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最近跌幅蠻大的,但我仍然看到許多人信仰十足。為了不要讓自己錯亂,我必須要寫一篇文章,當作跟自己的對話也是一段記錄。
在講述之前,我想要說一個想法:「如果今天加密貨幣的變現能力跟方便性提升,加密貨幣就不是貨幣,是一種資本市場的產品。」
我始終沒有對加密貨幣的信仰,看到許多趨勢專家的說法,我產生了諸多疑惑,那種信仰深度高到,讓我不用分析都覺得自己一定是錯的,未來十年一定會後悔。好像現在沒有盡到幣圈裡面,現在的自己就要跟未來的自己道歉一樣,心中好不是滋味。
但是,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讓我相信加密貨幣是一種貨幣。
身為一個主修政治跟經濟的人來說,對於貨幣真的太清楚了,所以我怎麼看都覺得這是一個包著糖衣的藥,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現在的下跌是良藥苦口還是毒藥傷人,我不知道。
但這反而提供了我一個很好複習「貨幣」跟「資本市場」的機會。
貨幣的價值不是來自於稀缺性
在陳南光所著的貨幣銀行學理論與應用有提到,貨幣具有交易媒介跟法償效力。
法償效力(legal tender)是透過法律賦予一種貨幣獨特的地位,使其對於本國境內一切支付都具合法的清償效力。債務人以具有法償效力的貨幣支付商品與勞務,或清償債務,債權人不得拒絕,否則應負遲延受領之責。
裡面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法律賦予」的概念,現在我們使用的貨幣並不是因為稀缺性,所以產生我們看到的「面額」,能夠去買東西,變成一種交易媒介,都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法律的背書,而法律之所與成行是因為擁有一個統治的實體。
同時有一個常見的名次「法幣」,全文是法令貨幣,書中是這樣說的:
法令貨幣(fiat money)是透過立法的方式,賦予中央銀行發行紙鈔的獨佔權,使央行紙鈔成為唯一的合法通貨,同時也切斷中央銀行兌換其鈔券成等值金幣的義務。
我們生活中多數時候,使用來計價跟交換單位,後面都是跟「法幣」做連結。法幣之所有有價值,是因為法律在後面提供的權利義務,以及大家對於發行國中央銀行的效力之信任度。不是因為,法幣的發行量的問題。
延伸到這邊,自從脫離了金本位主義,甚至來到了後布列敦森林體系的時代,貨幣基本上已經跟「黃金」大幅脫鉤,我們使用的貨幣基本上就是一種通貨的概念,價值的賦予是充滿多元性的,可以說稀缺性是其中一個,但不是唯一的。
反過來思考,當談論加密貨幣的時候,我們往往談論的是,比特幣長期一定看漲的,因為透過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這世界只會有多少的比特幣被挖礦出來,再多也沒有了。
這是一種稀缺性的論述,就像我們在談黃金、鑽石一樣。礦區越來越少,產能終將枯竭,所以黃金與鑽石的價格當能扶搖直上。
不過即使黃金跟鑽石,在沒有交易市場的時候,真的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換到東西的通路以及渠道,都是不夠多的。這就是稀缺性並沒有辦法囊括所有貨幣的可能。
貨幣還有個立基於信任感的特色
社會上很多經濟活動,除了仰賴資源以外,有一部分來自於信任。我們相信對方所以交易,我們相信發行貨幣背後的政府,紙鈔才能夠成為我們的日常流動的貨幣。
雖然近期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加密貨幣的仰賴,甚至薩爾瓦多透過
立法賦予比特幣法定地位,顯示信任度這一關,看起來好像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其實不然。
因為比特幣的價值是不固定的,其資產價格因市場機制而波動,這一點要人產生信任是很難的地方。很像在投資市場,上漲的時候滿心歡喜;下跌的時,悲喜交集;遇到暴跌,真的就是挑戰人性。
由於世界的經濟成長的預設是有一個「溫和的通膨」,所以資產價格會隨著通膨一直往前進,有稀缺性的物質、實體物,也因此價格會不斷上揚。這樣的理論,長期以來都適用在物質社會之中,隨著近年虛擬貨幣、寶物的發展,看似我們也可以套用同樣的理論。
本來應該這樣的天下太平,可是去年的經濟波動以及類似的市場話題,嚴重影響了貨幣的價格,幾個月就從最高點近腰斬的比特幣,顯示穩定交易的機制很難,背後的原因推論有一部分就是薄弱的信任基礎。
信任基礎,來源可以很多,例如強而有力的政府背書,美國發行的美金、美債就是如此;高流通性的市場交易,我把黃金算在此類;還有一個是眾志成城,例如藝術品的收藏與拍賣。
加密貨幣很難被歸類到上面的三種。
實際上幣圈是個資本市場遊戲
加密貨幣的交易,最類似的經驗上比對,是一種資本市場。
大家最熟悉的資本市場應該是「股票」,有一部分的人對於「債券」有接觸,這些資本不必然透過政府背書,而是企業可以在一個市場發行。有可能政府出來成立交易所,例如臺灣證券交易所,或者由企業組織成為一個交易所,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
加密貨幣的交易,也需要一個交易所,如果大家熟悉的話,
幣安 BINANCE 就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加密貨幣交易的地方。目前多數的交易所,都是私人企業出來成立,讓加密貨幣流通的平台,鮮少有政府背書的力量。
買賣加密貨幣就很像買賣股票一樣,我們在一個交易所,去依照可能的資料猜測漲跌,然後進場下單,在行為面上沒有不同。錢包的位址,就如同所以集保交易存摺,讓你購買的有價證券(加密貨幣)有個理據。
行銷面卻全然不同的操作,例如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在去(2021)年,對於狗狗幣多次的發言,到今(2022)年持續力挺,都形成風潮。如果真的是在股票交易市場,被封為炒手也不為過。
顯示,加密貨幣與其說一種新通貨,更接近的現實情況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資本市場。這個資本市場,很重要的一個特色叫做「去中間化」,看似沒有一個發行商做這件事情,但其實真實情況還是有人需要出來創造交易市場,以物易物的便利性不足。
馬斯克雖然宣布開放狗狗幣買特斯拉,但其實不是整車,是可以購買特斯拉工廠發行的紀念小物。
小結:當資本市場的游資收攏後
資本市場這幾年真的是狂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資金浮濫」,這是因為金融海嘯後的低利環境跟量化寬鬆,剛好順應這股浪潮而生。
2021 年許多人都定義為加密貨幣爆發的一年,加密貨幣的漲勢凌厲,如果依照資本市場的概念來看,其實應該看得更深是「投資標的的不足」。資金已經在股市追逐了幾年的時間,全球各大指數,包含台股都在不斷的創新高,資金需要找到其他出口。
加密貨幣的興起,正好對應上了這樣的需求,配合上市場對於加密貨幣的行銷能力,以及 Web 3.0 概念的推出,部分神話了這樣的新投資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美國聯準會預計將要開始升息,屆時後市場的資金將會再有一次大變動,才是真的加密貨幣面臨考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