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好看電影~《甘地傳》

《甘地傳 Gandhi》,是1982年的金像電影,當年在戲院看過3次,2002年發行了DVD,即時買回收藏,偶爾重看,已忘記看過多少次,每次依舊動容,仍然迷戀。
《甘地傳》是一部史詩式的人物傳記片,影片把印度聖雄甘地的重要事蹟濃縮成190分鐘,彰顯他的精神面貌,讓後世人深思。
本片是英國與印度兩國合作拍攝的電影,榮獲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美術等8項大獎。
導演與監製都是李察艾登布祿(Richard Attenborough),飾演甘地的是英、印混血演員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接演《甘地傳》前,他是英國有名的舞台劇演員,專科出身的他扮演甘地,形神俱備,獲獎實至名歸。
全片透過描述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倡導以非暴力抗衡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絕食抗議,使秩序得以暫時恢復,來宣揚這位歷史偉人的風骨。
影片沒有刻意把甘地神化,反而處處強調他的無力感,面對權力鬥爭、種族仇視、宗教敵對等問題時,他是何等無奈與愁苦。他被歷史洪流沖上政治舞台,卻深知此間之風險,他堅守信念「真理與愛能戰勝強權與暴力」,這是他童年時所唱的一首詩歌的歌詞,當時不明所以,日後影響一生。
全片可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節以1948年1月31日甘地被槍殺,印度為他舉行盛大葬禮開始,然後追溯到1893年,商人後代出生的甘地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律師,從倫敦受僱到南非處理一單訴訟案件,途中在火車上因膚色而被驅逐,令他第一次嘗到種族歧視的侮辱,他決心投身為僑居南非的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抗爭。
21年來,他倡議採用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手段與南非當局進行抗爭,他團結當地的印度人成立『國大黨』,是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個爭取公民權益的組織,並帶領鐵路工人進行罷工抵抗壓迫。在南非他曾多次受過監禁與毒打,最後還被「邀請」離開南非,條件是南非當局撤消限制印度人必須按照基督教禮儀舉行婚禮,婚姻才算合法的條例。
第二節集中在1914年他回到印度,本來沒有打算再上政治舞台的他,看見當時印度人民在英政府統治下的悲苦,而有勢力的本土人卻因種族與宗教差異而嚴重分化。他開始到印度各地考察,探究民情,最後他連結「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領袖,採用不合作和非暴力手段對抗英政府。
為了抵制英國成衣,他與太太以身作則自己織布製衣,抗衡英國紡織厰的攏斷。他的非暴力主義並非完全奏效,印度人民跟英政府軍兵的流血衝突仍然不斷發生,受壓迫的印度人沒有放棄用以暴易暴的手段來反抗英政府,給英帝國藉口進行血腥鎮壓。
甘地體會到印度要爭取獨立時機仍未成熟,他進行第一次絕食,迫使印度人民冷靜下來停止暴力對抗,免除英政府武力鎮壓的口實,最後他被判監六年,服刑兩年就提前釋放。
第三節從他服刑出獄回到家鄉開始,他從新思考印度的前途,他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發動歷史有名的『德里遊行』,從德里到Ahmedabad海邊徒步遊行400公里,追隨者數以千計。到達海邊後,他採鹽製鹽來抵制英政府的製鹽權。
後來他組織羣眾堵塞全國鐵路癱瘓商業運輸系統,最後迫使英帝國移交政權,令印度在1948年1月正式獨立。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出席慶祝活動,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他擔心的事情很快就發生,印度人和穆斯林人的暴亂衝突無日無之。
甘地開始他的第十四次絕食告示大眾:除非內戰停止,否則絕不進食。雖然他成功促使局勢暫時穩定,但是在1948年1日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槍殺。
影片到此,鏡頭回到喪禮火化場面上,接著是親人在船上把骨灰撒向「恆河」裡,夕陽金光映照在恆河水面,磷光閃閃,在印度傳統音樂配襯下,故事緩緩落幕。
電影節奏明快,利用高明的攝影與剪輯技術,流暢交代很多歷史事實,利用人物的對白接連各個時段的關係,把甘地55年的事蹟濃縮成190分鐘,令觀眾隨著鏡頭一步一步認識甘地處身的年代,體會人物肩負的歷史責任。
電影沒有建造一個完美的英雄,他絕非萬能,也非聖人,有爭扎的時候、懊惱的時候、軟弱的時候,以及迷惑的時候。影片宣揚的仁愛精神,透過對白「以眼還眼,世界就變成盲目了…」表露無遺。
透過電影,觀眾體會到甘地沒有把自己當成聖人,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為自己掠奪權力,他堅守信念,用真誠打動羣眾,身體力行帶領羣眾走出惡運。雖然他死後不久印度就一分為三,至今仍紛爭不斷,但是甘地確實為印度人民的尊嚴而終身竭盡全力,以後的種族與宗教分化非他所能控制。
電影沒有誇張甘地的偉大,平實陳述整段歷史,故事鋪陳手法獨特,鏡頭運用精準,節節相連,層層緊扣,沒有冷場,當年中場根本不想休息,三個多鐘轉眼則過,今天重看仍然感覺如此,正是好戲不厭百回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