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個人觀點 l 有過長久感情經驗的人,必然很懂得經營感情?

前天,我跟某個好久不見的朋友碰面。他提到他最近失戀,想重新展開新的戀情,於是認識了一位女生。女方對於未來伴侶有一項條件要求,就是她希望男方曾有過長久的感情經驗。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觀點。
例如:在網路交友的時候,不少人會在介紹文中,寫出一些條件,像是:年齡相近、年齡落在某個區間的對象;抑或是聽聞過離婚的人,想要再婚的時候,會期待找一個也曾離婚的對象。當然,我也蠻常聽到,到了某一個年齡階段,如果沒有任何戀愛經驗,大家很容易就會拒絕這類人。
就我的觀察,會提出這些條件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視角,都認為所謂的「年齡」、「戀愛資歷」、「婚姻狀況」都是人生經驗。另外,他們也都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像是希望找到一個相對成熟穩定,懂得經營關係,處得來且能夠理解自己的對象。
所謂的「年齡」、「戀愛資歷」、「婚姻狀況」是否等同於人生經驗?以及以上的這些條件,與成熟穩定與否,是否懂得經營關係,是否因此就處得來且理解他人,有無直接關聯?
舉個例子。一個英文能力不足的人不斷重考英文檢定,一次接一次的重考,在應對英文考試的次數上,應該是累積了不少經歷。但我們好像也不會讚揚他「英文應考的經驗豐富」,更不會覺得他的英文能力很好。
同理,如果用「年齡」、「戀愛資歷」或「婚姻狀況」來斷定一個人的經驗是否豐富,並且據此認定一個人是否足夠成熟來處理情感關係,有能力理解另一半,這在邏輯上是有謬誤的。

「自省能力」才是關鍵!

我認為,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叫做「自省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戀愛的經歷,婚姻的變化,必定會增加一個人在情感的不同面向上的「觸及機會」。但如果一個人並沒有在這些接觸過程中,不斷反芻與思考,這些經歷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段人生的「歷史」,一段可能完全被遺忘的「歷史」,它根本無法被稱之為「經驗」。所謂的「經驗」,應該是有意識的思想與知識。因此,不經自省的人生經歷,更遑論它能夠將其化為「經驗」,甚至內化成一個人的「能力」。
而且,所謂的「自省」也不是「有思考」就足矣。例如:有的人分手後,雖然會反省自己做了什麼,但可能只是簡單粗暴地認為個性不合,或是單向認為自己做錯事情,所以才會分手。但這樣的「自省」其實是很淺層的。一旦將這樣的邏輯套用到其他的關係時,很有可能會出事。更關鍵的,在於這個人他「思考了什麼」、「如何思考」。
我認為期待找到一個成熟穩重的對象,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如果我們只是用一種線性且充滿繆誤的因果關係的邏輯來思考,很有可能會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伴侶。因此,在判斷另一方的特質的時候,很可能要從他描述過往情感的方式,或是他看待過往戀愛經驗的態度,便能有較明確的線索,來理解這個人的具體特質如何。至少我認為,一個人對於過往經驗的描述與態度,反映這個人對於感情的思考方式,也能大致推測他在情感關係中會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以及如何處理感情方面的各種挑戰。
如果一個離過婚的人,都一直抱怨且歸因於是對方的問題,才導致離婚,那麼也可以大略猜測,這個人有較高的機率是容易把關係上的問題,歸咎到對方身上。相反的,如果一個沒有戀愛經驗的人,卻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不斷反思,或是透過傾聽並消化他人的感情生活來獲取養份,縱使他在感情上缺乏了「實戰經驗」,卻可以推測這個人是一個可以傾聽,願意在關係方面持續學習的對象。
當然,除了他對於感情方面的態度之外,一個人如何應對與看待日常生活的各種大小事物,也都是理解與判斷一個人的特質的面向。因此,單純從「年齡、戀愛經驗、婚姻」去做判斷,確實會有所偏頗。
無可否認,「年齡、戀愛經驗、婚姻」等客觀訊息,有其功能。它可以幫助我們更便捷篩選出「高機率是符合自己喜好」的對象。但倘若只用這樣的資訊,就判斷一個人的特質,也很容易陷入迷思之中,反而錯過其他客觀標準以外,實際人格特質卻符合自己期待的對象。
完稿於2022.04.0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