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昭明太子與佛教】

【南北之世-昭明太子與佛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當真是說之不盡。

這個混亂的年代,與其說英雄輩出,不如說是觀念不斷翻新。

套路中的不套路,加上願意深研的人少,魏晉南北朝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創作的優秀題材與來源。

不過在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物中,有個人我一直沒有去提到。

他在政治界的影響力不大,但對於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就是五柳先生,陶淵明。


之所以突然提起陶淵明,就是因為他真正竄紅起來,不在東晉劉宋當代。

而是在南梁時代。

梁武帝蕭衍的太子,對陶淵明算是推崇備至。

這位太子爺很有文學上的嗜好。

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王公貴族不見得會選擇創作來加入這份愛好。不是每個人都有創作天分,但崇高的地位與萬貫的家財,則讓每個有文學愛好的貴族,都可以當當呂不韋。

編書。

劉宋有《世說新語》。

南梁有《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不算是中國古文界最紅的那一圈作品,很大原因是缺乏獨特性。

《世說新語》有很多小道消息,改編獨家報導。但《昭明文選》就是老老實實的把既有作品給收錄了。而且有不少都是史書中就有的。

比方說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諸葛亮的《出師表》……

或許,我們把《昭明文選》當作南朝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合適一些。

本來的名稱只是《文選》。

之所以稱為《昭明文選》,就是這位太子爺的諡號為「昭明」。

梁武帝蕭衍活得實在太久了,以至於太子蕭統終其一生,都只是個太子。

蕭衍早年無子,一直到決定起兵反抗南齊,才誕下這第一個兒子。命名為蕭統,就不知道是「繼承道統」之意,還是「一統天下」之志。

只比南梁朝大了一歲的蕭統,自然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在眾大臣堅持之下,蕭衍只好「勉為其難」的任兩歲娃兒為太子。

皇天不負苦心人(?),蕭統是個天才。身為太子,他三歲就開始接受教育,五歲時已遍讀五經,能夠熟記背誦。

蕭衍很滿意,就讓蕭統進駐太子東宮。原本這個小寶寶是跟爸爸媽媽一起住的。

才上幼稚園就變住宿學校,老實說也不用天性多孝順,這個男童一定是會鬧鬧的。

蕭衍知道了,趁每五天開一次朝會的時間,就會去跟兒子相聚。有時一待就是三五天。

到底是孝子還是孝子?

蕭統九歲的時候,蕭衍就幫他舉辦了講經大會,講解《孝經》。與會者都說,太子已經完全讀通《孝經》了。

蕭衍當然很高興啊,就要蕭統去國學祭孔。自此拜入孔子門下。


六年後,蕭衍親自為十五歲的太子加冠,算是成年禮。


蕭統不但讀書快,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人又長得漂亮,不過其實是個胖子。

每次舉辦宴會,蕭統都親作詩賦,大概想一下就寫了。這是曹植等級,曹丕都只能被他壓下去呢。

就在昭明太子的儒學等級練到九十九的時候,南梁的學術風氣,已經整個轉變了。

佛教,緊緊抓住了皇帝蕭衍的心。


關於蕭衍如何「入佛」,《梁書》是沒有記載的。

南朝四史,宋齊跟梁陳是不一樣的。

宋齊之史,是南梁所著,以王朝之姿為本,格式完整。但梁陳之史,皆無志表。

這是什麼?

《三國志》。

沒有志表,意思是把梁陳視為地方王國,像蜀漢跟東吳一樣。那你就知道,整理梁陳之史的,自然是統一王朝隋唐之事。

事實上,我們既然看到,梁朝能夠寫出宋齊書,而且寫得很不錯,就知道他們是對於史料史書非常講究的朝代。

說白了,梁朝就像三國時代,史學著作非常豐富。

但如果沒有裴松之,只有陳壽《三國志》,那很多資訊都要失傳的。

說這個是要闡述,《梁書》本身只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面向。

光是我們看蕭衍即位初期與北魏的戰爭一概不記,以及蕭衍入佛的缺失,大概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我這邊仍然是會以二十四史為主,不能說是真正的史學研究。

非《梁書》所載,普遍相信蕭衍於天監三年頒布詔令,表示了身為皇帝的他尊崇佛教的立場。但一直到十多年後,昭明太子成年後才有比較進一步的「弘佛」。

就人情常理來說,這兩件事或許有關係。

不久之後,蕭衍就展開了他的第一次出家。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中找軌跡。

首先,在劉宋時期,中國地區是北魏佛盛,劉宋道興。當時的劉宋官員貴族姓名,很多都帶有道教的因子在。

這個情況,大約在宋孝武帝劉駿的時候起了變化。

先前,宋文帝積極北伐,南北朝在荊州北部跟青徐地區的疆域,快速而反覆的變動著。而劉駿並不是宋文帝的正統繼承者,其實就是周武王,從地方起兵推翻「暴君」的模式。

劉駿的「叛亂」,讓南朝的政經體制上出了一些變化,不過我們現在專注在佛教上就好。

說到佛教徒你會想到什麼呢?清修苦行?生活簡樸?

