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不記仇,但記忠:陸遜家族的價值觀】

陸遜附子陸抗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三言兩語之間說之不盡。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不聊陰謀論。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給消滅,只留下他跟陸績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我們都知道,曹操征伐徐州時,是以報父仇為號召。 於是他的大屠殺,除了徐州百姓之外,其實沒有太多人予以譴責。 不論曹操的真心如何,相信這個時候,為了家族復仇而戰,完全是崇高的品格價值。 東吳最知名的案例,自然是凌統。 即使孫權要他相忍為國,凌統還是找了機會就想殺甘寧。 凌統傳的時候我們也看到,凌統是非常正宗,學習古禮古儒出身的士人。 那麼,陸家難道不是嗎? 其實,還真的很可能不是。 從董襲跟虞翻傳,我們發現了一件事:吳越之地,有道家士人的存在。 吳郡四大姓之首的顧家是正儒,不表示其他家也會是。 因為顧雍本身,是中原大儒蔡邕的弟子。 而陸家族長陸績,則是道士虞翻的好朋友。 陸績本人修詩書禮「易」四經,「星歷筭數無不該覽」。 曾為易經作,又作渾天圖。 我想在在都顯示出,陸績也是修道的儒士。 (不要看到修道就以為人家要飛昇了) 那陸遜呢? 其實你看陸遜用兵,善於利用形勢、施設變術。 上書政事,重視養民寬厚。 陸遜的成分,也有極大的道家黃老之術在其中。 這邊容我離題一下。 荀彧就很十足標準儒士,一天到晚在跟曹操講論大義,有大義就可以平天下。 諸葛亮無疑是個法士,講究用刑度量的準確性。 他們都有儒學的根基,但長出去的方向各自不同。 撇開陰謀論,這其實可能就是陸家輕「孝」的一個原因。 莊子也有類似的故事吧,親人在世的時候當然很親愛,但離開了,那就是離開了。 一切都是道法的自然。 陸家這個時候的道家思維,想必也不會那麼正統。 與其說黃老之術,不如說黃老治術。 如何把道家思想用在治國平天下。 接著我們來看,陸遜傳寫到陸抗的時候。 「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衆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笁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賔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荅,權意漸解。」 我之前沒讀這邊,其實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陸遜被孫權下罪,雖然他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 但確實有一個奸賊告了陸遜二十條罪狀。 很可惜的是,沒有人錄下這二十條的內容。 奸賊的名字是楊笁,徐州廣陵人。 這個人在二宮之爭中佔有重要地位,不用說,自然是魯王孫霸的人。 在陸遜族子陸凱的傳中,裴松之找來了一段跟這時相當有關的記錄。 孫權當時曾經召見楊笁,屏退左右,一番深談之下,決定改立魯王為太子。 卻不料這個風聲走漏到太子孫和那邊。 剛好陸凱的弟弟陸胤要去武昌找陸遜,臨走前去拜訪孫和。 孫和假裝拒絕會面,私底下偷偷叫陸胤到車駕上會合。 兩人商議之下,認為只有陸遜能夠力挽狂瀾。 於是,陸遜真的就上書了。 孫權收到陸遜來靠北,馬上就叫來楊笁:「你白癡嗎?為什麼走漏了風聲?」 楊笁說我沒有啊……這個一定是陸胤去找他阿叔的時候講的吧,抓他來問就知道了。 好,孫權就把陸胤找來對質。 陸胤就回答:「楊笁告訴我的。」 孫大大勃然大怒,就把陸胤跟楊笁一起關進監獄,嚴刑拷打,反正總有一個人說謊嘛。 差不多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孫權動手抓各個依附陸遜跟孫和的臣子。 後來楊笁受不了酷刑,招認是自己說出去,就被孫權斬首棄屍流江。 基本上,楊笁誣告陸遜的時間點,最可能就是在這個事件中,陸胤正在前往武昌的路上。 相對來說,我們也可以推測出,當孫權懷疑楊笁洩漏風聲,到確定之後,對於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也已經動搖了。 而陸抗扶柩還吳,孫權也開始後悔了。 陸抗的舉動,九成九是陸遜的遺言。 這樣說吧,不管你是多麼聰明的人,面對有人一再在網路上留言挑釁,也很難不生氣。 即使只是一瞬間。 陸遜雖然被氣出病來,但他的理智還是知道,事情有翻盤的可能。 所以他必須事先安排好,讓家族平安的做法。 事實上,陸遜已經是當時陸家在吳國當官的唯一長輩。 陸遜死後,真正官最大輩分最大的就是陸凱。 但要說反叛孫權?陸家還不夠格。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獻上忠誠。 建安五年,孫家統一江東。 陸家想要在吳郡安身立命,最好的方法也是獻上忠誠。 孟子提倡過「三不孝」。 一是曲意奉承,陷親不義。 二是不去當官奉養親長。 三是絕後。 而常見的「父仇不共戴天」,則是出自於禮記。 其實孟子在漢代的地位並不高……你看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就不難理解。 簡單講,陸家的學問、舉止,都是偏道家傾孟子的學派。 秦末漢初的時候,這種學派最是主流。 道家偏方士,儒家偏古聖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撲殺的對象。 刑名律法的專家,則是為秦服務……各地起義,項羽屠咸陽殺這種人也是沒在手軟。 在這一組標準底下的陸遜家族,何來不孝? 最後,一般來看,陸遜跟孫權產生分歧,主要是在夷陵之戰後。 我向來也覺得,功高震主是孫權開始防備陸遜的原因。 但這邊其實有另一件天下大事:曹丕著《典論》推廣「道儒」,且孫權不服。 是不是也造成了孫權看手下道儒派的臣子,越來越不順眼呢? 孫權跟虞翻的徹底決裂,也是在這個時候喔。 「權旣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劒欲擊之。」 孫權為什麼這麼反感道儒? 其實他對方士是很有愛的,一天到晚想要長生不老。 在吳書中,更有著擅長曆法算數的儒士總傳。 同樣虞翻傳給了我們一個提示。 「(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東漢末年,也是孕育出道教的年代。 這是一個「大道」最混亂的時代。 每個人有自己的「道」,自己的「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