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更新 發佈閱讀 30 分鐘

哲宗即位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重,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王珪(1019年-1085年6月20日,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請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宋神宗已經不能說話,點頭表示同意。時皇太後高氏、皇子趙煦和朱德妃(趙煦生母)都在場。

等到退出神宗臥室,王珪等眾人又跪在高太後面前,要求太後聽政,高太後慌忙躲避。但宦官張茂則對高太後說:“太後應當為國家社稷著想,不應竭力逃避責任。”。

雖然神宗同意立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立太子的詔書。宋神宗有十四個兒子,前五個兒子夭折,時第六子延安郡王趙傭年幼,不足十歲。而兩個同母弟弟吳雍王趙顥[hào](1050年-1096年,字仲明,宋英宗趙曙的第二子,母親宣仁皇後高氏,初名趙仲糺正三十六歲。曹王趙𫖳[yūn](1056年-1088年,宋朝第五代皇帝宋英宗趙曙的第四子,母親宣仁皇後高氏,初名趙仲恪正三十歲。兩個人都是年富力強,而且二人天資好學,有賢名。趙顥、趙頵和神宗都是高太後親生,宋朝又有宋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於是有人蠢蠢欲動了。

蔡確(1037年-1093年,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變法的中堅人物)邢恕(?-?,字和叔,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想擁立二王,得擁立之功

raw-image

邢恕以賞花為名,邀請了高太後的姪子高公繪和高公紀到家。高公繪和高公紀應邀前來後,邢恕說:“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禦醫恐怕回天無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望繼統……”,高公繪大驚失色,說這是要陷害我們全家,急忙攜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

蔡確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他城府頗深。靠依附於王安石變法獲得高升。王安石失勢時,他不顧知遇之恩,上書參劾王安石。他有個外號“倒懸蛤蜊”,因為蛤蜊又名殼菜,倒過來念就是蔡確的諧音。

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確小人不宜大用。
確既相,屢興羅織之獄,縉紳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初議官制,蓋倣唐六典,事無大小,並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柄歸中書。
確說王珪曰:”公久在相位,必得中書令。”珪信不疑。
確乃言於帝曰:”三省長官位高,不須置令,但令左右僕射分兼兩省侍郎足矣。”帝以為然。
故確名為次相,實顓[zhuān]大政,珪以左僕射兼門下,拱手而已。帝雖以次相珪、確,然不加禮重,屢因微失罰金,每罰輒[zhé]門謝。
宰相罰金門謝,前此未有,人皆恥之。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

蔡確和邢恕準備使強。事先安排好開封知府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福建路興化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時期書法家、政治家,先後四次拜相)率殺手埋伏在四周,只要王珪堅持立趙煦為帝,就將王珪殺死。然後蔡確約王珪一起去探視宋神宗的病情,走到半路的時候,蔡確問王珪對立儲之事的看法。

王珪是出了名的膽小怕事,沒有太多主見的“三旨宰相”。

上殿奏事稱”取聖旨”
皇帝裁決後,他”領聖旨”
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

但是這次很堅決,回答:“皇帝陛下有子。”,蔡確反而心生怯意,未敢動手。

帝不豫,恕與確成謀,密語宣仁後之姪公繪、公紀曰:”家有白桃著華,道書言可療上疾。”邀與歸視之。
至則執其手曰:”蔡丞相令布腹心,上疾不可諱,延安沖幼,宜早有定論,雍、曹皆賢王也。”
公繪驚曰:”此何言?君欲禍吾家邪!”急趨出。
恕計不行,則反宣言太後屬意雍王,與王珪表里。導確約珪入問疾,陽鉤致珪語,使知開封府蔡京伏劍士於外,須珪小持異則執而誅之。
既而珪言上自有子,定議立延安。恕益無所施,猶自謂有定策功,傳播其語。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

曹王並無爭位之意。雍王趙顥還是動了心,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然後順道去高太後處探聽。神宗不能言語,只能“怒目視之”。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寢。被稱為“女中堯舜”的高太後,為防不測,命人禁止雍王、曹王出入神宗寢宮,還暗中叫人秘密趕制了一件十歲孩童穿的黃袍,以備不時之需。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皇太後宣仁聖烈皇後,1032年-1093年,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後)在福寧殿垂簾,將延安郡王為神宗祈福的手抄佛經出示給眾大臣,大臣們齊聲稱賀。高太後立即命人抱出延安郡王趙傭,宣讀神宗詔書,奉制立延安郡王為皇太子,改名

raw-image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日,神宗駕崩,皇太子即皇帝位,是為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後朱氏。原名傭)。次日,大赦天下,並遣使告喪於遼國。

raw-image

蔡確在元祐年間,寫下《夏日游車蓋亭》十首絕句。大理寺丞吳處厚(?-?,字伯固。邵武人)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其“矯矯名臣郝甑[zèng]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攝政的高太皇太後比做武則天。

