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今天我們來講,我們的蔣公介石,他是怎麼在時局這麼艱困的時候,依然為國為民推動北伐,完成這個歷史上,基本沒有什麼人能做到的壯舉的。
話說民國15年6月5日,國民黨任命蔣公介石,為我們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1日頒布了北伐動員令,從此開展了,影響中華民國發展的重大軍事行動。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裡面,大多是長江北方的勢力,順著地勢往南打,佔領長江南方的,但我們的偉人蔣公,卻罕見的以長江南方來取得勝利。其實這放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來看,都可以知道北伐勝利,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也由此奠定我們偉人蔣公,他在當時在軍事跟政治的地位,國民黨也從南方一個軍事集團,一躍成為掌控全國發展的政治團體。
對於蔣委員長而言,這場北伐是面臨著軍事戰爭,跟黨內鬥爭這兩種不同的戰場,而黨內鬥爭的兇險,其實並不亞於軍事戰爭的危險。之前我們也有提到,我們的蔣哥一開始,也不是國民黨的核心人物,而是在黃埔建校跟東征,不斷的累積軍功之下,而開始有了實質的影響力。但在蔣公快速的堀起之下,也面臨國民黨內部的派系衝突,還有蘇共的鉗制。蔣公在東征結束以後,立刻決定要北伐,除了北方軍閥在長期的內戰之下,實力已有了相當的耗損,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另外一方面,他也有意要離開廣州這個是非之地,不被黨內的鬥爭所吞噬。但是沒想到的是,居然在北伐以後,黨內派系的鬥爭更加尖銳,蘇共對我們偉人蔣公的打壓,只能說是更加強烈。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要來講一講,我們的蔣公介石,他是怎麼推展北伐的軍事行動,同時又脫離了蘇共,對於軍隊上的影響的。就讓我們從北伐開始說起。
關於北伐的發展,大底上可以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次是民國15年7月,到16年的4月,開始於廣州的誓師,在上海清黨以後暫時告一段落;第二次是民國17年初到年底,開始於蔣中正復職,一直到奉軍的張學良大義來歸,歸順中央政府後北伐完成。
第一次的北伐,讓國民黨以南京為新的根據地,並跟蘇共分離,至此國民黨的政黨傾向,也從左派轉向了右派;第二次的北伐,讓國民黨成功把政治影響力,拓展到了長江以北的地區,並入主了中央政府。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著重講第一次北伐的成果,還有它對蔣公的影響。
話說當時的軍事情勢,北伐鎖定的對象是張作霖、吳佩孚跟孫傳芳這三大勢力。張作霖的奉軍,以東北三省為根據地,並控制北京的中央政府,私下跟日軍那是眉來眼去啊!吳佩孚之前曾經控制過中央政府,但在敗給張作霖以後,就以河南、湖北為根據地,兵指湖南;孫傳芳是控制江浙五省的軍閥,他資源相當富足。
面對這三大軍閥,國民革命軍的策略是合縱連橫,聯合國民軍的馮玉祥,還有山西的閻錫山,牽制張作霖的軍隊,讓江浙的孫傳芳保持中立,全力進攻吳佩孚。對國民黨而言,湖南是友軍唐生智的據點,湖北是武昌起義的發源地,攻下湖廣地區(湖北與湖南省的統稱),將可以有效地鼓舞士氣;以地理而言,掌握長江中游的湖廣地區,才能安全越過長江,所以有看三國的朋友,一定都聽過有一句話說:得荊州者得天下。
