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來去旗山繪旅行

老師說要去高雄旗山的時候,我以為他說錯了,因為白癡的我只知旗津,不知旗山。
然後去了、畫了、吃了,也查了相關的資料,旗山種種歷史與文化記憶,都開始鮮活起來了!

旗山小歷史

這次畫的建築都在中山路周邊,因為這塊方圓之地見證了旗山百年來的市區發展興衰,街如其名,「中山路」就是名符其實的「旗山老街」。
「旗山」之名來自於當地最高山「旗尾山」。它的舊名叫「蕃薯寮」,緣起於有個阿婆在路邊草寮賣蕃薯粥,賣著賣著把草寮賣成了聚落,感覺這位阿婆有些猛,是作生意的好苗子啊!
另一位厲害角色是日治時期蕃薯藔廳廳長石橋亨。1903年他執行旗山「市區改正」計畫,不但將旗山市區街道規劃成棋盤式,也詳細規定面街家屋「騎樓」、「通道」及「水溝」的建築標準,從此奠定旗山現代化市區的雛形。至今旗山仍殘存幾座石拱圈迴廊亭仔腳, 便是石橋亨採旗山當地砂岩石材、仿乾隆時代建築所設計。
當時因中山路街屋不敷使用,街長陳順和等人便倡議興建造現代化房舍租給居民,共建成19間棟棟相連的巴洛克風格二層洋房建築,也讓如今的旗山老街仍錯落著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而旗山的發展也和糖業息息相關,乾隆時代即有所謂「糖廍」,在石橋亨的積極建設下,更吸引日本高砂製糖在當地設製糖工廠,甚至開設鐵道運輸。1980年代旗山扮演著重要的客貨運輸樞紐,也承載許多旗山人的美好回憶!

第一畫:旗山武德殿

日治時期「大日本武德會」在日本國內及台灣各地設武德殿,作為傳統武術練習競技場,目前僅存約15座,大多被列爲古蹟或歷史建築。
最走衰運的應屬新莊武德殿了,雖然2010年就列為歷史建築,但卻帶著醜陋的鐵皮帽子荒廢至今。
第二衰的就該是1934年建造的旗山武德殿吧!1994年它遭縱火燒毀屋頂,由旗山鎮公所負責修復工程。
2001年修復完成重新開放的旗山武德殿,屋頂戴了個玻璃帷幕,整個建築成為大型溫室悶燒鍋,無法進行文物書畫展覽。
變成玻璃帷幕屋頂的旗山武德殿(圖片來源:旗山武德殿維基網頁)
2014年只好再進行復舊工程,換回原來的黑瓦屋頂,並重整周邊景觀,一場修復惡夢才告結束。
找回昔日屋頂的旗山武德殿

第二畫:旗山國小大禮堂(中山堂)

緊鄰武德殿的旗山國小已有124年歷史,為日治時期供台籍子弟就讀的平民學校。它的大禮堂建於1935年,為校內三大市定古蹟之一。正面有仿羅馬風格山牆,以「倫巴帶(Lombard band)」飾邊。中間開圓拱型氣窗。二樓有三個雙連拱形長窗,一樓有四隻大石柱,整個建築莊重典雅,線條簡潔,與台北中山堂有點相似。
好像中山堂都長這個樣

