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一起體驗了江之浦測候所裡的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這次則是要帶著大家一起走向整個江之浦測候所的發想原點,同時也是象徵死亡與重生的冬至光遙拜隧道,以及與其平行的面海無邊際玻璃舞台。
(註:邊走邊看篇的內容主要是NANA濕婦出團時,帶著團員們邊走邊看的解說內容筆記。還沒去過的人,如果你不介意暴雷的話,建議可以先看看內容,將來在實際造訪時,可以隨身攜帶此篇,邊走邊聽邊看;又,已經去過的人,此篇也能用來當作旅遊回味享用,風味更佳。)
冬至光遙拜隧道:江之浦測候所的發想原點
走過了「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我們可以順著一旁的階梯往下走,來到一個小小的圓形場地,通常,一到了這裡都不用特別提醒,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注意到一旁銹紅色的隧道空間,而且不自主地被吸入這個空間裡,這裡就是「冬至光遙拜隧道」。然而,在進入這個空間之前,NANA濕婦會希望大家可以站在這個由放射狀石頭所砌成的圓形空間上,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四周與腳下,同時猜猜看這些擺放在一旁的石頭,以及腳底下的石頭,原本的用途會是甚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一旁將這裡圍成圓形空間的大石塊們,觀察力強的人或許會發現在石頭的邊緣,曾經有被人工切割過的鋸齒狀痕跡。原來這些石材是從這附近的山區所採集下來,原本要送往江戶用來建造江戶城石垣用的,但不知道甚麼原因而在被送去的過程中,就名副其實地「石沉大海」XD,後來陸陸續續在根府川海岸的海底被打撈上來。而這些準備好卻沒被用到的石頭,則被起了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做「殘念石」,表達自己沒能派上用場,真的很「殘念」的心情。被殘念石所包圍的圓形空間圓心處,有一片比較大的石頭,這是以前大名庭園裡,用來擺放石燈籠的基座,而以它為圓心向外呈放射狀排列的長條型石頭,則是以前京都市電的枕石來著。
看完這些奇石之後,我們可以抬起頭來,把眼光回到剛才的銹紅色隧道上。走進隧道後,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到隧道的盡頭有一個光點,而當我們走在這條僅比一個人肩膀稍寬、又黑、又狹窄的隧道中時,就像飛蛾會撲火一樣,幾乎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地朝著光線走去(很少有人會因為害怕而直接回頭的)。
這條隧道長約70公尺,比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稍短了一些,不過命名的方式倒是遵循相同邏輯,這條隧道的盡頭正是正對著冬至時太陽日出的位置與角度,而這裡也是整個江之浦測候所以四季日出方向為軸線的概念起點,杉本博司是先有了「冬至」之後,後面的春夏秋季軸線與建築才慢慢地在他腦中浮現出來。回頭看看剛才我們曾經停留過的圓形石舞台,這才發現有一塊特別高大的殘念石,其擺放位置剛好正對著隧道口,因此,當冬至時太陽升起,陽光不僅會穿透整個隧道,還會直接照射到這面殘念石上,一整年當中,冬至遙拜隧道只有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充滿光明。杉本博司說,「冬至」是一年當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世界各地在許多古文明流傳下來的曆法中,這一天常被視為是一年的終點、死亡的象徵,但同時卻也是一年的起點、重生的開始,他希望現代人可以透過這個隧道,喚醒大家對於這個人類古老智慧的記憶。
