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觀影】《再見列寧》:圍牆倒塌下循序漸進的溫柔

Good Bye Lenin! 2003
Good Bye Lenin! 2003
德文真好聽。熟悉有節奏優雅的腔調、常出現的Scheiße,慶幸大學時第二外語學了德文,雖然只是骨幹都沒觸及的皮毛,只能識別出幾個單字,那時沒想到在觀看歐洲電影還是稍微有點用處的。
《再見列寧》比起社會主義對上資本主義的描繪,更覺得是一種「勸服」的過程,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方式所經歷的陣痛期。不願接受現實的人、接受現實卻也還懷戀過去的人、向前看的人,都在天空下,在煙火的見證下。
柏林圍牆倒塌後,也有許多人的世界隨之塌陷。一種是總認為過去最美,也是曾在極權統治下的人們所常有的想法;一種是不想抹滅過去,卻也不願留在昔日。長久以來深信不疑的生活事實一夕之間產生劇變,如何去適應,去接受,去過接下來的日子?還是想停留在過去?Alex的方法異想天開,謊言總有一天會被揭穿,卻是漸進式的、循循善誘的溫柔,不是暴力性地要人直接吞下結果,完全否認曾經歷的一切,對於大時代變化下的小市井人物來說,那實在太殘忍。
柏林圍牆倒塌後,也有許多人的世界隨之塌陷。
無法忽略那些在新時代來臨時失業的人們、德東人*懷舊東德的脈絡與情節,同時也無法忽略極權國家機器的暴行。在制度底下夾縫生存的人們,認知與不認知制度如何影響生活和個人生命經驗相關,當然可以大肆批評僵化陳腐、停留在過去的思維,然而缺乏理解與同理只會有更多的衝突和對立。所以我好喜歡這部電影給的一點點溫柔和一點點理想,和試著去和立場不同的人溝通、對話的勇氣。
Alex所擔憂預設母親接受不了事實,何嘗不是另一種剝奪話語權,自認是對方的代言人,為對方著想,說不定母親承受得住呢?這邊投射的是Alex的心態,也代表該年齡層的年輕人常認為老一輩的人一定厭惡資本主義,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不過也正是這樣的想法促成了白色謊言。Alex的姊姊Ariane和女友Lara則不同意他的做法,究竟何者正確,在生病的前提下,溫和不激進的勸服或許才是解方。
「不知怎麼了,我的計劃也自行找到出路,我為母親一手打造的東德,逐漸變成我所期望的。」
Alex為母親打造的「七十九平方公尺」的東德,實際上也是他期望中的樣子,畢竟是從小成長的地方,是生命中不能被分割的經歷,當然期盼家鄉變得更好,但為了進步必須捨棄一切並非他想看到的,也許有折衷的方法?也許能保留他對家鄉那份美好的回憶,也許能讓母親的心碎再少一點。
「那天當我凝視雲彩,我領悟到事實是一種曖昧的概念,要改成媽看世界的角度很容易 。」
母親的眼睛都是戲,社會主義的矇騙,社會主義的消亡。接受顛覆原有世界觀、價值觀的事並非易事,只是需要時間。任何的告別都要有適應期,否定某個制度很容易,但否定某個人生,請輕輕地、和緩地……

*二戰結束後,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由蘇聯佔領,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由美、英、法佔領,長達40年的分治,民情大不相同,柏林圍牆代表的也是文化記憶的隔閡,圍牆倒塌,隔閡依然還在。儘管如此,統一後的德國在世足的催化下還是凝聚了「本是同根生」國族情感,即使曾經分開歸根究底還是同一國人。
不過兩德統一對德東人的生活掀起巨大波瀾,從統一後初期跟隨西德資本社會的消費主義到懷舊東德效應,東德人的相對剝奪感與視自己為次等公民心態藉由消費東德如斯博特醃瓜、金摩卡咖啡、福林硬麵包等商品,甚至出現懷舊舞廳、咖啡廳、主題公園等東德日常生活「博物館化」的趨勢來回應,這樣的情感是難以被忽視的,也是統一後的德國需要去處理的國族認同危機。
對照臺灣的景況,仍有懷念擁抱昔日威權統治的人民,進一步去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背後的成因,興許能為轉型正義帶來更多曙光。
_________________ 懷舊東德一詞及下述東西德論述參自潘宗億⟨再見列寧:消費東德與新德國國族認同危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