在擬定好策略之後,國民革命軍兵分三路,主力由蔣公主領,率領黃埔的第一軍、粵系的第四軍跟桂系的第七軍,聯合友軍唐生智進攻湖南;第二支軍隊,則進軍江西擔任助攻;最後一支軍隊,則由何應欽率領警備粵東,之後預備進攻江浙地區。雖然那個時候,大家多半不看好我們的國民革命軍。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國民革命軍大抵上是相當順利的,在8月的時候進佔了長沙,到了10月就攻下了武昌,打的當時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不可一世的吳佩孚,他是敗走到了河南。吳佩孚還說,他的軍隊是不怕死,但國民革命軍卻是不知死。但革命軍跟吳佩孚激戰的時候,原本按兵不動的孫傳芳,在革命軍攻下長沙以後,居然對我們的革命軍開戰了。孫傳芳的文宣,批評國民革命軍是「赤孽」,他為了守護江浙地區不被赤化,而進行正義的抵抗,畢竟當時的大軍閥,大多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革命軍在9月到11月,三度進攻江西的南昌,兩次都被孫哥給擊退了,最後在11月7日攻下了南昌,擊潰孫哥的主力。
另外一方面,何應欽的部隊,也在孫哥主力被打爆了以後,順利進軍了福建省。至此國民革命軍,在北伐的半年之內,居然就把吳佩孚跟孫傳芳,這兩大軍閥打到叫媽媽,這讓國民革命軍的聲勢大振。1927年2月,國民黨還把國民政府,從廣州移到了武漢,成立武漢國民政府。但這個時候的國民政府,已經被左派還有蘇共人士給掌控了,我們的蔣公只能說是危險了。
就像之前所提到的,蔣公介石在北伐裡面,面臨到了黨內的鬥爭,而這黨內鬥爭的兇險,其實不亞於戰場,畢竟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在戰場上打贏的名將,都是在內鬥之下犧牲的。
而我們的蔣委員長,雖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但在「黨指揮軍」的大原則下,黨的權威必須在軍事領袖之上。此時的黨中央,在汪精衛的領導之下不斷地左傾,蘇共在當中的權力是越來越大;而在軍事的行動裡面,由左派跟共產黨所主導的群眾運動,也發揮了相當的效果,讓民眾自發性地支援國民革命軍。當我們的革命軍攻下湖南、湖北時,左派跟蘇共也有相當的群眾支持度;並且在黨中央的指揮之下,也出現多場勞工運動,以及反外國的抗爭行動,甚至可以說是「暴動」。所以孫傳芳批評的「赤孽」,他其實也不是在亂講,這個說法其實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當時人們對國民黨的印象,而確實在事實上,國民黨的運作也逐漸被蘇共給掌控。
民國16年3月,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漢口舉行,會議中整合黨的領導機構,廢除了蔣公在黨內的職務,並削弱革命軍總司令的權力;國民黨之後派代表,參加了共產國際會議,並正式承認中共的對等地位,還有共產國際的領導,黨政要員由左派,還有中共人士掌控。而對蔣委員長而言,在武漢的鬥爭裡面,是受到挫敗而處於劣勢的。面對在黨中央鬥爭的失利,我們的蔣委員長也不是吃素的,他開始嚐試爭取外部勢力的支持。在國際社會上,委員長運用私人的情誼,跟日本的政治人物達成共識,爭取日本不干涉中國的承諾,並答應日後,持續中日雙方的經濟合作;在國內方面,我們的蔣哥,得到了江浙財閥的支持,大幅地充實委員長的財政力量,也影響日後國民黨的發展。
當然提到國民黨跟江浙人士的關係,就不能不提到,在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他率領革命的時候,他們就是支持革命的重要團體。像是國母宋慶齡,她就是上海宋氏家族的成員;出生浙江的蔣委員長,當然也是江浙人士的一員。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在江浙,而上海則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城。那既然國民黨跟江浙人士,有這麼好的交情的話,那為什麼之前卻沒辦法,得到他們的經濟支援呢?嗯!一來那時的國民黨,連站穩廣州市都有問題了,在實力上根本不足。其次是國民黨聯俄容共之後,黨的發展大規模的左傾,整個黨的氣氛,對資本家並不友善。這點就連蔣中正在日記裡面,在聯俄的初期,也出現許多批評商人的內容。