嗯,自漢朝以來,中國佛教就是一個非常吸金的豪華宗教。

我舉一個簡單例子,拉麵在日本是非常庶民的飲食。但是到台灣來?日元價格標台幣,以物價等級來說翻了五倍都有。

佛教所需的建築,器物,儀典,都是中國本自不備的東西。再加上一開始就是因為皇帝的白日夢,往上流階層推廣的教派,在中國式想像底下,佛教的貴族化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宋孝武帝在經濟面的需求下,引進了北朝佛教。

年輕點可能不明白,有點社會經驗都會知道。

先投資,才賺錢。

一個國家所需要的資金,不是皇帝親自去耕田可以籌集到的。

三國時代,世族開始興起,也讓魏晉南北朝的統治者們明白了全新的,快速的賺錢方式。

接下來四十年的變化,稍微略過,不然講到天荒地老。

我們知道這個就好:蕭衍推翻的南齊皇帝,名叫蕭寶卷,字智藏。他的兄弟,全是寶字輩。

這是全套的「佛教用字」。

簡單說,蕭衍推翻了佛門支持的南齊。對,他一開始不是信佛的。在政治上,蕭衍也沒有信佛的必要。

軍事上,原本偶爾打架,多數時間和平的南北朝,在北魏孝文帝的雄才大略下,變成了征戰不斷。

北魏征伐的對象,就是南齊。這也是南齊欠推翻的一個重要理由。


蕭衍雖建梁朝,但經濟上一百分是窘迫的。

那他一開始就是儒家套路啊,施行仁政與民休養生息,裝的。蕭衍在私底下還是不停要邊疆攻打北魏。

不討論假裝的部分,其實蕭衍治國的大原則跟諸葛亮也是有點像。

外戰以求內和。

或者說,有前線才有後勤。你不畫下這條線,人家一天到晚打進你家,就沒得玩了。

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其實三國之前這個概念很模糊的。

總之,蕭衍需要不一樣的經濟來源。

這不是新的,同樣是東漢三國就已經有的來源,只是程度的差別。

北朝有絲路,南朝有海路。

孫權在三國雖然屬於被大家看不起的君主,不過他對於海路貿易的開啟功不可沒。

原本的海路貿易,是西方國家經由印度出海,繞行中南半島,抵達廣州一帶,最遠到長江出海口。

這個賺頭要是不好,南方六朝發神經才把首都定在南京建業,躲到山裡面北方不更難打進來嗎?

那孫權的功勞,就是把往北的海路也規格化。他想要去遼東,跟遼東公孫氏夾殺曹魏嘛。

不是整個中國沿海都是良港。南京下一站就是山東。於是我們才能明白,從海路崛起的劉裕,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山東,立宋。

事實上劉裕也對北方運河下了工夫,他是有打算整個水路北伐的人。


那麼海運貿易的頭號交易對象是誰?上面說得很清楚了吧?

天竺國。

天竺佛教大致上可以分為南北兩派。我這裡用比較古老的說法。

北派大乘,從絲路進入中國。北魏接納了大乘,與原本的中國佛教合一。

南派小乘,主要的傳播地是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這時候就是南朝海路貿易的中轉站。

有一國名為扶南,在中南半島最南端。出產「金、銀、銅、錫、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鸚鵡」。

蕭衍建立南朝的第二年,扶南的使者就來到了建康首都,獻上珊瑚佛像。

傳說中,蕭衍在第三年的四月八日,頒布詔令表示捨道奉佛。

而我們在《梁書》可以看到的是:「三月,隕霜殺草。五月丁巳,以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闍耶跋摩,略懂小乘都知道,這全是佛教譯字。

憍陳如這個國王當時已經過世了好幾代,是大約中國東晉時期的扶南王,此為追封。

為什麼去追封別人家的國王?

