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走一遭阿美族傳統領域,用身體經驗學習文化

2020/10/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筆者攝)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其實我也沒有太多想像,因為記憶中阿美族是靠海吃海的族群,他們的山上文化我還真的不太熟悉;但,這就是為什麼要舉辦這次登山的原因,因為連他們自己的青年,可能都不太了解⋯⋯
一早我就搭著普悠瑪驅車東進,但心情不若過往輕鬆——滿載登山用具的登山包、充斥和洗衣物的手提包,再加上如天氣預報說的朦朧細雨在車窗上作畫,實在不覺得會是一趟好玩的旅程。不過,未知的課程內容還是讓我有些許期待,而且在隔天登山前,我還有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可以休息,只求雨可以為我緩緩了。
迷迷濛濛之間,終於晃到了關山,眼前盡是一片黃——對啊!正值二期稻作期間,之前夏季來的時候不是剛收割就是剛插秧,這次倒是飽了眼福。雖然沒有藍天跟陽光,但老天似乎聽到我的祈求(明天爬山也要應驗啊!),不再有雨滴墜落;我還在期待可以趁空擋拍點照片的時候,學長卻說了句:「走,先去買東西。」我就被這麼載著在關山到處竄。
原以為是買些基本的食材、瓦斯罐、可能再一點點酒⋯⋯好吧,酒跟食材是買了,瓦斯罐、卡式爐什麼的是一點也沒有買,然後又另外買了一個可以伸縮的棍子、幾綑尼龍繩,「我要拿來綁刀子用的,這樣才可以採黃藤。」我是聽了一知半解,那升火呢?尼龍繩又是幹嘛的?
好吧,反正我應該只負責攝影記錄就好,上山的事情留待上山時再一起慢慢學習吧。

雨中探路,雨中互助

甫睜眼,屋外的滴答聲炸得響亮,又下起了雨⋯⋯
九位學員(其中兩個是攝影師)在活動中心集合完畢後,便慢慢往山上前進。關山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中間,而這一次我們是要前往海岸山脈上面,而雨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
「待會上山,有任何的不舒服一定要跟我說;今天下雨,路上應該會很滑,滑倒了沒關係,但是手千萬不要亂抓,這邊很多黃藤(黃藤到底是何方神聖,又要採集又要小心),也有很多蛇,抓下去整隻手就再見了。」部落導師提醒我們,「相機也該套個塑膠袋了吧,這與實在太大。」我心裡想。
上山前,我們在入口處舉行了儀式:倒點小米酒,敬天敬地敬祖靈,並擺上三支煙和三顆檳榔,告訴在此地的祖靈我們要上山了,祈求保佑。
兩旁的景色從高聳的雜草逐漸變成樹林,路也漸漸朦朧不明起來,「下雨天真的不好分辨。」老師喃喃自語,儘管他是那麼地經驗老到,此時的我們已經全部套上雨衣、放慢腳步,嚴陣以待。山路原本就有些陡峭,經過雨水沖刷,更顯難行,我們只好放慢腳步,仔細提醒身後的同伴哪可看以扶、哪邊不能踩,還要避免因為滑落而毀壞了原本可以走的道路;經過幾次迂迴探查,我們終於找出正確的道路,此時已經耗掉至少有半小時以上了。
互助上山。(筆者攝)
終於,我們走到了稜線上。我以為接下來的路途會輕鬆些,然而稜線上更顯嚴峻——兩邊都是萬劫不復的懸崖,有些路徑寬度甚至不足半身,充滿泥濘的情況之下我們只能慢慢通過,甚至還在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綁起了童軍繩,讓大家可以攙扶著過去。此時的我們已經精疲力竭,尤其每人都背著笨重的用具,大雨的澆灌讓人不耐,我也只能靠著直覺與藝術天份盲按快門。