光這兩個因素,就讓江浙的商界人士,對國民黨保持相當的距離。不過隨著我們的蔣公,他在軍事上的成功,還有他出身於浙江,成功地爭取到了江浙商界的支持。當革命軍攻佔江西以後,就得到上海中國銀行張嘉璈的支持,解決了軍費上的問題。之後在國民革命軍,要進攻上海的時候,除了張哥之外,委員長又得到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輝德、四行聯合儲備庫錢永銘、浙江實業銀行李銘等,這類金融界人士的支持,他的經濟實力,已經不是剛擔任黃埔軍校校長,那時候可以提並論的。這些江浙地區的金融界人士,當時也被稱為「江浙財閥」。而有了江浙財閥的支持,也讓蔣哥在財政上面,不再受制於蘇聯的援助。這也讓他有本錢,可以向蘇共翻臉了。於是那場腥風血雨,就這樣展開了。
那我們的蔣公介石,得到了江浙財閥的支持,這麼大的事情蘇共會不知道嗎?那當然不可能!所以蔣哥或蘇共在黨內的鬥爭,誰想要贏得最後勝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誰可以掌控「上海」。對於蘇共而言,要斷絕江浙財閥對蔣公的援助,就需要控制金融中心上海;對我們的蔣公而言,控制上海才能確保經濟上的援助。因此在民國16年3月22日,桂系的白崇禧佔領上海以後,蘇共跟委員長,就為了上海的控制權,而展開了新的鬥爭。
就蘇共的策略而言,就是依循之前的群眾運動,組織工人糾察隊,借由各種的騷擾,比如罷工之類的,去攤瘓上海的工商機能,並借由反帝國主義的口號,去攻擊外國人士,讓各列強施壓蔣公等軍事領袖,來打擊蔣委員長,在上海人民心中的地位,瓦解他的政治威望。
面對蘇共的鬥爭,蔣公就借由日方,去說服列強暫時不介入上海的騷動,在黨內則連合右派的人士,並暗中調動軍隊。另外一方面,由於蔣哥以前,也曾經在上海的秘密社會待過,因此也得到青幫大哥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人的協助。在4月9日,武漢政府解除了蔣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職務,蔣公也跟武漢政府翻臉,進軍南京逮捕黨部的中共委員;12日,上海的駐軍鎮壓工人糾察隊,青幫人士則捕殺當中的領導人士。
而中共當局對此稱「412反革命事件」。當上海進行了清黨以後,除了武漢以外,其餘各地也展開了清黨行動。那「清黨」是怎麼清的呢?就是用鮮血跟暴力,捕殺掉共產黨的人士。但是一般人的臉上會寫,「我是共產黨員」嗎?那怎麼可能?也因此很多不見得認同共產黨,但思想跟行為偏左的人,也就在清黨之中被殺害。那麼清黨的死亡人數有多少呢?如果依照4月12日的上海事件,大致上造成了3百多人死亡;18日黃埔軍校有4百名,跟中共有關師生被逮捕或被殺害;而如果計算,民國16、7年的清黨行動,依中共當局的統計,死亡人數是4萬多人。
在上海清黨以後,4月18日,反蘇共的國民黨人士,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由胡漢民擔任主席,下令追捕蘇共人士,但並沒處分武漢政府的國民黨人。從此以後,南京政府跟武漢政府分裂,這事件又稱之為「寧漢分裂」。雖然南京政府比武漢政府晚成立,但它掌握住江浙,還有廣州的經濟資源,因此被認為是正式的國民政府。
之後在武漢政府裡面的共產黨人,起事動亂了以後,國民黨的左派人士,終於發現了蘇共的意圖,正式跟共產黨分離。但武漢政府之前跟蔣公的紛爭,實在是太多了,像是之前提到,武漢政府要解除我們蔣公的軍權,結果蔣公就率兵佔領了南京,直接清洗南京黨政人士。這就黨的運作來說,是軍人公然違抗黨的決策。如果黨沒有處分我們蔣公的話,那也是在鼓勵之後的軍人,可以不用理黨中央的決策。再加上戰事無法推進,所以黨內也有要我們的蔣公,要他下台的聲音,借此安撫來武漢政府。
於是我們的偉人蔣公,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下野表示負責。不過在蔣公下野了以後,國民黨中央也發現,居然沒有人可以有效的指揮軍隊,而且也缺乏了江浙財閥的支持。所以在民國17年初,只能又把蔣公給請了回來。從此以後,我們的蔣哥就成為了,國民黨裡面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了。
蔣公的傳奇人生其實很精彩,他第一次下野的經歷,還有他復出的過程;經國先生在莫斯科讀書,在蘇聯又遇到了什麼事情,都是值得我們再跟大家好好聊聊。
用看的太累了嗎?讓我們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