郝處俊(607–681年,字處俊,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德安縣]人)是唐朝大臣,貞觀年間,進士及第,得到吏部尚書高士廉(575年-647年2月14日,名,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開國功臣,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高勱之子)看中,授著作佐郎,襲封甑山縣公,人稱為郝甑山。上元初年,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

因此“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是自比有如大唐忠臣,反對太後監國。高太皇太後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祿寺卿、分司南京,範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世稱華陽先生,劍南西道華陽[今四川成都市]人宰相呂公著女婿)認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為列卿,恐難平民憤。”。於是貶至英州別駕(今廣東英德市)、嶺南州(今廣東新興縣)安置,這是開啓了北宋貶官到嶺南的先例。當時有諺:“春、循、梅、,與死相鄰;高、竇、雷、化,說著也怕”。說明貶往這里,和“死刑”也差不多了。

呂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藍田[今陝西藍田]人,與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並稱藍田呂氏四賢)劉摯(1030年-1098年,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人)以蔡確之母年老為由,請改遷他處,高太皇太後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蔡確不久死於新州。

丁亥,宰執入對,太皇太後忽曰:”蔡確可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宰執愕立相視。
範純仁言方今宜務寬厚,不可以語言文字暖昧不明之過誅竄大臣,劉摯亦以確母老,引柳宗元與劉禹錫播州事。
呂大防因曰:”確先帝大臣,乞如摯所論,移一近里州郡。”
太皇太後曰:”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也。”於是不敢複言。
純仁獨留身,揖王存論之,意不解。純仁曰:”臣奉詔,但乞免內臣押去。”
太皇太後曰:”如何?”
純仁以曹利用事言之。
太皇太後曰:”無慮,彼必不死也。”是夜,批出,差入內供奉裴彥臣等押送,臣僚皆欲救止,而恐與初論相戾,且非體,遂不敢發。
— —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宋紀八十一

此案被稱為車蓋亭詩案,牽涉很廣,許多新黨人物被貶。

元祐更化

至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成書。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宋神宗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

也多虧了神宗序文,才保證《資治通鑒》流傳至今。紹聖元年(1094年),時任宰相章惇重啓變法,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仙游人,蔡京之弟)及林自等人,反對舊黨,要求銷毀《資治通鑒》。

太學博士陳瓘[guàn,一種玉](1057年-1124年,字瑩中,號了翁了齋了堂,又號華嚴居士。南劍州沙縣人)故意在太學考試中出題,引用宋神宗為該書寫的序。又勸時任宰相章惇以“消朋黨,持中道”,林自等不敢造次,《資治通鑒》才得以保存。

初,瓘(陳瓘)為太常博士,時薛昂、林自乞毀《資治通鑒》;瓘因策士,題引神宗所制序文以問,二人議沮,遂得不毀。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卷第八十五

新舊黨爭在王安石後,不僅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已經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焚書毀文的地步。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但是士大夫們自己,卻一直無法實現士大夫之間的共治。

raw-image

神宗駕崩,司馬光從洛陽進京奔喪。衛士見到他,都致敬行禮。老百姓在道路兩旁歡迎他,高喊著:請公不要回洛陽了,留下來為相輔佐天子,給百姓留一條活路吧。

宣仁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陳州知州,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蘇軾從登州被召回朝,沿路上的人又相聚高呼說:“委托您感謝司馬相公,讓他不要離開朝廷,讓我們活命吧。”當時天下百姓,引頸拭目盼望新政。

宣仁高太後遣使問司馬光應該如何治理國政,司馬光建議廣開言路。自己也上書,建議“以母改子”(以神宗母高太後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廢除新法。

