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最後的司馬】

【南北之世-最後的司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東漢末年分三國,天下盡歸司馬晉。
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所建立的晉朝,於西元280年完成天下統一。

三十六年後,西元316年,滅亡。
支系司馬睿在江東另建朝廷,史稱東晉,在南北分裂的紛擾亂世中,持續了一百零三年。

司馬睿透過吳郡為主的世族支持,並讓手下將軍征服江東其他區域與荊州。
但也就此造成東晉的政局,以三吳世族與地方世族持續對立的情況。

司馬家雖仍為皇室,但跟東漢末年受到軍閥挾持的情況,並無太大分別。
最終,東晉為權臣大將軍劉裕所篡。

但這個世上,不存在甘心當一百年傀儡的家族。
期間司馬家仍持續有人與軍閥世族合作,試圖重奪帝皇大權。

時值劉裕當權,想要篡晉,他仍需要面對司馬家最後的一道防線。

事情,就從司馬家的「譙王」身上說起。

這個本為曹操故里的地方,當年司馬炎是封給六爺爺的兒子司馬遜。
不過西晉的制度是這樣,親王不就國,而是領兵駐紮他處。

這是綜合了漢朝與魏朝的地方制度,所得出來的新方案。
漢朝雖封宗室,但為了皇權不斷削弱親王,最終地方軍權為官吏所掌,滅亡。
魏朝則集中軍權,交託給宗室與大臣互相制衡。

司馬懿父子雖然奪取了宗室兵權,但地方大軍仍然為他們的帝皇之路增添了不少麻煩。
當然,對於司馬氏而言,那些地方軍閥是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

所以,把地方軍權交給宗室,避免再出現奪禁軍挾天子的做法,要採。
但地方政軍合一的過度膨脹,也要制衡。

於是產生了這種成都王鎮河北,譙王守安定之類的分配。

在八王之亂時,譙王的弟弟司馬承,本是保衛晉惠帝的一員。
但第六王挾晉惠帝後,親王人人自危,紛紛出走。

司馬承不是正統譙王,所以他選擇南下荊州,輾轉與進佔江東的司馬睿會合。
隨著北方陷落,司馬睿就像自己繼承晉室一樣,讓司馬承就地合法,變成了沒有封國的譙王,以示中原正統之心。

說得簡單一點,譙王室就是個撿角的。
為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司馬承參與了王敦所率領的荊州江東平定戰,掙得了長沙。
但後來卻被據荊自大的王敦所殺。

時光流轉,譙王室又跟隨荊州軍閥桓溫,滅蜀北伐,好不得意。
司馬承的孫子,譙王司馬恬,更在桓溫權力過大時,站出來護衛皇室。

這樣的行為,自受朝廷所重。
阿恬的四個兒子,也跟著雞犬升天。

有趣的是,他的兒子,都是「之」字輩。
按大師說法,那表示他們家,也開始信奉五斗米道。

更精確點說,桓溫的壯大,讓更多的司馬家跟著天龍世族們,一起加入了五斗米道……

淝水戰後,由於司馬道子入主朝廷,譙王室更進一步以西晉宗室之姿,開始分佔各地,與地方軍閥抗衡。
首先,平定了王恭之亂。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也終於要登場了。
姓司馬,名休之。

司馬休之因為平亂時有戰功,官拜龍驤將軍,鎮守歷陽。
是江東與合肥之間最重要的據點。

後來,桓玄叛亂,從長江攻打東晉首都建康。
他的哥哥譙忠王尚之,率領大軍出來應戰,被打敗。

休之手上只剩五百人,跟著迎敵,也難敵荊州大軍。

打不贏,逃。
休之的腿兒特別長,這一逃就直奔山東,投靠南燕慕容超去了。

這算是個流行啦,隨著司馬休之奔燕,後來劉牢之自殺,他的兒子、女婿也跟著奔燕。
人多了,心就不平了。

晉將們打算謀個燕反,取而代之,就推舉司馬休之當領袖。
結果被南燕發現,一鍋給端了。

都說了休之腿特長,明明是盟主,也是給他逃之夭夭。
這時,剛好又聽說劉裕起兵反桓玄,推舉了武陵王司馬遵為首。
好歹是堂兄弟,司馬休之立刻決定回頭加入復興東晉。

當時的義兵也是一個生冷不忌,連妖賊盧循奪取廣州,也要拉成盟友。
宗親的重要性,司馬遵也是很懂,隨即命令休之為荊州監軍。

沒想到司馬休之才到江陵城,桓氏就展開了反擊。
城破,休之逃。

休之不是只有腿長,腦子也特別靈光。
他不往建康去,而是北上襄陽,請了救兵來反殺:我是持節荊州刺史我怕誰?

