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外到裡打敗怪物!帶你分析經典怪物電影如何透過外部戲象徵內心戲

    怪物故事已經流行了幾個世紀。為什麼這種類型會歷久不衰呢?首先,怪物就是主角或者社區面對的某種危險。怪物在電影《貝武夫:北海的詛咒》(Beowulf)中是威脅著村莊的巨人格蘭德爾。在第一部詹姆士.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No)裡,世界受到一個超級壞蛋的威脅。這個怪物可以是一個真正的怪物,就像電影《異形》中的外星人一樣;一個怪異的動物,就像《大白鯊》(Jaws)中的鯊魚;也可以是個怪人,就像葛倫.克羅斯在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飾演的角色;或者是像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裡的波斯人;甚至可以是威脅主角或者人類的一種疾病或者一場災難。
    這樣的奇幻故事屢試不爽,它們已經流行了很長時間,但是觀眾趨之若鶩。不過通常這些故事塑造的主角只經歷一丁點或者根本沒有經歷內心戲。那麼,前面說的理論是一個劇本成功與否取決於內心戲,我們如何自圓其說呢?

    怪物型—代表人性的內在缺陷

    其實是這樣的:在怪物故事中,外部戲「象徵」了內心戲。怪物象徵著主角必須克服的人性缺陷。殺死怪物就意味著主角克服了內在缺陷進化了。
    在怪物故事中,主角與一個似乎是不可戰勝的怪物鬥爭,他屢戰屢敗,看起來根本沒有希望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到了最後,在付出了超凡的努力後,主角成功打敗了怪物並且在某些方面「殺死」了它。這並不一定是指真的殺死,也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失去效力。
    當你寫一個怪物故事劇本時,最好是讓這個故事直接呈現出來,不要給觀眾不必要的資訊。在電影《合法入侵》(Lakeview Terrace)中,山繆.傑克森扮演了一個有心理問題的警察,他威脅隔壁一對跨種族結婚的夫婦搬離社區,這對夫婦在忍無可忍之下走上反擊之路。這是一個前景頗好的怪物設定,但是電影卻畫蛇添足地告訴我們,那個丈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傑克森的變態也是有原因的。這就減弱了電影的衝突—如果我們知道那條鯊魚有一段悲慘的童年,真的會對電影《大白鯊》有所幫助嗎?
    《大白鯊》(圖/維基百科)
    《大白鯊》(圖/維基百科)

    怪物類型的變型:好怪物
    怪物類電影的變型,如《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金剛》(King Kong),它們開始都是標準形式—出現了一個醜陋、可怕的怪物,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大混亂。但是隨著電影的講述,觀眾瞭解到這個怪物也不是那麼壞。事實上,它看起來是比多數人,甚至比實際要殺掉它的人更好。我把這種怪物稱為「好怪物」。
    例如,在電影《金剛》中,金剛被邪惡的獵人和馬戲團經理剝削,他們把這隻大猩猩從島上抓走。金剛愛上了美麗的安.黛洛,並保護她不受島上的恐龍的襲擊。牠一直保護她到最後一刻,直到牠中彈從帝國大廈上墜落而死。簡單地說,金剛其實不是可怕的怪物,事實上,牠是很體貼的。
    這種突然變化似乎搞亂了內心戲的象徵性。不要這麼悲觀,因為怪物不再前後一致地象徵一個內在缺陷,所以觀眾會下意識地重新建構一個合理的內心戲。這麼做,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金剛》最新版的在美國本土總收入是2000多萬美元,但是預算卻也超過了2000萬美元,實際上這並不是一部很成功的商業片。