臣聞詩雲:“毋念爾祖,聿修厥德。”故夏遵禹訓,商奉湯典,周守文、武之法,漢循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孫享有天祿,鹹數百年。國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撥亂返正,混一區夏,規糢宏遠,子孫承之,百有餘年,四海治安,風塵無警,自生民以來,罕有其比,其法可謂善矣。先帝以睿智之性,切於求治,而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遂致民多失業,閭里怨嗟。陛下深知其弊,即政之初,變其一二,歡呼之聲,已洋溢於四表,則人情所苦所願,灼然可知,陛下何憚而不並其餘悉更張哉?譬如有人誤飲毒藥,致成大病,苟知其毒,斯勿飲而已矣,豈可雲姑少減之,俟積以歲月,然後盡舍之哉?臣向曾上言,教閱保甲,公私勞費而無所用之。斂免役錢,寬富而困貧,以養浮浪之人,使農民失業,窮愁無告。將官專制軍政,州縣無權,無以備倉猝,萬一饑饉,盜賊羣起,國家可憂。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眾,先宜變更。借令皇帝陛下獨覽權綱,猶當早發號令,以解生民之急,救國家之禍,收萬國之歡心,複祖宗之令典,況太皇太後陛下同斷國事,舍非而取是,去害而就利,於體甚順,何為而不可?
— — 司馬光,請更張新法札子

於是高太後委任司馬光主國政,並起用大批舊黨如文彥博、呂公著、範純仁和呂大防等人,貶黜新黨呂惠卿、章惇和蔡確等人。開始恢複舊制,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又稱元祐黨爭。

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觀,馬至不得行,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幼沖,太皇太後臨政,遣使問所當先,光謂:“開言路。”詔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悅者,設六語雲:“若陰有所懷;犯非其分;或扇搖機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徼幸希進;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罰無赦。”後複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諫,乃拒諫也。人臣惟不言,言則入六事矣。”乃具論其情,改詔行之,於是上封者以千數。起光知陳州,過闕,留為門下侍郎。蘇軾自登州召還,緣道人相聚號呼曰:“寄謝司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愛以活我。”是時天下之民,引領拭目以觀新政,而議者猶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但毛舉細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雖百世不可變也。若安石、惠卿所建,為天下害者,改之當如救焚拯溺。況太皇太後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眾議甫定。遂罷保甲團教,不複置保馬;廢市易法,所儲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錢;京東鐵錢及茶鹽之法,皆複其舊。或謂光曰:“熙、豐舊臣,多憸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義間上,則禍作矣。”光正色曰:“天若祚宗社,必無此事。”於是天下釋然,曰:“此先帝本意也。”
— — 宋史·司馬光傳

司馬光行事過於偏執,有些夾帶私仇。

專欲變熙寧之法,不複較量利害,參用所長
— — 蘇軾,東坡奏議集·卷三 辯試館職策問答子

免役法是王安石新法中唯一進步,也是當時很多反對新法大臣認為可行的。蘇軾就將自己在密州實踐免役法的好處告訴司馬光,但司馬光廢除,蘇軾十分憤慨,回家後,怒呼:“司馬牛,司馬牛!”

蔡絛(1097年-?,字約之,別號無為子百衲居士是蔡京最小的兒子,雖盜權怙勢,但博學能文,著有《國史後補》、《北徵紀實》、《鐵圍山叢談》、《西清詩話》及《蔡百衲詩評》等。

東坡公元佑時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諸公卿,率有標目殆遍也,獨於司馬溫公不敢有所重輕。一日相與共論免役差使利害,偶不合。及歸舍,方卸巾弛帶,乃連呼曰:“司馬牛!司馬牛!”
— — 蔡絛,鐵圍山叢談
raw-image

蘇軾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有“多不隨耳”,最後是兩邊都不得意。

昔之君子,惟荊(王安石)是師;今之君子,惟溫(司馬光)是隨。所隨不同,其為隨一也。老弟(蘇軾)與溫相知至深,始終無間,然多不隨耳。
— — 蘇軾,與楊元素書

王安石聽說免役法也被廢,愕然嘆之。

王安石聞朝廷變其法,夷然不以為意;及聞罷助役,複差役,愕然失聲曰:“亦罷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終不可罷也。”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九

元佑諸大臣對新、舊黨爭更是添油加火,已經達到了論立場不論是非的地步。

自是而外,皆與王安石已死之灰爭是非,寥寥焉無一實政之見於設施。
— — 王夫之,宋論·卷七 哲宗

嚴母忤子

通常母親過分嚴厲,往往造成兒子的忤[wǔ]逆,不僅如此,過分強勢成功的母親,還會壓制兒子的性格,造成母子更加對立。

raw-image

高太後聽證,哲宗的禦座與高太後座位相對,大臣們向太後奏事,背朝哲宗,以致哲宗親政後,述說當時往事,他只能看官員的臀部和背部。

高太後為了培養哲宗,任呂公著、範純仁、蘇軾和範祖禹等擔任哲宗的侍讀大臣,特別教育讓哲宗仰慕仁宗,而不提他的父親神宗。為避免哲宗耽於女色,高太後指派年長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閣樓中就寢,相當於限制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

