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

含有「聖母峰」共 4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朝聖珠峰】 帶著事先租好的氧氣鋼瓶,準備到海拔5150的珠峰大本營北坡過夜。 在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那是方圓百里一片荒蕪的山路,從車窗看出去,匆匆瞥見路邊一輛翻車的小巴士,幾位乘客就圍在車子附近。我不禁思索,他們可能沒機會上珠峰大本營了,連道路救援都不知道要等多久,那會有多失落...
Thumbnail
5/5珠峰大本營
付費限定
因為山就在那裡~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我們往往要走到別無選擇的境地,才肯放棄」~安慰不如果斷行為,因得到安慰的是靈魂,而不是生命本身 「登頂不是互相比試,是每個人和山的對決,但遺言總是屬於山的」~面對自己的「聖母峰」,有人選擇退縮,有人堅持到底,但最終謙遜與智慧才是生存之道 上山、下山、都是愛
Thumbnail
呱,老闆,你今天還沒按讚,應該是知道咱良心在掙扎,本蛙是要上班偷看呢?還是請假回家看呢?……這是愛不愛國問題,不是咱上班認不認真問題。 11點咱會準時肚子痛,會議取消如何?
我時常會問自己什麼時候喜歡上爬山的?登頂是第一要事嗎?還是登山的過程更為有趣?我又是如何感知山和山中的世界?如果你也一樣愛山,偶爾也會給自己這樣的靈魂拷問,那本書即是解答。
Thumbnail
我是到過台灣的幾座百岳經驗,當我第一次上到百屆的山頂時,我就愛上了高山的那份神巍之姿。在山頂時,望著四周群峰,剎那間覺得人很渺小卑微,任風吹拂,聽山風呼嘯,我很難描繪那種內心的快感。
付費限定
Quit 停損的勝算~是近年來罕見的好書,書中所言發人神省 崇高美德的反面也是崇高的美德,人生與投資的關鍵時刻,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在於懂不懂得放棄 咱們受過太多思想污染,一堆投資理論與格言,懂或不懂都得裝懂~不敢嘲笑國王的新衣叫全裸,不敢明說他長了驢的耳朵,咱們其實都一樣,慢慢缺少面對真相的勇氣
Thumbnail
聚鼎vs富致,聚鼎早跌了,不是因為火災
還記得自己在2022年寫下的一句話『植物是慢慢死掉的,人才也是』 2024年,走出疫情的世界與人們,似乎更不快樂、更不平衡、更茫然!? 透過《停損的勝算》來說明,學會放棄並不代表失敗,而是對抗沉默成本效應及稟賦效應的智慧。 放棄,有時候是懂得『拒絕』、懂得『畫界線』與懂得『更愛自己』。  
Thumbnail
前言 維基百科<聖母峰>欄目中有<攀登記錄>一節,裡面提到的台灣人登頂者名單中,林永富是年齡最長的登頂者-57歲,查找李永富的登山新聞,裡面提到他是排行第九名者,但因江秀真曾登頂兩次,因此他位居第十。然而,再查找資料,發現其中少了幾位,今天看到城市山人(2019.5.10)的文章,名單如下(然而,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
沒有危險,有何樂趣? 前言 作者的親身經歷對他來說記憶最深,感受最深,但對讀者來說,因為未曾經歷,因此很難感同身受—底下會有說明—,乃可預期,讀著只能是旁觀者,只能儘量設身處地的去了解作者的感受。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反而不是作者對極境,對旅程……的描述,或者對作者所拍攝作品的讚賞,而是作者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