生火不易,體認資源的重要性

「快到了!」來自前方的呼喊,無疑大大鼓舞了軍心;而確定目的地近在眼前的證據就是離開了稜線的下坡路——還有整片的黃藤林。看來最後一段將會是最艱辛的一段,頂著往下滑又不能徒手抓的壓力、還要按奈快要抵達的雀躍與壓抑整趟被大雨淋身的不悅。
踏下營地的那一刻,我直接將包包甩在地上,不然肩膀都練出腹肌了,我們足足走了三小時。但是導師與學員們可沒放鬆:他們立刻拿起腰間的刀揮砍雜草、整理營地;不只是地上的,連掛在半空中的黃藤也必須處理,昨天買的伸縮棍終於派上用場,但黃藤真的不好處理,莖上的鉤刺和一旁的樹枝卡得你儂我儂,足足花了一半的人力處理;而導師則開始指揮另一半的學員尋找木材,準備生火煮飯。還記得我說過我們沒有買任何升火工具嗎?看來我們是要鑽木取火了⋯⋯
採黃騰。(筆者攝)
營地持續整理中,已經有模有樣,我們便在四周的樹上綁起繩子、掛上天幕,地板也鋪了天幕當第一層地墊,今晚的床位就這麼搞定。剛剛砍下來的黃藤可不是就直接丟棄,「前七節的黃藤心是可以吃的。」我的學長告訴我,以前的阿美族上山採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採集這個黃藤心,可以煮湯、也可以吃。我倒是納悶怎麼發現可以吃的,上面那麼多刺,只能說前人的智慧實在叫人驚嘆。只見他們把刺都削掉後,直接以嘴咬食黃藤心,看看是否軟硬適中。
導師與升火組此時卻面露難色。「木頭太濕了,根本燒不起來。」導師甚至已經把噴槍都拿出來了,還是沒有起色;導師有點擔心,午餐要直接變晚餐了。眼看時間一點一滴過去,營地已經打理得差不多了,所有人員都加入了升火的行列,導師請一些學員去和道附近找竹子,因為竹子比較容易燒;另一些人則繼續幫忙升火,還有去找任何可以燃燒的木枝碎屑,或是比較乾燥的木材。
夜幕降臨,我們終於升起了小火,但不夠煮飯,所以導師直接把噴槍開著當火源,才慢慢煮起我們的午餐——或是晚餐。折騰了一天,其實連食慾都快沒了。
終於升起了火。(筆者攝)

為何要體驗?用身體學習文化

麵、黃藤心湯、烤豬肉等一應俱全,晚餐其實還滿豐盛的,雨也漸漸停了,我們就在天幕旁升起了兩小推火堆,「因為這裡既然是打獵的地方,代表也是獸徑;已經好久沒人走過這裡了,難免會有動物靠近,甚至是蛇。」導師提醒我們,晚上睡覺不要胡思亂想,也要保持冷靜,火升得愈大愈好,才可以保護我們。
大家吃著晚餐,導師與學長才對學員說這趟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雖然我們是吃海的民族,但是對於山的文化,我們卻愈來愈陌生。透過這一次讓你們直接走過去打獵採集的路徑,然後野營一個晚上,體會過去的生活樣貌。
不只是爬山,而是學習。(筆者攝)
因為下雨,沒有太多狩獵的行程,但上山途中(還有現在在營地)都可以聽到山羌、飛鼠的聲音,也可以聞到山豬的排遺味;在營地學著怎麼採集、處理黃藤,還有艱困地升火、尋找適合的木材跟竹子⋯⋯這些經驗並不是口語或書本可以傳承的,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透過身體感知學習。
其實這些求生的技巧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呈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阿美族的山上文化;文化,也就是生活的積累,以這樣的路徑體驗學習文化,其實就與我們每天過著日常生活無異,差別就在於我們好像很熟悉我們的生活(文化),他們卻面臨遺失文化的狀況。
但進一步想,這一趟為了升個火就搞了大半天,頭一次感受到資源取得與運用的不易,還有包括黃藤心的採集與處理,這些都是直接與自然接觸的文化,也是現在世界樣貌的基礎來源;而我自己的生活當中,幾乎沒有什麼是靠自己取得的,雖然分工的社會確實讓我們更方便、有更多可能性,但也忘記了怎麼感恩、怎麼理解這個世界。也不是說要讓都市完全回到過去的生活模式,但怎麼讓兩者並存——就台北來說,淡水河流域與我們之間日如此隔閡,但只能是這種關係嗎?淡水河可是孕育了大台北的發展與許多人文歷史的——是值得思考的,而這樣的第一手走讀經驗,會是很好的教育與傳承教材。
116會員
95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