欽成皇後朱氏朱德妃(名不詳,1052年-1102年,本姓崔),為神宗嬪[pín]妃、宋哲宗生母。高太後怕朱德妃母以子貴,對待哲宗生母朱德妃比較苛刻。遲至元祐三年(1088年),宣仁高太皇太後才下詔,讓太妃朱氏出入時的輿蓋、仗衛、冠服等,以皇後的禮儀進行。

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哲宗此時才14歲,民間卻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劉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河北大名人)範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世稱華陽先生,劍南西道華陽[今四川成都市]人宰相呂公著女婿)先後上奏,言辭激烈,懇請哲宗自制。

高太後對外宣示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私下卻將哲宗身邊的宮女一一喚去審問。哲宗親政後,回憶說那些宮女們個個紅腫著眼,臉色慘白,他自己心里也很害怕。

哲宗17歲時,高太後理應還政,但太後沒有任何表示,也沒有大臣勸太後歸政。哲宗心中自然怨恨太後和元祐大臣。

哲宗早慧,八九歲時便能背誦《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頗得父親神宗的喜愛。即位後,每次大臣向高太後奏報,哲宗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後問哲宗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處分,俾[bǐ]臣道何語?”

滿潮大臣,只有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葫蘆山[今廈門市同安區]人,祖籍光州固始蘇堆[今河南固始胡族鋪鎮蘇崗邨]。北宋傑出博學家、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圖學家、鐘表學家、藥理學家、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機械和建築工程師、詩人、古董家、外交大使等多重身份)感覺到哲宗的不滿。每次奏事,跟高太後匯報完,總會畢恭畢敬地轉身再向哲宗重複一遍,滿臉謙恭地問:“陛下,您還有什麼意見沒有?”

哲宗親政後,打擊元佑諸臣,唯獨說蘇頌知道君臣大義,不準他人議論蘇頌 — — “頌知君臣之義,無輕議此老。”

蘇頌博學,為官清正,尤其在科技上成績斐然。他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990年-1066年,字唐卿,北宋郾城[河南郾城]人)林億(?-?,林億,北宋醫學家 ,官階五品,精醫術。約出生於北宋真宗鹹平、景德年間,998–1007年)等編輯補註了《嘉佑補註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蘇頌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以及《新儀象法要》三卷,《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

raw-image

哲宗常使用一個舊案,高太後令人換新的,但哲宗又派人搬回來舊的。高太後問為何,哲宗答:“是父皇(神宗)用過的”。高太後聽後大驚。

高太後越加擔心哲宗。臨終時,當著哲宗、範純仁和呂大防等,告誡謹防自己身後,有小人挑撥離間。

八年九月戊寅,太皇太後高氏崩。初,太後不豫,呂大防、範純仁等問疾,太後……又曰:先帝追悔往事,至於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老身沒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
— — 宋史紀事本末·卷十 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後去世,哲宗親政,改元紹聖。

大學

高太後聽政,從1086年-1093年,恢複舊制,黨爭再起。而幾乎同時,世界上第一個大學建立了。

現在意義上的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這個詞的前身衍生而來的。“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為“universus”,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著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構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著一個特定的方向”。“Universum”是“universus”的中性單數形式,用作名詞時指“宇宙”,同樣衍生詞“universitas”也指“一群個人的聯合體,社團”。後來成為專有名詞,指提供教學、研究和頒發學位的獨立機構。

漢譯大學來源於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就是廣大學問的意義。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 孟子·滕文公上

虞舜時,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鄭玄:“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

以後夏朝的東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均是當代位於京師的最高學府。

中國的大學以官方正統學問為圭臬,以培養國家治理人才的“士”為目標。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 禮記.曲禮上

而西方大學沒有限定研究目標,更多以通識教育和智育教育和研究為主,強調大學應實現人的精神全面發展的整體性。除了方向性的差異,最重要的一點是,西方大學是獨立的。東方大學是依附於政府的 — —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陸至今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學。

伊曼努爾·康德(德語: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啓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啓蒙運動時期的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
— — 伊曼努爾·康德,學部沖突
raw-image

