壇最窮詩人的喵球,日前於在內壢的瑯嬛書屋進行對談。且看相識10年的兩人,如何持續擁抱對詩歌的熱情,燃燒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陳庭詩一定是寂寞的,他曾經聽得見,他曾經有許多的好朋友,他憧憬過愛情,試著要對社會盡一份心力,也許還曾經懷過救國的夢想。但是命運使他成為一個聾人,讓他心智清明,卻口不能言,如同那個時代被噤聲的多數藝術家,用藝術隱藏自我,但又渴望發聲。
Thumbnail
陳庭詩一定是寂寞的,他曾經聽得見,他曾經有許多的好朋友,他憧憬過愛情,試著要對社會盡一份心力,也許還曾經懷過救國的夢想。但是命運使他成為一個聾人,讓他心智清明,卻口不能言,如同那個時代被噤聲的多數藝術家,用藝術隱藏自我,但又渴望發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