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的小紙條」,艋舺龍山寺的觀世音百首靈籤,每一首籤詩都有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典故,是神明祂要給我們的人生寓意,回應我們對於人生種種際遇的困惑。
第9首籤詩是上上籤,讓我想起一部功夫喜劇電影「一招半式闖江湖」,電影中的男主角由成龍擔任演出,劇中的他沒有真正的練過功夫,只有偷偷學了父親一些招式,沒有真本事又常常做著英雄夢的他,因此常常被人欺負,但是出手又打不過人家。最後男主角下定決心並且付諸行動苦練一身好功夫後,終於完成了鏢局押送寶物的重責大任。
雖然籤詩及籤詩裡的故事,通常都很有年代歷史,但其實也是很有現代電影感的~今天的這首籤詩就挺呼應這部電影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打開神明的小紙條吧~
線上收聽
Podcast平台收聽
【籤詩故事:趙韓王半部論語定天下】
艋舺龍山寺觀世音靈籤的第9首籤詩是上上籤,籤題是「趙韓王半部論語定天下」。這籤題說到的「趙韓王」,指的是歷史上北宋一位有名的宰相「趙普」。趙普出生於後唐末年的薊(ㄐㄧˋ )州。曾祖父曾經在後唐末年的時候擔任縣令,祖父也當過潭州的司馬,父親趙迥也在五代的時候,當過相州的司馬。因為家裡的三代都是官員公務人員,所以從小他就耳濡目染的學習吏治,15歲的時候則是跟著家裡遷居到洛陽。
趙普是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一。三次官拜宰相,從政50年,享年71歲。他最有名的事蹟,一個是謀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助趙匡胤當上了皇帝,創立北宋;另一個事蹟是為平定天下登基後的趙匡胤獻策,對於那些功高震主,手裡也握有兵權的將領們,趙匡胤總是擔心會不會有一天,他們也會來個如法炮製的兵變,所以總是覺得芒刺在背。因此趙普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杯酒釋兵權」,在他的計策裡,沒有殺任何一個人、流一滴血的情況下,和平的讓將領們交出來兵權。
這位善於權謀的北宋開國宰相「趙普」,一開始的時候是在隴州當巡官,因為得到長官的看重,被提拔成為趙匡胤的幕僚,趙匡胤破了南唐的滁州之後,任命他做幕府推官。後來趙匡胤率軍北上到了陳橋這個地方,趙普為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之後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的統一了國家,因此宋太祖便任命趙普擔任宰相的職位。
宋太祖逝世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還是繼續擔任宰相的職務。二位君主都拜趙普為宰相,難免人紅是非流言多,這時候有人在太宗身旁說:宰相趙普是山東人,但是其實沒有什麼大學問,他所讀過的書不過就是一部「論語」而已,也許並不是那麼適合擔任宰相的工作。
但是,宋太宗聽完這話,並不太以為然,太宗當然知道趙普也許書讀得不算多,不過說他只讀了一部「論語」,太宗其實是不太相信的。所以,有一次太宗和趙普閒話家常的時候,隨口問了趙普說:有人跟我說你書只讀了一部「論語」,是真的嗎?這趙普聽了太宗這樣問,也很老實的回答說:
臣所學所知真的就是一部「論語」沒有再多了,而且過去臣用了半部「論語」,來輔助太祖打下天下,現在臣則是再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治理天下。
就是這一段對話,讓後人以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另一個錯誤認知,是以為趙普真的讀書很少。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疑惑,就是這部「論語」難道是什麼武林秘笈嗎?竟然半部可以平天下,半部可以天下平。這裡說到的「論語」,就是那本眾所皆知,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是儒家重要經典學説著作,內容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整理、匯編。南宋的時候,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稱之為「四書」。現今版本的「論語」有20篇,一共1.2萬字。
「論語」的內容不只是有個人道德規範、人倫關係,更有儒家治國的理念,同時也展現出先秦時期社會面貌,還有孔子及弟子的經歷,內容其實很多面向的。而且自從漢武帝以朝廷的高度及權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論語」更是被推崇尊稱為「五經之輨(ㄍㄨㄢˇ )轄,六藝之喉衿」。同時科舉制度實施以來,「四書」等於是考試指定書,因此四書之首的「論語」,更一直是所有讀書人的金科玉律,必讀經典。
不過,以趙普的事蹟來看,一位擅長權謀、權術的人,我認為「論語」這本書,他肯定有讀,而且也應該不只是只有讀了這樣一本書,有這樣思維和手段的人,怎麼會是不讀書、不學無術的人呢?