1088年,在今天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意大利文:Emilia-Romagna,位於意大利北部,由历史上的兩個大區艾米利亞和羅馬涅組成)首府博洛尼亞(Bologna,一譯“波倫亞”),眾多被稱為註釋者的語法學、修辭學和邏輯學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評註古老的羅馬法法典,成立了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意大利語:Università di Bologna;拉丁語:Universitas Bononiensis;尊稱:大學之母;又譯波隆納大學、博羅尼亞大學

raw-image

有記載的學者包括佩波(Pepo,11世紀的顧問法官[causidicus],他的研究以查士丁尼的羅馬法匯編為基礎,包括《法典》、《學會》和《文摘》)伊爾內留斯(十二世紀意大利法學家,註釋法學派及繼受羅馬法創始人,受到卡諾莎的瑪蒂爾達的影嚮,在博洛尼亞大學教授重新發現的查士丁尼法典,對歐洲羅馬法的複興產生了重要影嚮)格雷茨亞諾(Graziano,拉丁文:Gratianus;約1080年-12世紀中期。意大利法學家,教規法的創始人。可能從1126/27或1130年開始擔任基烏西的主教)

由於對羅馬法的推崇,博洛尼亞大學收到教宗的打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德語: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被稱為紅胡子腓特烈,意大利語:Federico Barbarossa,或者巴巴羅薩,德語:Barbarossa,音譯自意大利語的“紅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羅馬人民的國王,1152年-1190年在位。1155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對教會不滿,在聽取了伊爾內留斯的四位學生的建議,決定支持這批學者,於1158年頒布法令,確立了該大學的地位並規定其研究不受任何權力的影嚮。

博洛尼亞大學最早的章程在1317年制定。從十四世紀開始,這里又迎來了眾多研究邏輯學、天文學、醫學、哲學、算術、修辭學以及語法學的學者。1369年,正式建立了神學院。

raw-image

後來氣候學,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一些重要學者也曾經在這里求學、研究或從事教學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有

圭多·迪·圭尼澤洛·迪·馬尼亞諾(意大利語:Guido di Guinizello di Magnano,1235年生於博洛尼亞-1276年逝世於蒙塞利切)。常被稱為圭尼澤利(Guinizzelli),意大利詩人。

raw-image

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全名杜蘭提·第·阿利吉耶羅·戴爾·阿利吉耶里,意大利中世紀詩人。他是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著有史詩《神曲》。他在意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是意大利語之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複興的先驅,被稱為“文藝複興三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意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或譯為彼得拉克佩脫拉克,意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因其主張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亦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

齊諾·達·皮斯托亞(意大利語:Cino da Pistoia),意大利法學家、詩人。生於托斯卡納皮斯托亞,曾當選皮斯托亞旗手,為《民法大全》作註。意大利重要法學家巴托魯斯是他的學生。

巴托魯斯(意大利語:Bartolo da Sassoferrato)意大利法律教授,方濟各會成員,生於馬爾凱薩索費拉托附近,中世紀羅馬法知名法學家之一,屬後註釋法學派,運用經院哲學的演繹法促進了法學的體系化。

薩盧塔蒂,薩魯塔提(意大利語:Coluccio Salutati,1331年2月16日-1406年5月4日)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曾任佛羅倫斯執政官,以及連任20年首長會議的秘書長。作為贊美佛羅倫斯“民主政治”的宣揚者和演說家,受到後人推崇。他的學生列奧那多·布魯尼(意大利語:Leonardo Bruni,人稱 Leonardo Aretino,1370年於阿雷佐-1444年3月9日佛羅倫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历史學家,曾任佛羅倫斯執政官、教皇秘書)延續老師的事業,以傑出文筆寫出12卷《佛羅倫斯人民史》,歌頌佛羅倫斯的“民主”,極大地強化了佛羅倫斯對共和體制的認同和優越感。

raw-image

十六世紀的博洛尼亞大學開創了被稱為“自然魔法”的教學,即是我們今天的實驗科學。

彼得羅·蓬波納齊(意大利語:Pietro Pomponazzi 1462年9月16日-1525年5月18日)意大利哲學家,文藝複興時期亞里士多德主義代表人物,他從人本主義的角度解讀亞里士多德,討論了靈魂的不朽,認為道德行為是人生唯一的正確目標。他通過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向傳統的神學發出了挑戰,倡導自由意志。

