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上的12月16日 最悲慘的孤軍將領-余程萬

民國史上的12月16日 最悲慘的孤軍將領-余程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49年的12月16日,是李彌率領中華民國國軍第八軍殘部反攻已成為中共占領區之雲南省會昆明的日子,然而讓他這麼賣力的原因,除了國仇家恨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解救仍為中共所囚禁的戰友余程萬。那麼這位余程萬是何許人呢?

余程萬照片(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余程萬照片(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余程萬,是黃埔一期的國民革命軍戰士,他除了跟隨之後變成總統的蔣總司令東征、北伐,統一全中國。

之後又因抗日戰爭爆發,與日軍在湖南省常德市激戰。當時國軍大敗,即將全軍覆沒之時,余程萬看著身邊僅僅80幾人不到的弟兄們,他想著要帶著弟兄們突圍,以求支援並與日軍再戰。

結果他的行為並沒有被國軍將領們感恩,反而被架去重慶軍事法庭審判,甚至差點被蔣介石以「臨陣脫逃」的名義拖去槍決,幸好前線將領們擔保,才留下一命。[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投降,原本余程萬以為國家要過上太平日子的,不過這種單純的想法一向不能如願。很快地,國共兩黨再度撕破臉,內戰隨即開打。1948年的三大會戰下,中華民國節節敗退,在這種「軍心大減」、「民心向背」的前提下,余程萬被「提拔」為國軍第二十六軍軍長。[2] 正符合三國裏頭的「老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節節敗退,代總統李宗仁出走與蔣介石撤退臺灣,種種進程讓西南五省宣布投降共產黨。當時駐守在昆明的余程萬被雲南省主席盧漢囚禁,並脅迫他要求二十六軍全體投降。不過忠黨愛國的余程萬僅僅囑咐下屬「不可妄動。」而已。

李彌-中華民國陸軍中將,為泰北孤軍最早的領導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李彌-中華民國陸軍中將,為泰北孤軍最早的領導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之後,李彌率領第八軍反攻昆明,拯救余程萬。之後與臺北政府取得聯絡,並偕同李彌回臺灣參與黨內最高國防軍事會議,余程萬會議期間也向蔣介石表示,要反攻大陸,守住雲南。之後蔣介石委派余萬程擔任雲南省綏靖公署負責人,但並沒有給予實際的軍事資源。

很快地,解放軍徹底殺了下來,余程萬只好把二十六軍的弟兄們分批空運到臺灣,而他是留在雲南最後一個離開的。在他的心中,弟兄們遠比自己重要。儘管後來余程萬沒有被俘虜,之後流亡香港。

不過成為香港市民的他並沒有獲得港英政府與當地華人仕紳的待見,僅用身上一些積蓄購買房田想說安居度個太平年。結果在1955年,因為借貸爭執引發警匪大戰,余程萬則在槍戰中被流彈擊中而亡,結束他悲慘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裴毅然,《撩看民國名士:名絮集錦》, 頁274。

[2] 裴毅然,《撩看民國名士:名絮集錦》。

avatar-img
我的學習筆記的沙龍
93會員
151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本文探討金門戰役的歷史背景,從國軍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到蔣介石幾度考慮放棄金門,再到韓戰爆發後,在麥克阿瑟的影響下最終決定堅守金門的過程。文章也反思當今金門與中國大陸關係日益密切的現象,並以賴清德總統的講話,點出臺灣應團結一致,守護民主自由的價值。
本文深入探討蔣公介石在民國時期推動北伐的過程與其軍事與政治影響。文章分析了北伐的成功因素、蔣公如何克服黨內鬥爭和外部壓力,以及江浙財閥對其支持的重要性。內容亦涉及北伐對國民黨發展的深遠意義,及蔣公在政治舞臺上的退場與復出歷程,展現了一位歷史偉人的不屈精神。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本文探討金門戰役的歷史背景,從國軍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到蔣介石幾度考慮放棄金門,再到韓戰爆發後,在麥克阿瑟的影響下最終決定堅守金門的過程。文章也反思當今金門與中國大陸關係日益密切的現象,並以賴清德總統的講話,點出臺灣應團結一致,守護民主自由的價值。
本文深入探討蔣公介石在民國時期推動北伐的過程與其軍事與政治影響。文章分析了北伐的成功因素、蔣公如何克服黨內鬥爭和外部壓力,以及江浙財閥對其支持的重要性。內容亦涉及北伐對國民黨發展的深遠意義,及蔣公在政治舞臺上的退場與復出歷程,展現了一位歷史偉人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