這一段隧道裡黑暗的體驗,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很像在模擬日本寺廟中的「胎內」體驗。讓人通過一段黑暗可怕的空間,可能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是人為打造的狹小隧道,通常旁邊還會放一些地獄的圖像加上輪迴的警世圖等,等我們鑽過這個空間出來之後,彷彿就像死過一次一般,有種重生的感覺。不過,其實這條隧道並不是全然的黑暗,來到隧道的中央,會有一口被稱為「光井戶」的石井出現在路中央,因此隧道突然變寬,並讓出通道以便大家可以繞過石井繼續前行。石井的年代僅能用鑿井的技術考證出其年代約為室町時代所製,而井裡杉本博司刻意地擺放了許多「透明石頭(?)」,井的正上方則開了個洞,除了作為採光用途之外,雨天時則可以讓人看見雨水一滴一滴落入井中的畫面(這可是雨天限定的畫面喔)。好奇心更強的人,建議等等回到地面上時,還可以尋找一下這個洞到底位在園區的哪裡喔~至於剛剛提到井裡的「透明石頭」,其實是採用一個很有趣的材質所製成,大家可以先猜猜看,因為這個材質之後還會在園區的其他地方出現,所以答案我們就先賣個關子,後面再公布嘍~
穿過光井戶之後,繼續朝著剛剛我們所看到的光點前進,這時眼前會出現一幕熟悉的畫面,沒錯,你猜到了嗎?跟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一樣,隧道的盡頭又是一幅每天上演不同海景畫面的活作品,而且這裡不再隔著玻璃,而是可以感受到海味與海風的海景。當然,為了怕有人不顧生命危險地衝出隧道洞口,所以前面放了一顆止步的關守石,大家記得要遵守規定,不要超過它,當然也不要把石頭拿起來往後移動喔XD。
光學硝子舞台(光學玻璃舞台)與羅馬圓形劇場觀眾席:無邊際透明舞台
體驗完冬至光遙拜隧道之後,大家可以從左手邊的小洞口離開(當然,也會有人從這裡進來),沿著洞口旁的階梯往上走,直到逐漸與隧道頂部的同高為止。此時,你可以踩著腳底下的隧道屋頂行走,展開在眼前的是一整面的海景。這是許多人來到這裡又愛又怕的位置,愛的是這個景色實在是太美,讓人忍不住想在此留下一張紀念照,怕的是有懼高症的人,往往得忍受腳底發癢的感覺,才能勉強擠出一點笑容,以完成照相留影的任務。
一旁跟隧道平行的是一大片透明平台,這個平台底下的構造靈感,取自於大家都不陌生的京都清水寺「清水舞台」,我們稱這樣以木材交錯成格子狀,交接處不用任何鐵具(釘子、固定器具),而只以傳統榫接鑲嵌技法所建成的構造為「懸造」,常被使用位於陡峭山崖邊的建築上。與清水舞台不同的是,杉本博司將平台底下的櫸木改為檜木、平台上鋪設的檜木則換成了透明的玻璃材質,這種透明玻璃與之前我們提到冬至光遙拜隧道中「光井戶」裡的透明石頭一樣,都是用攝影鏡頭上的「光學玻璃(透明度高、折射率精準度要求高)」所製成的,你猜對了嗎?這大概是本業身為一個攝影師的杉本博司才會想到並大量使用的建材吧。用一整面光學玻璃所鋪設而成的平台,眼前玻璃上的紋路與背景海上因風而起的波紋連成一片,現在旅館流行無邊際泳池,這裡的光學玻璃舞台則是無邊際舞台。以海為背景的玻璃舞台,前方則為仿造羅馬圓形劇場設計而成的觀眾席,如果你已經在現場,NANA濕婦非常建議可以找著位置坐下來看看舞台,你會發現,懸造的玻璃舞台下方並沒有遮蔽物,加上舞台表面是透明的,所以會有一種舞台漂浮在海面上的錯覺,此時如果有人在舞台上表演的話,簡直就是水上漂劇場了。加上玻璃舞台的方向與冬至光遙拜隧道平行,換句話說,整個舞台也是正對著冬至日出的方向,如果在冬至的那一天造訪,我們就能看到日出從玻璃舞台升起的畫面。
這裡做為江之浦測候所的表演舞台之一,可供多元化的表演使用,不過為了避免刮傷與墜落的危險,除了表演人員與工作人員之外,平時訪客是不能擅自進入舞台區域的,務必請大家遵守規定喔。以下這部能劇「媽祖」是以台灣人也很孰悉的角色為主角,並將其劇情改編為日本能劇版本之後,預計在2022年4月於京都開演,它的宣傳預告片就是在江之浦測候所的光學玻璃舞台上拍攝的,片中媽祖望向海景的那一幕,真的有種無法言喻的神聖感。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