這是第9首籤詩的卦頭故事,籤詩裡提到的「半部論語」,同時也是一句成語,源自於宋朝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乙編卷七:「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句「半部論語」成語是對「論語」這部儒家經典的誇讚,意思是說如果能充分的掌握論語,就算只有半部,能力也會提升,可以治理國家了。不過,後人對這個故事,乃至於這句成語,貶抑的用法多過於原本的正面解釋意思。
但是在籤詩裡,神明的用意主要是想藉由這樣一個歷史典故,對大家說讀懂、讀通一本書,比囫圇吞棗讀一堆書來得有用;或是說想要提醒大家,與其樣樣通、樣樣鬆,不如對單一技能或是某個領域專業,真的學到精通、爐火純青。尤其在這個追求斜槓的世代,本業、本職學能都還搞不定,就想著要多元發展,其實是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怎麼解讀籤詩】
我們再來看這第9首籤詩:
勞君問我心中事,此意偏宜說(悅)向公
一片靈臺明似鏡,恰如明月正當空
這首籤詩解曰說的是:
心中正直,理順法寬,天無私意,莫空虛看。
此籤皎月當空之象,凡事正直則吉。
意思可以這樣解釋,您心裡想要問我的問題和事情,在思考及立場上不要過於只著眼在自己好處或是利益,最好是朝著公眾或是多考量一下大家的角度,要宏觀一點的去看整個大局。只要自己的心念清明,就可以看到答案,就像是一輪明月在天空那般的清楚。
在艋舺龍山寺的第31期刊物裡,有介紹說到前面這首籤詩,還有2個歷史典故,一個是「三顧茅廬」,另一個是「孔明點將」。這都是大家熟知的關於諸葛亮的故事。「三顧茅廬」講的是漢朝末年,為了躲避亂世而躬耕在南陽的諸葛亮,因為劉備三次禮賢下士親自去請益,最後答應成為蜀國軍師,從此一生才學奉獻給蜀國,還做到死而後已。籤詩裡面提到這個典故,是在比喻劉備有慧眼看得出人才,也同時善於選用合適的人才。
另一個典故「孔明點將」,則是講到諸葛亮在接受了劉備的任職邀請後,面臨的就是剛平定河北,領軍十萬決心繼續南征的曹操。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雖然心裡有退敵之計,但是剛加入團隊的他,其實還沒有跟團隊磨合好,所以關羽和張飛並沒有打算言聽計從他的指示。諸葛亮為了執行自己的策略,於是向劉備請令箭,直接拿大老闆命令來壓人,調動了兵馬要他們兩個人各自帶兵,埋伏在豫山和安林當中,等曹操的主將夏侯惇帶兵通過。諸葛亮另外派了趙雲,帶領老弱殘兵去做先鋒部隊,矇騙夏侯惇讓他以為蜀國軍力就只有這樣,絕對打不贏的,趙雲的軍隊節節敗退的同時,也把這十萬大軍引進到山林的窄路之中,這時候諸葛亮再派關平、周倉、劉封等人,潛入到曹軍的後方,截斷燒毀物資,造成曹操軍隊的恐慌。兩軍正式交戰後,發生的事情就像是諸葛亮安排好的一樣,受困在樹木交雜的山林間,同時被蜀軍以火攻的戰術打得落慌而逃。
籤詩裡借用這個故事,是在比喻孔明的知人與善用人,以智謀來治理國家。
整體上這第9首的神明小紙條,不管是籤詩還是籤題,這首上上籤都是在勸說大家,專精致力向學,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必能有用;對於心中困惑的問題,不要只是糾結在自己的立場、條件,甚至只關心自己的利害關係,先捫心自問、反觀自己,好好檢視自己主客觀條件,還有自己真正的心念是什麼,這才能分清楚事情的始末因果,才能看清楚想明白,進而得到答案。
如果求籤者的身分地位是主管或是前輩、領導的位置,那麼不是總嫌棄自己的部屬或是後進能力不足,或是沒有上進、企圖心,而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慧眼,當真看的出來誰是人才嗎?還有自己有什麼能力,可以得到這樣的人才呢?
所以如果求到這首籤詩的朋友,問的是有關於自己事業工作方面的問題,答案和可能發展的關鍵因素,都是自己,不管是自己的能力還是心態、心念。想要找工作當然自己要有專長和專業,工作態度也要正確;而經營事業或是創業的朋友,學習更是硬道理,因為經營事業的創辦人,是難以僅僅靠一個過去積累的專業能力,就可以長久持續的運營事業,不懂財務的要開始學習財務知識,沒有數位知識的,更是要不停的學習和瞭解,因為如果你自己什麼都不懂,怎麼判讀什麼是人才呢?慧眼,也是透過自己能力的增長和修行才長得出來的。
大家想想看似懦弱無能的劉備,如果真的這麼無能他能得力關羽、張飛,最後還得到諸葛亮的鼎力支持?如果現在收聽的朋友們已經在職場工作,大概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如果在上位的人是一個能力上不足的人,自己做起事情來不但難以發揮,也常常變白做工,就是那種將相無能累死三軍。而這也是這首上上籤的寓意,不是去看外在條件,而是先看看自己,你是什麼程度,常常也決定了你是什麼高度。
如果求到這首籤詩的朋友,想要的是感情、姻緣方面的指引,有可能是在提醒,請通透的看清楚自己主客觀的情況,不要過於傲嬌,也不要自卑的,看清楚在感情中的自己,因為花若盛開,蝴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