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詠倢
「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
2014年大學學測放榜隔天,澎湖國立馬公高中的時任校長薛東埠對高三整體學測成績有所不滿,對學生說:「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此話一出引來部分學生的抗議,遂由時任班聯會主席發起連署,要求校長為其不當發言公開道歉。此事件隨後登上新聞版面,由校內紛爭演變為對於離島保送制度的正反評判,甚至成為台灣與澎湖學生筆戰爭吵的導火線。衝突中的論辯以支持校長言論與否分為兩大派,兩極的觀點也揭示離島保送制度(以下簡稱離保)存在大眾認知上的歧異。本為美意的升學保障政策怎會被推上噓聲不停的風口浪尖?利用此制度順利升上頂尖大學者真的存在「不當得利」的嫌疑嗎?
本文以澎湖縣為例,試圖以爬梳離保制度規則為起點,依序從地理條件、升學環境與資源差距分析離保存在有無必要性,並延展討論此制度之利弊,提出展望以作為當代社會可發展的目標。
「離島保送制度」到底是什麼?
為弭平離島先天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各方面資源囿限,我國於2000年7月公布實施《離島建設實施條例》,其主旨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另於其中第17條法規提到對離島地區之教育文化應有所保障,教育主管機關應制定保送辦法維護該地區人才發展。
依據此條文,《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也被公布實施。保送生需具備「設籍離島地區累計達九年以上」且在當地就讀國中取得學歷的條件,方能擁有保送資格(僅限應屆畢業生)。
以下筆者將使用澎保制度做說明。首先,而是利用「離島外加名額制度」在該系預計錄取人數之外,新增給予離島生的專用名額。舉例而言,若中文系原預計錄取70人,則澎湖保障生名額則可能成為3/70+3
澎保含括於個人申請階段中,學生可斟酌學測成績表現於志願序中選填六個志願,大學校方再考量各科系澎湖學生選填人數開出保送名額,澎保生可無條件通過第一階段檢定篩選(該科系要求之學測檢定標準),進入第二階段後只需要與同校選擇同科系的學生競爭,意即只需要與澎湖人爭奪名額,競爭壓力相較本島一般生來的低;但若學生第一階段成績表現完全符合科系要求,則自動進入一般生選拔程序。(若在一般生甄選中失利仍可使用離島生資格於第二階段與同校生競爭)
澎保看似無條件協助在地學生,但仍有其限制。在《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的第八條中提到:「離島地區學生申請保送,經甄試未達錄取標準者,保送甄試委員會得不足額錄取;經公告錄取後,參加其他方式入學者,應廢止其保送入學資格。」即學生程度若無法在第二階段達到標準,校方仍可拒以入學;在選擇澎保後,學生也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入學。(補充說明:澎保生亦不得在入學後轉校、轉系)
以上大致為澎保制度的實施方法,主要重點為澄清澎保實為離島外加名額的迷思,並點出此制度下澎保生可無條件通過第一階段甄選,在第二階段只跟同校學生競爭,但並不保證絕對錄取,仍需考量學生程度表現。
數位化時代已來臨,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存在嗎?
