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meters山岳文學書系作品|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本書編者 詹偉雄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馬洛里:登山家即是藝術家!
齊美爾:活這條命,就是為了冒這場險⋯⋯
尼采:要像花崗岩一樣原始、堅強有力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 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
我們為何冒險?
  • 伍元和 「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 張元植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 張嘉如 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
  • 連明偉 作家
  • 陳德政 作家
  • 董威言(城市山人) 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 詹宏志 作家 、網路家庭董事長
  • 鄭陸霖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勇敢推薦
高山,如此危險且致命,但仍然有無數人即使犧牲生命也要登上峰嶺。
究竟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登山運動興起,登山者們前仆後繼,挑戰著由阿爾卑斯到喜馬拉雅的各個未登峰,也窮盡他們的思想與文采,想要回答出「登山的意義」之於個人的答案。
由社會觀察家,同時也是資深登山史研究者的詹偉雄先生所選編的本書,即精選由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共十一位西方登山家與思想家以為回應的十七篇文章,包括曾留下名言「因為山在那裡」的傳奇英國登山家喬治・雷.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1886-1924)的〈做為藝術家的登山者〉(The Mountaineer as Artist);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英國作家暨登山家萊斯禮.史蒂芬(Leslie Stephen,1832-1904)的〈一個登山家的懊悔〉(The Regrets of a Mountaineer);首次登上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的艾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1840-1911)的〈「但是,繩索斷了!」〉(”But the Rope Broke”);曾帶領英國遠征西藏、前皇家地理協會主席法蘭西斯.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的〈聖母峰二君子〉(Mallory and Irvine);以及著名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的多篇談論山岳文化、藝術與美學的專文等諸多作品。
他們除了是當時在世界峰嶺上冒險犯難的登山者,也是鍾情於寫作的詩人和散文家,在一世紀前,他們埋首書房,絞盡腦汁記錄下身體在群山中的發光經驗。這些文本在一百多年後讀來毫不過時,仍足以讓人血脈賁張,更因其樸素與率真,直接反映著登山與現代人之間,某種幽祕的互為結構關係,原來——登山者其實就是現代人的隱喻。
藉由閱讀這些經典篇章,我們都可以成為所謂的「沙發登山家」(Armchair Mountaineer,英語世界對山岳故事讀者的暱稱),站上巨人們的肩膀,即便未曾踏足那些群山峻嶺,也能一窺數百年來人類攀上群山所積累的、精神與智識上的珍貴遺產,當你再次走入山林,也將有更深刻的感觸、敬畏與所獲。

【本書收錄文章作者一覽】

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1820-1893)
萊斯禮.史蒂芬(Leslie Stephen,1832-1904)
艾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1840-1911)
亞伯特.F.馬默理(Albert F. Mummery,1855-1895)
葛福瑞.溫斯洛普.楊(Geoffrey Winthrop Young,1876-1958)
喬治.雷.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1886-1924)
法蘭西斯.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
賀曼.布爾(Hermann Buhl,1924-1957)
馬丁.康威(Martin Conway,1856-1937)
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
威爾弗瑞德.諾伊斯(Wilfrid Noyce,1917-1962)

【各界推薦】

一部揉雜歐陸登山哲學、美學、修養學……的山岳文學選集。徹底剝除了人類對山的浪漫綺想,十一名作者中超過三分之一是以身殉山,通篇是以生命鑄就的凝鍊文字,致命危險就藏在冒險的風格裡。山的意義不是誰說了算,冒險僅是「從總體生命脈絡剔出一段經驗」。一如賀曼.布爾(Hermann Buhl)所言:「飢渴不住索求,我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安撫。時間彷彿凝結,消逝得太慢,慢到我以為這個夜晚永遠沒有盡頭。……新生的一天。對我來說,光線就是我的救贖。」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登山的意義──you never know,是山──深藏在每個人內心裡,是許多人探尋著的真相。可能在絕壁舉步維艱中,或在登高望遠的山頂,更也許是深夜時分醒來遙望星空時,登山的意義永遠在那不經意間浮現,提醒著山行者又該揹起行囊,勾動起下一趟探索的勇氣!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冰河、角峰、刃嶺滿布的阿爾卑斯山脈,是西方登山運動的搖籃,也是自然和文明激盪交錯的思想疆域、生死交相輝映的矛盾舞台。《攀登的奧義》來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猶如一曲陽春白雪,引領有緣人一窺西方登山的核心,也或可嶄露一個不分古今中外,由登山者所共享的心靈圖騰。
——董威言(城市山人),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作者介紹】

詹偉雄/選編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
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
城邦讀書花園|https://bit.ly/3DayQwT
博客來|https://bit.ly/3rugPaV
誠品|https://bit.ly/3daIhli
讀冊|https://bit.ly/2ZDS7ZW
金石堂|https://bit.ly/3xH2JUH
Momo|https://bit.ly/3d81wf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416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作品| 波蘭登山家在物資極度缺乏、惡劣極權政府的壓迫下, 如何成為頂尖隊伍,攀上世界群山,尋回失落的自由? 「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山岳寫作,終於問世!」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序曲 Prologue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撰文=詹偉雄  If youth knew; if age could. 如果青春得以知曉,如果年長仍能果敢。 ——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 Gleams that untraveled
詹偉雄(meters書系總策畫)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作品| 波蘭登山家在物資極度缺乏、惡劣極權政府的壓迫下, 如何成為頂尖隊伍,攀上世界群山,尋回失落的自由? 「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山岳寫作,終於問世!」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序曲 Prologue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撰文=詹偉雄  If youth knew; if age could. 如果青春得以知曉,如果年長仍能果敢。 ——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 Gleams that untraveled
詹偉雄(meters書系總策畫)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山就在那裡~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我們往往要走到別無選擇的境地,才肯放棄」~安慰不如果斷行為,因得到安慰的是靈魂,而不是生命本身 「登頂不是互相比試,是每個人和山的對決,但遺言總是屬於山的」~面對自己的「聖母峰」,有人選擇退縮,有人堅持到底,但最終謙遜與智慧才是生存之道 上山、下山、都是愛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陳彥博的出發,是開啟我越野世界的鑰匙,在山林中跑步,聽起就好浪漫不是嗎?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山就在那裡~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我們往往要走到別無選擇的境地,才肯放棄」~安慰不如果斷行為,因得到安慰的是靈魂,而不是生命本身 「登頂不是互相比試,是每個人和山的對決,但遺言總是屬於山的」~面對自己的「聖母峰」,有人選擇退縮,有人堅持到底,但最終謙遜與智慧才是生存之道 上山、下山、都是愛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陳彥博的出發,是開啟我越野世界的鑰匙,在山林中跑步,聽起就好浪漫不是嗎?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