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2/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水運與鹽田:回味臺南北門區

過了年度最忙碌的工作旺季後,終於可以在聖誕假期出外好好走走。這次不騎車,而是搭乘火車與租機車的方式到台南晃晃。觀光勝地安平區的牛肉湯還是要喝的,不過這次旅行的目的地,特別選了久違的北門區,也是拍照熱門地點井仔腳鹽田的所在地。
根據北門區公所的簡介,昔日北門是急水溪外的一座沙洲島,更是台江各內港以及往來澎湖的必經航運孔道,後來沙洲島連陸後,北門一帶開始積極設立鹽田,海運、漁業與鹽業興盛,直到河道淤積後,才成為單純的鹽村。
永隆溝(筆者攝於2017年)
永隆溝(筆者攝於2017年)

人稱台版威尼斯的交通樞紐:永隆溝

雖然我不愛「台版XXX」之稱,不過永隆溝的景色是真的別有風味,不是指像國外的風味,而是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每每到北門,我的第一站總是永隆溝,站在橋上遙想當年的盛況。雖然這裡不是什麼打卡聖地,但要理解一個地方的脈絡,從「水文」出發我想是不會錯的。
永隆溝是昔日往返北門和澎湖的帆船舢舨的重要港口,無論是進香團還是鹽產物資,都在這裡落港或上船,繁榮一時,如今則是漁民仰賴的經濟動脈,可以看見膠筏停靠在岸邊,除了海風與水流波動的聲音,極為寧靜。走進一旁的社區內,則可以看見一座又一座的蚵殼堆,這個地景說明了當地人生活的重心與樣貌。
社區內的蚵殼堆。

西濱海岸黑暗的一頁: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水除了運輸以外,也是民生必須物資,但是卻在西南沿海寫下了黑暗的歷史。
烏腳病,約一甲子前成為西南沿海地區人民的夢魘,其中又以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學甲區、北門區等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雖然形成原因仍不明,但是大抵上與飲用水受到重工業汙染脫不了關係,而在永隆溝一旁的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則記錄了這一切。
該館由原王金河醫師的「金河診所」改建,包含王金河、謝緯等醫師在此行依舊烏腳病患者,館內不只訴說當年故事,還有當年截肢後的「實績」,雖然沉重且衝擊,但是或許這樣才能更貼近歷史的真相,相比光鮮亮麗的景點,這個帶有灰色面紗的地方,我認為也值得一遊。
西南沿海對地下水極其依賴,從過去的飲用水到現在養殖漁業,也讓西南沿海一直遇上地景地貌的劇烈改變,例如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其實在北門這裡也看的到一些痕跡,鄉間小路往兩旁望去,那些佇立在水中的破碎建築和電線杆就是最好的證明。

夕陽下的活歷史:井仔腳鹽田

因為拍照的關係,已經來了幾次井仔腳鹽田,隨著這裡逐漸成為大眾所熟知的知名景點,我也漸漸收起相機,反倒是遊走在鹽田與文字之間。
瓦盤鹽田,在鹽田內放上碎瓦片,並經由三次引流曝曬而製成精鹽。
井仔腳瓦盤鹽田原本為日治時期的瀨東鹽場,自1818年設立於北門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雖然曾因為隨北門鹽田廢曬而閒置,但應觀光與珍貴人文地景保存之需求重新復曬,現在也開放少許區域供遊客體驗。井仔腳鹽田是瓦盤式的,也就是鹽盤內以碎瓦片舖上,再引水到鹽池,經「三曝九曬」製鹽法成為瓦上的結晶鹽,這種作法適合製成精鹽,鹽田的清理也較簡單。
因為曬鹽需要的是久晴高溫,所以這次去算是鹽田的「小汛」,也就是小豐收的季節,直到三月份才算是大汛,進入夏季後則容易碰上颱風,所以是休耕修補的季節。
我總想著,這樣的地景似乎無法脫離人力,在當代要求轉型之際,他們的角色會是什麼?只能靠觀光嗎?從地景、攝影與體驗,我們能保留多少?又能留下什麼?
由於天氣不穩,再加上其實也只有短短半天的時間,這次小旅只能回味這麼多了,關於這裡的信仰和產業,似乎還有更多故事可以去挖掘,只能留待下次。
第一次來北門是高中畢業的暑假,第二次則是2017年環島時,此後則是零星走過幾回,沒能完整地寫下些什麼,趁著工作有喘息的空檔,趕快讓快廢了的部落格動起來。
覺得自己因為工作本身就是寫新聞報導的緣故,似乎減少了平常寫部落格的動力,但是走訪這部分倒是沒停過,只是都變成在Instagram上寫寫短文配照片而已了,有些可惜,可能自己把旅行紀錄與故事分享想的太過高大尚了吧,哈。
沉澱與調整完之後,明年還是會續創作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