此戰功成,大勢漸定,司馬休之就解除了前線監軍任務,回京師當大爺了。
說是這麼說,朝廷裡面,這時就是司馬家與劉裕正在角力。

不久,武陵王司馬遵過世,休之也遭到御史檢舉降官。
雖然朝中仍有瑯琊王司馬德文,不過他跟劉裕的關係,大概就像過去司馬昱跟桓溫吧。

也就在朝廷大勢底定之際,劉裕展開北伐南燕的舉動。
然後司馬休之就官復原職這樣。

一年後,南燕平定,廣州亂起。
司馬休之再次被起用為督軍,但不久又因觸法被免官。

等到平了盧循,劉裕又除去一個政敵後,司馬休之又被徵召。
這次的職務是「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

字很多意思很簡單,請去荊州準備定蜀北伐。

面對休之這樣接連不斷的起落人生,就到了說明時間。
劉裕的戰略啊,到這時都是「從青州入兗州奪洛陽破關中」這樣的路線。

司馬休之被任命定蜀北伐前鋒,那基本上就不是劉裕的意思。
而他一連串的起落,我們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司馬宗室與劉裕的政治角力。

皇室想要提拔休之,靠他。
劉裕則想方設法捅他。

但前面都是小打小鬧,搞到北伐這事上頭,就定不能忍了。

剛好,休之的姪兒,正統譙王在首都建康招收俠客門士,劉裕二話不說,抹個造反抓起來。
如何定罪?劉裕不定,劉裕把他送去給司馬休之,看他怎麼處理。

休之隨即上表:廢了這小子吧,感謝劉老師寫聯絡簿告知。
然而,劉裕卻要朝廷否決休之的提議。

司馬休之有點尷尬,但最不爽的當然是姪兒啊。
這小子就勾結了同樣是被派駐準備北伐的「雍州刺史」魯宗之,造反了。

劉裕笑了。
計劃通。

劉老闆立刻把司馬休之跟姪兒還在京城的親屬逮捕,判死,並且點兵西征。
司馬休之當然要先上書自清一下,前面好話說盡,中間筆鋒一轉,說明這些年功臣大將,一個個莫名其妙就因叛亂罪名被誅。

今天譙王事故,劉裕更是有罪不辦,以兵討之。
包藏禍心的究竟是誰,大家總要看個清楚。

我司馬休之不是個治國平天下的料子,但今天也只能捲起袖子,為國家除此反賊。
接下來就是我跟他的事情,請大家不要插手!

剛開始還以為就是臭俗辣的司馬休之,這次可硬了,硬得漂亮。
不過劉裕久經戰陣,當然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性。

司馬休之上書朝廷,劉裕也致信荊州官吏。
「我要對付的,只有司馬休之等人,與爾等無關!」

沒想到,休之的參軍也是很有骨氣,回信道:「裕加之罪,何患無辭?你要戰,便來戰,了不起我們追隨臧洪於九泉之下!」
好第一個字是我故意寫錯的。
而最後面提到的臧洪,對現代人來說有點冷門,不過他其實就是關東聯盟討董的真正發起人,最後為了「義」與袁紹對抗,為袁紹所殺。

講白了就是在罵劉裕,跟袁紹一樣裝得一副大義凜然,其實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
今天就算你贏,我們也就是臧洪,你也成不了曹操!

當然,帥是帥一波,不過劉裕還是成了歷史贏家。

談不攏,那就打。
荊州聯軍戰敗,腿很長的司馬休之,這次索性逃往後秦。

大致上看起來,司馬休之很正義吧?
不過,其實這最後的反亂,除了司馬休之跟魯宗之,剛篡過東晉的桓氏一族也出了不少力氣。

政治裡面,哪又有正義與邪惡呢?

時為西元415年。
劉裕的權力與地位,看似已無人能擋,但他卻仍堅持要先滅後秦。

417年,待到劉裕北伐功成,司馬休之又轉降北魏,但尚未抵達,便即過逝。
420年,劉裕接受了老朋友司馬德文的禪讓,建立宋朝。

或許,若劉裕是曹操,那始終逃竄於中國各地的司馬休之,就是他眼中那個永遠的劉玄德吧。

啊,最後還是補充一下。
不管是《晉書》本身,還是北朝《魏書》,都有提到東晉開國的皇帝司馬睿,他的親生父親可能不是司馬家的人。
比起血統不純的東晉皇室,譙王之後的司馬休之,「最後」兩字當之無愧啊。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