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一個很可憐的人。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從東吳中二傳的一開始,就說過,孫權的一生,很少真正的去相信誰。
孫權與周泰的交情,說是他人生中難能可貴的一筆,並不為過。
跟曹操和劉備一樣。
孫策,才是江東政權真正的開創者。
孫權是繼承者。
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繼承者的宿命,向來都是無止盡的權力鬥爭。
開創者需要作的,是點滴累積財富、實力、人脈。
然而繼承者的權力,其實是由開創者所聚集的人脈所給予的。
並非天降神授。
推動這些人們的,是利益。
每個人對利益的價值觀不同。
有人想要白花花的銀子。
有人想要家族興盛昌隆。
有人願為知己奉獻犧牲。
而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是恆定的。
十歲的時候覺得一百塊很多。
三十歲的時候覺得一千萬才夠用。
在這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孫權不停的算計如何自保,如何壯大。
直到他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留下了五個輔政大臣給自己的兒子。
其中有一個,我們在之前的故事中,都著墨不深的人物。
一個打醬油的滕胤。
在江東五大叛臣中排行第二的滕胤,乃是北海郡人。
青州北海郡的擾亂,比徐州來得更早。
先是青州黃巾賊,後有袁紹公孫瓚爭霸。
滕胤的父輩跟劉繇交好,便決定去投靠當時身為揚州刺史的劉繇。
赤壁戰後,滕胤的父親跟伯父才加入了孫權軍的陣營。
也算是很會看風向。
不過身在亂世,光會看風向,壽命不夠長還是不堪用的。
兩人早卒。
滕胤本身是個白皙的美少年,十二歲時就已入朝為官。
就是常說的「少為XX」了。
大官員們看到他年紀輕輕,儀表堂堂,都很是讚賞。
既然是眾人青眼有加的白龍,孫權當然要搶個頭采。
滕胤二十歲的時候,就被召為駙馬,不過娶的是不是孫權的親生女兒?
「(呂)據、(滕)胤皆(孫)壹之妹夫也。」
孫壹是孫權的姪兒,孫靜家系的。
稍微說明一下,在古時候,公主跟皇帝(王)的女兒並不是同義詞。
我們可以注意到,公主多半是有封號的。
封號的來源有二:一是老公的封地,二是公主自己的封地。
就像嬪啊妃啊,也不是指皇帝(王)的老婆。
而是後宮女官職名稱。
公主基本上就是女性爵位。
只是沒跟皇上睡過,你想拿到後宮女官職?難。
不是皇上寵愛又不能睡的,你也別想拿到女爵位就是了。
從這裡我們很難看出,滕胤這時候到底娶誰的女兒。
「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屢加存問。」
維基拿這句判斷……如果這句是「權以公主故,增重胤賜。」我就信了。
滕胤當過丹楊、吳郡、會稽太守……都算是大後方根據地,幹得多好也沒啥好說嘴的。
孫權過世前一年,突然決定徵召這個駙馬爺回來擔任九卿之一的太常,並要他輔佐太子。
出太守入九卿,滕胤就是出去混歷練的。
他還在朝廷的時候,跟張昭和孫策的兒子一起制定過朝儀。
地位本就非同一般。
孫亮上任後,諸葛恪轉為太傅,滕胤則是改任衛將軍,領尚書事。
衛將軍在漢朝,本來是京城禁軍的統帥。
三國則明顯不是了。
魏跟吳都增設了武衛將軍。
魏有曹爽,吳有孫峻。
禁軍兵權很顯然是在他們手上。
蜀漢的衛將軍姜維則根本北伐去了。
在諸葛恪跟孫弘孫峻鬥得東吳滿天風雨時,滕胤卻完全置身事外。
因為全家排擠他。
孫亮的皇后,是全琮的孫女。深得孫魯班喜愛。
「亮遂為嗣。夫人立為皇后,以尚為城門校尉,封都亭侯,代滕胤為太常、衛將軍,進封永平侯,錄尚書事。」
這裡的尚是全尚,是全夫人的父親。
一看就很明白,全夫人一步接一步的讓父親取代滕胤。
在孫峻奪大權的同時,全家正依靠著太后孫魯班跟皇后全氏的威能,蠶食鯨吞著皇宮主權。
這就是為什麼孫峻要上孫魯班的床,要跟呂據聯手掌西宮事。
而說到孫魯班同意全家先鬥滕胤,滕胤的正宮老婆是誰就昭然若揭了。
肯定就是孫魯班的親妹妹之一啊。
難不成還因為滕胤長得太帥,孫大虎吃不到因愛生恨嗎?
孫魯班仇視妹妹這件事,也可以從她弄死孫魯育得到印證。
從這些部分也可以看出,滕胤默默的就被逼著跟孫峻呂據等人走到一塊去了。
但滕胤並不欣賞孫峻的性格。