據《梁書.海南諸國傳》說,憍陳如原本是天竺婆羅門,成為了扶南王,並且在扶南國「用天竺法」。

也就是該傳提到:天監二年,跋摩復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獻方物。詔曰:「扶南王憍陳如闍邪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誠遠著,重譯獻賝。宜蒙酬納,班以榮號。可安南將軍、扶南王。」

《梁書》在蕭衍開始信佛的時間點上,跟佛最有相關的,就是這段扶南國的記錄。

我唯一能作的推論,就是蕭衍為了經濟上的支持,跟扶南國締結了非常密切的關係。那我想有些人可能也會察覺到了。

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後,有些國家為了傳揚天主教跟商業利益,與清朝展開了互動。這次的「扶南佛盟」(沒有人這樣說),肯定會造成小乘佛教進入南朝的情況。

中國佛教這時已經加入了大乘精神,會跟小乘有什麼衝突呢?

先隨便說一個,蕭衍貴為天子卻決定捨身出家,就是一種度己不度人的小乘宗旨。

這邊還要注意一件事,如果事實上是蕭衍「有求於扶南」,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像梁朝說的這麼上對下。

實例上而言,扶南國受封之後,一直到天監十年才再次「進貢」。

我想推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扶南跟梁朝,在接下來的七年間,應該是平等貿易關係。

蕭衍打開「佛門」,是為了讓商人百姓能更好的接受扶南人。

於是,小乘佛教開始慢慢在梁朝領地發展起來。

「(天監)十年、十三年,跋摩累遣使貢獻。其年死,庶子留陀跋摩殺其嫡弟自立。」

從這麼有限的資料中,我會認為,扶南國在天監十年(511年),內部的不穩應該就已經出現了。

扶南王的再次進貢,很可能就是來請求姊妹國的幫助。

可一來南梁跟北魏打得正歡,再來是政局逐漸平穩,整個通商海路也已大開。說穿了,南梁對扶南的依存性已經降低。

如果這是個隔壁國家,別說皇帝了,換成你的第一選擇,只怕也是併吞掉它吧。

蕭衍沒有去打扶南,距離上不宜,經濟利益已滿足的情況下,扶南只剩一個東西是他想要的。

更多的「佛」。

只要能提供梁朝武帝更多的「佛」,他才不管是哥哥還是弟弟,嫡子還是庶子當政。

「十八年,復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羅樹葉,并獻火齊珠、鬱金、蘇合等香。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累遣使瑞獻方物。五年,復遣使獻生犀。又言其國有佛髮,長一丈二尺,詔遣沙門釋雲寶隨使往迎之。」

我看的東西都很淺,但是其實慢慢就會浮現一個概念。

蕭衍在求的,不是佛的精神、理念,而是佛物。但我們要有一個額外認知是,所謂的「大小乘佛教」,很可能就是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中文名詞。

也就是中國佛教的北宗在表示,我是大,你南方是小。

而不管是北魏還是大唐,在描述蕭衍信佛這件事上,一定會有黑化的現象。

不過我們也要相信,一本史書如果只是一面倒的讚揚某一方,是不會成為流傳千年的二十四史之一。

互現法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去呈現更多面向的「事實」。

要相信哪一邊,就是個人選擇了。

我只提醒一件事:作史,其實是不選擇的選擇。


且讓我們看回昭明太子傳。

在扶南國易主之後,昭明太子成年及冠。

「高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
「乃於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太子自立三諦、法身義,並有新意。」

天竺佛教其實是講「二諦」,昭明太子創了「三諦」,影響了南朝佛教。後來天台宗也使用了三諦的概念,流傳至今。內容我這邊不深究,深究就講經了。

這段資訊告訴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蕭衍只是裝裝樣子,蕭統也是憑著智慧深入了佛門精義。

別出蹊徑不是為了有趣,而是為了統治。蕭統召集南朝名僧,發展推廣新的理論,這跟儒者開國學是一樣的道理。

不是為了教育,是為了打得你們趴下。

嗯,好像也是教育。


西元520年,蕭衍改年號為「普通」,不是很平凡的那個普通啦。

這兩個字獨立出來,也都是佛門用字。

沒錯,南梁的佛教紀元正式開始。

四月,太子東宮慧義殿降甘露。

這些年來,昭明太子精修儒學、佛學,協助父親處理政事,更參與刑獄審判。沒有一樁是他做得不好的。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蕭統都已經做好了繼承大位的準備。

526年,趁著北魏六鎮之亂,南朝努力北伐,局勢大好之時,蕭統的母親丁令光過世了。

丁令光是譙國人,蕭衍的起義資本,就來自於譙國夏侯氏。有趣的是,即使過世,蕭衍也不封丁令光為后。

原本肥壯堪比許褚的蕭統,因為喪母瘦到剩一半。

夏侯氏兄弟也趁著風向,請命北伐,連戰連勝。

隔年,夏侯氏捷報傳來,收到消息的蕭衍,突然就出家了。

據說,蕭衍一輩子出家了四次,每次都是百官公卿耗費鉅資把他贖回來。《梁書》只記載了兩次,也只有第二次有花錢的記錄。

「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

第一次三天,第二次十六天。

這樣說,其實第一次出家,應該是口頭勸告就回來了。


為什麼蕭衍要出家?

