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烏俄戰爭持續干擾著市場,讓人不禁思考到底俄羅斯到底為何要進攻烏克蘭?投資人又如何看待未來「地緣政治風險」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者身為一個哈佛大學博士,卻化身如戰地記者,行經四大洲、十個國家、十萬多公里路,頂著槍林彈雨和被恐怖分子斬首的風險,著手研究這十年來吞噬全世界的混亂海嘯源自何處。
最後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世界各地的混亂都指向同一根源 ── 價格。
歐洲需要天然資源
對歐洲這樣的寒冷地區來說,冬日沒有天然氣,絕對比夏日沒有冷氣要來得可怕。
歐美與俄羅斯為何要爭搶烏克蘭?拋開所有戰略地位不談,對俄羅斯和西方來說,其實烏克蘭是未觸及、未開發的自然資源熱點,誰能在烏克蘭立足,代表握有能源安全與強大的經濟驅動力,在資源短缺與能源轉型趨勢下,烏克蘭戰爭其實更是一場資源掠奪大戰。
當初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就讓普丁獲得三分之二的烏克蘭黑海水域,埋藏其中的天然氣讓俄羅斯更加如虎添翼。
除此之外,克里米亞也得以讓俄國在黑海建造一條新的「南流」管線,從俄國通往歐洲,直接繞過烏克蘭。
如今,若烏克蘭大部分的天然資源又遭俄羅斯掌握,歐洲將脫離不了俄國天然資源的依賴,到時普丁將利用「價格」控制作為政治籌碼,甚至,可能切斷天然氣供應來鞏固其政治影響力。
這就像2013至2014年,普丁對付烏克蘭總統試圖走向能源獨立一樣,先調漲80%天然氣價格,再一口氣切斷天然氣供應,最後不花一兵一卒就讓烏克蘭順從他的意志。
高糧價導致民不聊生
作者發現,每當在全球危機發生前夕,幾乎都會有「糧價飆升」行情。
2008年、2011年糧價指數(FAO Food Price Index),都曾創下當年的歷史新高。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糧價指數來到133.7點,月減0.9%、年增23.1%。
而此數據還未反應烏俄戰爭的影響。
作者觀察到,雖2008年和2010年都爆發糧食危機,但實際上跟真實世界的基本面並無太大關聯。
以2010年為例,糧食並未出現短缺,但投資人預先擔心聯準會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會導致急速通膨,所以一股腦地將大把資金買入原物料避險。沒想到接著不久,野火燒進俄羅斯的小麥田,投資人又擔心小麥會出現全球短缺,於是再次把資金投入農業原物料。
結果,糧價指數在2010年12月創新高後,阿拉伯之春爆發,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巨大的混亂,歐債危機也隨之而來。
衍生性商品擴大混亂
衍生性商品的發明讓投資人能夠參與大宗商品的行情,而這卻也可能成為毀滅性的武器。
舉生產「咖啡豆」維生的瓜地馬拉為例,咖啡豆的價格突然在2018年大幅下跌,種植作物的農民賠錢還不起貸款,逼迫數十萬人出發前往美國,希望能用在美國的收入來還清債務,以保住家園的土地。
普遍的解釋是,巴西和越南生產的咖啡豆愈來愈多,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滑。但《金融時報》卻一針見血地指出,是避險基金的「大賣空」使咖啡市場陷入困境。
當時人們預期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國巴西的產量會創新高,且咖啡進口國的庫存又偏高,所以投機者大舉做空咖啡豆,使咖啡豆遠遠脫離了基本面的供給需求,迫使原本已脆弱的瓜地馬拉變得更加脆弱。
在2022年,我們明顯看到市場投機者正在押注大宗商品,使大宗商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即便俄烏戰爭對生產端的影響可能有限,大宗商品的價格高漲仍然有可能讓整個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我想這是每一位投資人都不可忽略的風險。
如果妳/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幫我點愛心並追蹤,妳/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