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英語:Ulisse Aldrovandi,1522年-1605年),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自然史的教授與科學家。他曾在博洛尼亞建立了一個植物園。於1574年出版的關於藥材的論著即以該園中的植物的研究為其基礎。同時他對藥理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貢獻,並對很多動物、化石和自然現象做了收集和分類,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

吉羅拉莫·卡爾達諾(意大利語:Girolamo Cardano,1501年9月24日-1576年9月21日),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主要成就在數學、物理、醫學方面。

希皮奧內·德爾·費羅(意大利語:Scipione del Ferro,1465年2月6日-1526年11月5日),意大利數學家,1496年至1526年任博洛尼亞大學代數學和幾何學教授,他第一個發現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

加斯帕雷·塔利亞科齊(Gaspare Tagliacozzi,他的姓也被拼作 Taliacotius, Tagliacoze or Tagliacozzio; 1545年3月 博洛尼亞-1599年11月7日博洛尼亞)意大利外科醫生,整形和重建手術的先驅。

raw-image

馬爾切洛·馬爾皮吉(Marcello Malpighi,1628年3月10日-1694年11月29日),意大利顯微解剖學家。第一個開始利用顯微鏡進行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研究。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博洛尼亞大學一直保持著世界文化學術界的中心的地位。

raw-image

世界最早的大學有兩個所謂的爭議:

卡魯因大學(阿拉伯語:جامعة القرويين‎)位於摩洛哥非斯城。由商人穆罕默德菲赫利(Muḥammad-Fihri)的女兒法蒂瑪菲赫利(Fatima al-Fihri)在公元859年成立。最初是依托卡魯因清真寺,研究伊斯蘭教義和教學。直到 1963 年,卡魯因宗教學校進行現代化重組,從宗教教育madrasa轉變為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法蒂瑪王朝(909年-1171年,北非伊斯蘭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綠衣大食,西方文獻又名南薩拉森帝國。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得名)於公元 975年所創立了艾資哈爾大學(阿拉伯語:جامعة الأزهر (الشريف)‎ Jāmiʻat al-Azhar [al-Sharīf]),位於埃及開羅市區,以艾資哈爾清真寺為核心,其所屬學生研讀可蘭經和伊斯蘭法律、邏輯、語法、修辭以及學習計算月亮周期的科學。經過1961年的教育改革,今日艾資哈爾大學不僅是全球阿拉伯文學和伊斯蘭學習的中心,其課程中也包含許多非宗教課程。

這兩所大學都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如果單一教義研究也算的話,中國夏朝的東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豈不早上加早?

旭,2022年9月28日-9月29日,10月24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旭: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幹一世界

旭:讀你-穿越千古的詩篇

旭: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旭: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

旭:觀念與神話

旭:觀念與行動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在九天的沙龍
27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日在九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Thumbnail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 — 伊曼努爾·康德,學部沖突
Thumbnail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 — 伊曼努爾·康德,學部沖突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相對於中原王朝,西歐各國都不存在繼統的過繼問題,所以也沒有什麼禮儀之爭。君王無子,近親入主是理所當然的 — — 這也是英格蘭王位紛亂之爭的原因。但是諸王爭位,實力相爭,需要貴族們的支持,也造成了英格蘭王從來達不到集權一統的地位。
Thumbnail
相對於中原王朝,西歐各國都不存在繼統的過繼問題,所以也沒有什麼禮儀之爭。君王無子,近親入主是理所當然的 — — 這也是英格蘭王位紛亂之爭的原因。但是諸王爭位,實力相爭,需要貴族們的支持,也造成了英格蘭王從來達不到集權一統的地位。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產生了二十幾個王國,政權更迭不休的亂世。同時也是中國史上異樣精彩的時代。 它沒有三國那樣史料單純,也沒有戰國那樣難以考證。 亂世帶來的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的蓬勃發展,透過文物流傳至今,當屬魏晉南北朝最為豐碩。 從曹丕篡漢之後的三百多年間,堪稱盛世的兩大時期,都出現在北朝。 共治的意思。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產生了二十幾個王國,政權更迭不休的亂世。同時也是中國史上異樣精彩的時代。 它沒有三國那樣史料單純,也沒有戰國那樣難以考證。 亂世帶來的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的蓬勃發展,透過文物流傳至今,當屬魏晉南北朝最為豐碩。 從曹丕篡漢之後的三百多年間,堪稱盛世的兩大時期,都出現在北朝。 共治的意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