為什麼百官公卿要他回來?

昭明太子蕭統,已經做好了一切繼位的準備,除了父親的退位證明跟繼承詔書。

就經濟層面,有人懷疑蕭衍的出家,只是為了跟世族拿錢的手法。不得不說有其道理在。

當南朝世族皆尊佛教,蕭衍向扶南國索求的佛器,也可以變成生金蛋的雞。

這問題後面再說,但看昭明太子蕭統。

蕭統當時是學術界的領袖,更是攝政。南梁天監十四年之後的詔令,都與他有關。許多文人官員的升遷罷黜,也與他的生死有關。

蕭統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經常出現在梁朝公卿傳記的喪禮上。這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他對於父親的出家,從來沒有任何表示。

蕭衍第二次公開出家的一年半後,蕭統就過世了,時年三十一歲。直到病重不能起之前,蕭統都極力隱瞞病情,不想讓父親知道。他可是攝政太子,要不被蕭衍發現,那就是他一直持續在辦公。

我想這種種累積起來,或許表示著,蕭統很完美,但不是蕭衍所希望的繼承人。

蕭統還沒出生的時候,蕭衍有個養子蕭正德。一直到昭明封太子之前,蕭正德都認為自己會成為接班人。後來在普通六年逃往北魏,七年又回來。

其實開頭就提到了,蕭衍本來也不想立兩歲小娃(實歲一)當太子。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關於劉禪的一個小故事呢?

劉備啊,很長一段時間把劉禪的教育都託付給諸葛亮。他在給阿斗的遺詔上就說了:「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丞相說你的學習有很大的成長,比預想的更好。如果真的是這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呢?

這個故事明顯的指出,太子的能力,在父親眼中的評價,跟大臣眼中的評價是不同的。

而劉禪更絕妙的是,後來他當上皇帝,幫他打包票好棒棒的諸葛亮過世後,他就不厲害了。


假設蕭統也是一樣的。


意思是昭明太子蕭統,是學術界與貴族世族共同推舉出來的繼承人。劉備跟蕭衍雖然是皇帝,但真正掌握國家命脈跟走向的,是諸葛亮,是南朝世族。

而我們先前做的功課顯示,蕭衍一開始最大的東家,就是夏侯氏。

當夏侯氏即將取回故鄉的時候,蕭衍決定出家。沒有詔令,更顯示出是他本人的意思。如果他是被逼出家,那退位詔一定是寫好的。

政治遊戲,不外如是。


《梁書》上兩次蕭衍出家,當年都是北伐大捷。

這不是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參考的是,蕭衍出家,為求自保。為了避免北伐英雄,南梁世族挾勢將他廢除。

很不幸的是,他的兒子昭明蕭統,很可能一度是他的帝位最大威脅者。完美的蕭統不在了,蕭衍反而就安穩下來。

最後,難道佛門對蕭衍來說,就只是一個政治跟經濟上的工具嗎?

不是的,我相信他是真心向佛。


在後世文選中,蕭衍留有《斷酒肉文》一作。凡是讀過佛經的人,肯定馬上就可以發現,那是一部「經」。

寫作格式完全就是世尊講經。

而根據內文「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上第七(此品今月二十三日會。已唱此文。法雲法師解說今二十九日不復重唱)」,我們非常容易判斷,蕭衍講此經發生於何時。

《梁書》:「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若涅盤經》義,迄于乙卯。」

經名相同,但《斷酒肉文》有寫,是五月的法會。

但這一年的四月,就是蕭統過世。

現在的人講到吃素,都想到佛教啦,道教啦。《斷酒肉文》出來之前,其實中國的佛教徒並沒有嚴格規定要吃素。

這本身就是一個佛教教義辯證題。

但在這之前,你知道誰在吃素嗎?

服喪的中國人,吃素。

吃素服喪的,都是大孝之人。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唯一支持你的可控團體,就是佛門子弟。而你甚至被逼迫到「父子相殘」的程度,最後你贏了,兒子死了。

蕭衍動用自己最大的影響力,或許就是,讓天下佛門弟子,一起為昭明太子服喪吧。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