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理財
很多人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學如何靠投資賺錢,卻不知道其實最該先學的是生活理財,理財是一種日常生活習慣,你的每一筆消費,每一筆關於金錢的決定,都受你的理財觀念與態度所影響。
譬如,我們要投資必須先有投資本金,除了靠借貸或有人贊助的方式,你的投資本金應該是從主要收入存下來的,每花掉一塊錢就等於少了一塊錢可以幫你賺錢,很認真想要存錢投資的人,可能就會常常困在這個東西該不該買,這筆錢該不該省下來的困擾裡。
我自己過去經歷過這樣心理煎熬的階段,所以我用規劃預算的方式來管理我的消費,只要還在預算內,我就可以安心的消費,如果快達到預算,我就會刻意節省,讓自己不用每一筆消費都要糾結一次,也可以達到存錢/省錢的目的。
如何控制花費
為了知道我的消費有沒有超過預算,我必須要知道我這個月花了多少錢,我知道有人會為了省錢只用現金不刷卡這種方法,或把這一個月的生活預算領出現金放在信封裡,信封裡的錢花完就沒了。
但現在數位支付這麼流行,刷信用卡或Line Pay還有回饋,還有網購這麼方便普及,不好好利用只使用現金就太吃虧了,所以這種方式對我來說不適用。
(訂閱閱讀段落)
正視通貨膨脹
省下來的錢如果只放定存就太可惜了,因為通貨膨脹會讓我們的現金消費力逐漸消失,現在的100元可以買一個便當,20年後可能只能買到一碗乾麵,如果我現在把辛苦賺來的錢存在銀行裡,20年後只能拿來買乾麵,那為何不現在就拿來買便當呢?
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一定需要投資,而且投資報酬率的最低標準就是一定要超過通貨膨脹,以經濟發展較成熟的國家來說,通貨膨脹一般會抓/控制在平均每年2%~3%,這也是比較健康的通貨膨脹率。
如果你想要讓錢變更多,投資報酬率就必須要再提高,讓你省下來的錢扣除通貨膨脹影響後還能增值,這樣才能達到用錢賺錢的目的,而我們要準備退休金就是要用這個投資標準來準備。
很明顯的,目前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不到1%,連通貨膨脹都比不過,只會越存越窮,所以不適合。對於怕賠錢不敢投資,只敢把錢放在銀行活存/定存的人,他們的錢在帳面上的數字是沒有虧損,但是他們正在慢慢的變窮。
記得10幾年前保險公司的年金險,繳費20年後就可以每年領回多少錢,那時候有些商品換算下來的報酬率甚至有超過10%(不考慮通膨),真的是非常划算,可惜隨著大環境的利率降低,現在保險公司保本的年金險或儲蓄險,也沒有這麼好的回饋了。
投資選擇標準
各位在選擇投資選項的時候就清楚,報酬率低於3%的商品並無法讓你變有錢,只能減緩你變窮的速度。而投資報酬率越高的商品,附帶可能的風險也越高,特別是聽起來很美好的保本高獲利產品,如果你不清楚該商品的本質且低估它的風險,你也很可能是用速度更快的方式讓自己變窮。
其實越有錢的人越追求低/合理風險的投資,而收入越低的人越會追求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方式,因為他必須要靠短期內翻倍的投資方法才能讓自己翻身,可是這樣的方式也常常讓這些人變的更難翻身甚至負債累累。
選擇投資項目時需要評估自己的需求與能承受的投資損失程度,如果你有一筆錢是準備好3年後讓小孩出國念書用的,那就建議不要投資股市了,放定存把這筆錢保住,讓小孩可以順利出國念書。如果是10年後才要出國,那這筆錢就可以適度的用正確方式投資股市,累積出國念書所需費用。
我以前除了投資個股,也操作過一年多的大盤選擇權,當時我做的是買權賣方,每個月賺權利金,運氣好時連續獲利10個月,但一次看錯加碼繼續拗下去,下場就是把那10個月的獲利一次都賠回去了,一次就讓我了解,這不是可以幾十年長期使用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對該投資項目不是很了解,就建議不要用賭博的方式去投資,賭一把的結果都是你無法預期的。有錢人的心態是將資產投資在他懂且能接受的合理風險上,如果都不懂,就建議一毛錢都不要投進去。
雖然我建議大部份投資人都可以採用被動式指數ETF來準備退休金,但如果你還沒弄清楚這樣做的邏輯、道理、風險是甚麼,有甚麼樣的前提條件與限制,我希望你先多閱讀相關書籍或文章來了解指數化投資方式。
我知道大家都想直接聽答案,然後照著老師的方法跟著做就好,但如果你沒有真的弄懂我以上說的,即使你照著做也很可能不會獲利,因為你的心理層面還沒建設好,只要碰到一兩次股市大回檔,或是好幾年的帳上虧損,你的信心就會動搖了,很快就會回到以前的方式,不太可能長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