第三畫:旗山火車站與鄰近石拱迴廊亭仔腳

1910年高砂製糖廠在九曲堂至旗尾間開闢鐵道線,並興建「蕃薯藔驛」。也就是旗山人暱稱為「車頭」的「旗山火車站」。
1980年代,蕃薯藔驛是重要的客貨運輸站,但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臺糖小火車於1979年停駛,其後「車頭」歷經存廢爭議及縱火,已殘破不堪,所幸2005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2009年修復,並轉型為「糖鐵故事館」,至今仍矗立在中山街底守護著旗山人。
「旗山火車站」是和洋混搭風格、有如童話糖果屋的木造建築。三角形屋頂、山牆和內部骨架是日本傳統建築工藝,屋頂瓦片以菱形排列;而八角形尖塔候車室是仿哥德式建築,屋頂則排成鱗片狀。
白色牆面用藍色垂直及水平木條拼貼裝飾壁面,並以紅磚砌築勒腳牆,色調典雅。正面有「旗山車站」字樣,中央半圓山形有標誌圖形有「台糖」標誌。
攤販大哥自願當我們的模特兒,所以也把他畫進車站門口了
旁邊街角屋有如殘破的違章建築,門前攤販林立,但仍依稀可見石拱迴廊亭仔腳的面貌。
殘破的石拱圈迴廊亭仔腳建築

第四畫:老街咖啡

座落於復新街與中山路三角窗的「老街咖啡」是僅存的「石拱圈亭仔腳」迴廊建築之一。
說起「石拱圈亭仔腳」,又是一部血淚斑斑的古蹟糟蹋史
民國79年,政府以道路拓寬之名拆除石拱圈亭仔腳建築,在輿論壓力下,答應將拆下的亭仔腳石塊編號另尋適當地點重建保存。
不料這些「國寶」變成的「建材」隨後被棄置在旗山體育場角落空地上,任其曝曬或遭竊,卻在它旁邊,興建了一排現代化的「水泥磚拱圈迴廊」,在各界撻伐下,又改在武德殿旁建造一座「前世今生」石拱圈迴廊。
殘餘未被拆的亭仔腳在文建會力保之下,才得以保留至今。
碩果僅存的幾間石拱圈迴廊亭仔腳

第五畫:旗山區農會

旗山區農會位於中山路與永福街交口,為1930年落成的市定古蹟,原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50到60年代多次改建,如今為仍在營運的三層樓建築。
建築向內退縮留設露天走道,大門入口與街道切45度角,左右各立有橫向溝縫修飾的方柱來支撐上方雨遮。一樓的外牆只有窗戶開口,而窗戶間的壁柱延伸到二樓成為立柱支撐廊道,三樓也設有立柱廊道。
旗山區農會大樓

第六畫:旗山天后宮

天后宮是旗山的「媽祖廟」,這位讓三教九流都拜倒於「石榴裙」下、爭相鑽轎腳的國民阿嬤「媽祖」,在全台各地都有廟宇,據說都是香火鼎盛。
天后宮建於1824年,是旗山僅存的清朝廟宇,屬於市定古蹟。曾經多次聘廟宇雕刻名師整修,為求保留原貌,更遠自福建福州購入杉木作為整修木料。
廟宇結構為閩南傳統廟宇二殿二廂。屋頂覆以紅色素燒筒瓦瓦當,主脊中央為雙龍拜三仙,屋角如燕尾翹起,兩端則有丹鳳展翼,甚為華麗。廟身為磚木構造,有石雕龍柱及木雕彩繪,廟前陳列數個碑誌,均為重要歷史文檔。
哈哈😆我把旗山天后宮畫扁了

第七畫:聖若瑟天主堂

聖若瑟天主堂隱身於復義街,是1959年戴剛德神父委請義大利建築師設計興建,為天主教道明會的傳道所,曾於2001年入選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21名及當時高雄縣榜首。
教堂外觀為仿哥德式建築,壁面為灰色調洗石子,並使用三角、圓拱及尖弧線條展現宗教聖潔莊嚴及精緻典雅的歐洲建築工藝之美。
正立面是高聳的山牆,頂端飾耶穌像,立面上圓拱中間有玫瑰花窗浮雕,兩旁各建有仿歐洲文藝復興後期的對稱衛塔,頂端以十字架尖頂雉堞營造高聳入天的視覺。側面開有連續的尖拱形窗戶。
聖若瑟天主堂
附記:「風起文旅」民宿很不錯住,不過太舒服的副作用就是:「男廢耕、女廢織」-日頭炎炎偶陣雨,我都不想出門畫畫了!
為了我不及格的地理觀念與方向感,只好製作一張簡易地理示意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