    怪物類型的變型:逃離型
    考慮到怪物故事的象徵意義,避免常見的錯誤是重要的。其中之一是誤用了我稱為逃離型的故事,這是一種通常不成功的故事形式。
    在電影《世界大戰》中,雷.費瑞爾(湯姆.克魯斯飾) 為了逃離一場強大的外星人入侵不停地逃跑。的確,軍隊想要幹掉外星人和它們的致命武器是徒勞無功的。但是,費瑞爾根本就沒有戰鬥—他只是逃跑了。
    這不是批評這個虛構的角色,因為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你真的遭遇到技術先進的外星人的入侵,我當然建議你要快逃。但是,在象徵意義上這麼做是行不通的:你不能通過逃離來克服你的內在缺陷。無論你跑到天涯海角,你的內在缺陷都和你 如影隨形。在一個怪物電影裡,角色可以在開始時嘗試逃跑,但是他必須最終認識到逃跑是不起作用的,到最後,他必須轉變態度去殺死怪物。
    還記得在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的轉捩點嗎?人類必須不斷從那些超級特務手裡逃離出來,但是在電影的高潮,尼歐(基努.李維飾)卻轉而奮起對抗特務史密斯(雨果. 威明飾)。他已經認知到他必須殺死這個怪物,莫菲斯(勞倫斯.費許朋飾)對尼歐的這個認知評價說:「他開始相信了。」最後,尼歐殺死了這個怪物,把人類從「母體平台」之中救了出來。
    《駭客任務4》(圖/華納兄弟)
    作為對比,在電影《世界大戰》中,外星人最後因為地球上的細菌敗下陣來。因此,最後的象徵意義就是類似於「如果你逃避自己的內在缺陷,你可能會走運,而內在缺陷可能自己就消除了」。這就不如「如果你盡力去和你的內在缺陷鬥爭, 你一定能打敗它」這麼鼓舞人心。
    這類象徵主義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同樣採用了逃離型故事的電影《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卻能成功呢?而且還成了史上最成功的低成本電影。電影中有一組穿越森林的紀錄片,展示了人們想要穿過那片森林來探索女巫布雷爾的怪事,但是發現他們被一個相似的邪靈跟蹤。他們想要逃跑,但是無論怎麼樣都逃離不了那片森林,最後他們全部被捉到並被殺死。這一次,逃離型的象徵意義實際上起了作用: 如果你只是想從你的內在缺陷逃離,你是逃不掉的,最終, 它們會毀掉你自己。

    怪物故事的變型:錯殺怪物
    《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是怪物型電影的另一種變體。莎朗.史東扮演了一個性感、殘忍的「怪物」凱薩琳.特拉梅兒,她被警察尼克.柯倫跟蹤。但是尼克陷入凱薩琳的詭計中,以為曾經與他偶然發生關係的警局心理學家貝絲(珍 妮.翠柏虹飾)是凶手,然後尼克射殺了貝絲。換句話說,尼克殺錯了怪物。
    在最後一幕,尼克和凱薩琳躺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冰鑽仍在下面的地板上。這似乎暗示我們的男主角也是難以倖免的。這就恰當的象徵著—如果你沒有解決你的真正的內在問題,而是解決了你認為你已經解決的另一個問題(但是你沒有),那麼你是不會變得更好的。這就是怪物型故事的另一種頗為吸引人的變種—殺錯怪物。

    怪物故事的變型:被怪物所殺
    怪物故事的最後一個變型是一個效果不太好的類型。在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中,湯姆.克魯斯扮演上校史陶芬柏格,他是一名德國軍官,密謀想要刺殺阿道夫.希特勒,把德國從納粹政權中拯救出來。
    他們幾個密謀者最後確實實施了一場爆炸,但不幸的是希特勒並沒有死。最後,所有的人都被處死,史陶芬柏格也被一隊士兵槍殺。《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的國內票房總收入僅僅超出它的製作預算一點,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個怪物故事。史陶芬柏格盡最大努力去殺死怪物(希特勒),但是最後,卻是怪物殺了他。所以這個不幸的象徵意義是,你可以和你的內在缺陷鬥爭,但是有時候你的內在缺陷實在太強壯了,你沒有打敗它反而讓它打敗了你。這並不是很鼓舞人心,同時票房也不是很賺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原點出版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