「峻、胤雖內不沾洽,而外相苞容,進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諸葛恪死後,滕胤一度打算辭官,但孫峻仍是留他。
從前面滕胤給張昭當研究助理,我們就可以發現,在這個二代皇朝時期,滕胤本身的聲名,就是另一個小張昭。
這種活招牌留在身邊,對於政客是有一定好處的。
「若滕胤為亞公,聲名素重,衆心所附,不可貳也。乃表以峻為丞相,又不置御史大夫,士人皆失望矣。」
不要看孫峻是個奸臣。
九品芝麻官說,貪官奸,清官要更奸。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難得一見的奸雄。
孫峻的算計全面性,更是不下這些老前輩們。
能夠使盡手段,甚至犧牲自己青春的肉體(?),孫峻在短短三年間,徹底掌握了東吳這個國家。
時間,終於要來到五鳳三年八月了。
孫峻已經不需要親自押陣,直接派出了驃騎車騎兩大將軍,佐以降將文欽,配上朱異唐咨等一流名將,走孫策當年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路線,展開了北伐。
「自江都入淮、泗,以圖青、徐。」
孫峻與滕胤肩並著肩,手拉著手,一起去主帥,驃騎呂據的大營餞行。
宣示著東吳全新的團結,準備迎接必來的勝利!
噁心。
孫峻看著呂據整齊的軍容,突然覺得一陣噁心,掉頭就走。
當夜夢見諸葛恪。
夢見當年那一刀,被諸葛恪閃過。
當年自己閃過的那一刀,卻怎麼也避不開。
孫峻醒了,卻嚇出一身病來。
趕忙找來堂弟孫綝,交代後事。
九月十四日,孫峻過世。
九月十六日,呂岱跟著走了。
孫綝立刻宣布自己繼承堂哥的位置,並且下詔要呂據等人撤軍。
收到消息的呂據勃然大怒:該繼承這個位子的,明明就是自己才對!
呂據請來文欽跟唐咨商議,但兩人都覺得不應衝動,不如聯名上書,表薦滕胤為丞相。
東吳,要團結。
呂據照辦,但數日後,卻收到滕胤已經被任命接替呂岱的大司馬,並且將派駐武昌的消息。
合情,合理,呂據無法再以潛規則辯駁。
呂據便派出密使,連絡滕胤,打算一起引兵攻打建業,先拿下孫綝再說。
十月四日,孫綝收到線報,連忙派孫慮率領丁奉等將前往江都,並且密詔文欽等人,要他們撥亂反正,反咬呂據一口。
朱異則率兵潛至武昌,準備攻打呂據跟滕胤的姊夫:孫壹。
孫壹收到消息,連夜逃往魏國。
另方面,孫綝也派出左將軍華融等勸說滕胤。
滕胤知道事情敗露,立刻召來典軍楊崇與羽林督孫咨,告知左將軍等人,真正的國賊,是孫綝。
眾人一番討論,決定先上書勸告孫綝。
注意到了嗎?滕胤根本就還在建業城中。
孫綝大怒,一不作二不休,找來將軍劉丞,直接率兵攻打滕胤。
滕胤則假作詔書,要他陣營中的左將軍羽林督等人趕緊調兵來救。
但眾人皆以為不可,遂為滕胤所殺。
滕胤殺了諸將之後,仍是一付雲淡風輕的樣子。
有人建議他不如直接率兵前往宮門,大臣將士自會棄暗投明。
但滕胤清楚,事情不是那些憨人想得這麼簡單。
禁軍的中立態勢已然擺明,手中無兵的大臣們,也只能束手旁觀。
滕胤現在能作的,只有等呂據突破江都,會師建業。
便告訴大家,呂據馬上就到,我們一定要死守到底。
十月五日,呂據沒有來。
劉丞大軍進攻,滕胤大營在一日內被攻滅。
十月六日,孫綝下詔大赦,改元太平。
正是取其天下太平之意。
十月八日,呂據在江都腹背受敵,親信勸他不如投降魏國,終有報仇之日。
呂據說:「恥為叛臣。」遂自殺。遺體為吳軍所獲。
這場太平之亂,就這麼落幕了。
後來東吳的第三代皇帝孫休誅殺孫綝,為諸葛恪、滕胤、呂據三人平反。
但陳壽仍將諸葛恪、滕胤列入了叛臣傳。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呂據叛亂,那才是真憑實據。
諸葛恪、滕胤卻始終沒有興兵造反。
而隨著滕胤的過世,再沒有孫權留在東吳的棋子了。
我們常說,二宮之爭是東吳衰敗的開始。
但其實諸葛恪跟孫峻經營的那幾年,東吳頗有起色。
對比一下,二宮之爭就像是蜀漢的夷陵之戰。
而太平之亂,其實就是魏延之亂。
蜀漢全靠諸葛亮。
東吳全憑孫仲謀。
但諸葛亮還留了蔣琬費禕。
東吳卻什麼也不剩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
【滕胤:孫仲謀算計的終點】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第23首籤詩,是個上平籤,而籤題說到的孫策是三國風雲人物之一,所以神明要寓意我們的人生會是將軍還是兵?或是這一生會掀起風起雲湧?還是風輕雲淡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打開這神明的小紙條吧~