本文欲引用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的論文《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其中關於台大學生就讀高中與設籍縣市的統計資料,提出支持離島保送制度與否的立足點。
此論文透過收集1954-2000年學生學籍資料,對台大學生的性別、省籍與城鄉差距進行描述與統整,並探討當時大學聯考的篩選效果。其中得出台北縣市18歲人口就讀台大者比例約在全國36%左右起伏,而觀覽偏遠地區如台東縣、澎湖縣表現,前者僅約0.2%而後者更只有0.1%的比例;再看畢業高中的分佈,同樣以北部明星高中如建國中學、北一女中等獨佔鰲頭。澎湖學生在缺乏保送制度情況下,似無力與囊括廣泛教學資源的本島學生競爭。
縱然時代變遷,且疫情發展迫使數位教學快速發展,不可否認的是一海之隔仍然為本島與澎湖學生的教育資源設下難以跨越的隔閡。
筆者作為在離島成長與就學的青少年,深有所感。當本島高中語文與數理資優班比比皆是,澎湖學子只將其視為嶄新而一知半解的名詞;當本島高中舉辦縣市內交流博覽會,僅有一所高中的澎湖只能望洋興嘆;當本島高中早已安排縝密的大考複習計畫,沒有完善補教體系與競爭意識的澎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地立案補習班更僅有21所。
離島學生在先天地理條件的窒礙下,缺乏對於升學競爭的想像,未曾體驗過好好讀書所帶來的紅利,在沒有強力補教系統的援助下更少了太多能與本島學生同場較勁的本錢,如同在一場所有人共襄盛舉且全力以赴的賽事中,超脫世俗且無牽掛於比賽獎勵的選手,因為他甚至不知道這場比賽目的為何、程序為何、獎勵為何。
就連澎湖本島都面臨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困境,遑論地理條件更為偏遠的二三級離島,海洋在為澎湖換得蓬勃觀光事業的同時,也成為我們對外發聲的阻抗。以澎湖二級離島七美與望安為例,雖是唯二設有圖書館的二級離島,其藏書量分別只有37308冊與39368冊(統計至109年1月),與本島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75238冊相較遠遠落後,縱然依據人口分布配置館藏量的現象十分合理,但藏書量相差約4.8倍也突顯出交通不便所帶來的資源困境,二三級離島居民在澎湖教學環境中無非是最為弱勢的族群。
我們並不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這正是為什麼離島保送制度有其必要性。
若從文化保存與在地需求角度切入⋯⋯
筆者曾於前言提到《離島建設條例》的主旨,其中一項為「保存文化特色」。澎湖在地文化的特殊性主要立基於信仰習俗、歲時活動與海洋文化,例如天后宮的媽祖海上遶境、元宵乞龜與咾咕石,這些獨樹一格的在地文化在現代流行風潮中若缺乏完善保存或推廣,恐怕將會隨時代潮流消失於世人眼中。透過離島保送制度,促使對於文史保存有興趣的學子進入頂尖大學,將其於大學環境中習得的相關知識甚或人脈背景帶回澎湖,幫助澎湖在地文化延續傳承命脈,提升高度。更甚者,離島保送制度亦包含醫保、師保等類別,強制要求學生畢業後回鄉服務,彌補偏鄉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自文化保存與在地需求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更進一步為離保制度增添正當性。
離保制度對離島學生與其求學環境的利弊?
敘述完離島保送的必要性後,筆者將著眼於分析此制度對學生的影響。離保雖基於離島學生存在經濟或教育弱勢、在地專業人才需求及特色文化保存等理由存在其必要性,卻也面臨如制度成反面誘因扼殺學習態度、保送對象未必是最需幫助者等負面影響。
此制度有助於離島學生進入所謂師資優秀、整體素質高的「頂尖大學」,眾所周知大學不僅是培育高等教育人才與推動學術研究的場所,我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中更提到大學也有整合知識資源促進地區發展的功效,筆者相信離島學生進入大學後所習得的學識、拓展的人脈與價值觀上的進步若有機會帶回離島,必定會灑播下改變的種子,幫助偏遠地區的學童看見更寬廣的世界。舉澎湖馬公高中每年定期舉辦「呼澎引伴」活動為例,畢業校友分享大學面試準備、心路歷程並給予學習歷程製作的實質建議,都為未來想赴台讀書的學弟妹提供良好的示範與教學。其餘益處筆者多在上方文章已做說明,如縮小城鄉差距、彌補離島在地專業人才需求與增進特色文化保存等等。
然而離保制度誘發的僥倖心態似也隱隱作祟,由於此制度多僅參考學測成績,離島高中甚至有「不知指考(分科測驗)為何物」的嘲諷現象,高三學業受到忽視;更有甚者,在只需要與同校學生競爭的前提下,導致部分學生稱霸校內後便以此自滿,長期下來是否也將助長安於現狀即可的心態?尚須提到離島學生依靠此制度錄取大學後可能會產生「能力無法與學歷匹配」的情形,不只課業學習上存有窒礙,甚至可能面臨被譏嘲排擠的現象,最後只能黯然退學重考,筆者身邊便不乏這樣的實例。
一個制度必定存在利弊兩面的論辯,或許離島學生會因此面臨成績落差或受到歧視的負面影響,但筆者認為離保制度確實促進社會的立足點平等,有效改善弱勢學生的升學競爭困難,不應全盤否定而抹煞偏遠地區改變不公平教育結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