第23首籤詩,是個上平籤,而籤題說到的孫策是三國風雲人物之一,所以神明要寓意我們的人生會是將軍還是兵?或是這一生會掀起風起雲湧?還是風輕雲淡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打開這神明的小紙條吧~

在江東五大叛臣中排行第二的滕胤,乃是北海郡人。
青州北海郡的擾亂,比徐州來得更早。
先是青州黃巾賊,後有袁紹公孫瓚爭霸。
滕胤的父輩跟劉繇交好,便決定去投靠當時身為揚州刺史的劉繇。
赤壁戰後,滕胤的父親跟伯父才加入了孫權軍的陣營。
年輕英俊的滕胤,當上了孫權的駙馬,也就此走進政治漩渦的不歸路……

在江東五大叛臣中排行第二的滕胤,乃是北海郡人。
青州北海郡的擾亂,比徐州來得更早。
先是青州黃巾賊,後有袁紹公孫瓚爭霸。
滕胤的父輩跟劉繇交好,便決定去投靠當時身為揚州刺史的劉繇。
赤壁戰後,滕胤的父親跟伯父才加入了孫權軍的陣營。
年輕英俊的滕胤,當上了孫權的駙馬,也就此走進政治漩渦的不歸路……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孫皓,東吳的末代皇帝。
不知道大家對他有什麼印象呢?
暴君?
亡國之君?
編孫皓維基的人,也是挺有趣的。
幫孫皓找出來的「歷史評價」,幾乎都是當代人的批評。
學歷史好像有這樣一個原則「越貼近當代的描述,越有可信價值」。
不過,這應該是指客觀事件描寫。
單純的價值觀,越貼近越危險。

孫皓,東吳的末代皇帝。
不知道大家對他有什麼印象呢?
暴君?
亡國之君?
編孫皓維基的人,也是挺有趣的。
幫孫皓找出來的「歷史評價」,幾乎都是當代人的批評。
學歷史好像有這樣一個原則「越貼近當代的描述,越有可信價值」。
不過,這應該是指客觀事件描寫。
單純的價值觀,越貼近越危險。

呂範傳的結尾,不知道大家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我的意思是,呂範跟孫權合謀,害死了孫策。
一個是拜把的兄弟,一個是親兄弟。
他們有什麼必要除去孫策?
又或許,孫策之死,只是一場意外。
呂範真正的目標,更可能是美洲狼。

呂範傳的結尾,不知道大家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我的意思是,呂範跟孫權合謀,害死了孫策。
一個是拜把的兄弟,一個是親兄弟。
他們有什麼必要除去孫策?
又或許,孫策之死,只是一場意外。
呂範真正的目標,更可能是美洲狼。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小霸王孫策。
在短短一兩年內征服江東,擁有與中原群雄一拚之力的少年。
他沒有曹操的家財萬貫,也沒有劉備的皇室招牌。
正因如此,世人多道孫策勇猛善戰。
善戰是沒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孫策比任何一個三國群雄,都還要早就取得了自己的「大腦」:軍師。
孫策成為一方霸雄的好大一盤棋,可是史書中就記載著的了。

小霸王孫策。
在短短一兩年內征服江東,擁有與中原群雄一拚之力的少年。
他沒有曹操的家財萬貫,也沒有劉備的皇室招牌。
正因如此,世人多道孫策勇猛善戰。
善戰是沒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孫策比任何一個三國群雄,都還要早就取得了自己的「大腦」:軍師。
孫策成為一方霸雄的好大一盤棋,可是史書中就記載著的了。

在三國二創作品,只有三國演義的年代。
潘璋可是非常出名的武將。
出名在棒打落水狗關羽。所以算是臭名。
難得近年鉅作《火鳳燎原》又點了潘璋的名。
但不是跟陳武搭檔,是咱們的暴衝哥徐盛。
潘璋跟徐盛,是敗將。
敗者無一死。
將來富如山。
是刺客。
陳某為什麼要這樣設定?
且讓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的潘璋。

在三國二創作品,只有三國演義的年代。
潘璋可是非常出名的武將。
出名在棒打落水狗關羽。所以算是臭名。
難得近年鉅作《火鳳燎原》又點了潘璋的名。
但不是跟陳武搭檔,是咱們的暴衝哥徐盛。
潘璋跟徐盛,是敗將。
敗者無一死。
將來富如山。
是刺客。
陳某為什麼要這樣設定?
且讓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的潘璋。

劉備西入益州,象徵集團發展已經邁入了《隆中策》的第三階段的準備期。然而在減低形象傷害的大前提下,劉備與龐統有多次的論辯,最後在取得組織發展的最大利益下,劉備決定聽從龐統的建議,正式為奪取益州作準備。

劉備西入益州,象徵集團發展已經邁入了《隆中策》的第三階段的準備期。然而在減低形象傷害的大前提下,劉備與龐統有多次的論辯,最後在取得組織發展的最大利益下,劉備決定聽從龐統的建議,正式為奪取益州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