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整體考量與個人觀點(3)

2021/04/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現代社會發展的非常複雜,你以為自己的計畫有整體考量,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因為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少,才讓你覺得算無遺漏。
人類的行為受限慣習,與你的學習歷程、生活經驗都有關係,而多數的生活技能,都是單線思考就能學到,因果關係很單純。絕大多數人對於這個社會的思維就是如此,他能想到的範圍沒有那麼大,對於影響範圍較大的,也多是用自己身邊的經驗去擴充。
簡單說,就是數學的「外插法」(extrapolation),慘的是因為都習慣直線思考,會把曲線變化當成直線,偶而自己猜對了就認為世界全部是直線。
如果你覺得,讀書讀多了就不會,那絕對錯誤。因為你只是透過學習人類的經驗,讓自己對複雜系統的理解,稍微多了些,在專業科系中的訓練,會讓你對這門專業比較了解。也就是,如果今天談論的現象,是你本人的專業,那麼在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你會較有「這個專業範圍內的整體考量」,因為對你而言,大部分都是已知的,過去也有案例可以處理,遇到未知的情況也能找類似的比對。

每個人都只有「個人觀點」,差在專業範圍與歷練

對你而言,自己專業項目的「整體考量」會是內插法,而我們其他不專業人士,看到的參數太少,整體考量卻缺東漏西,對你來說就是亂講。可是,如果根據你的專業,提出某個解決方案,而此方案將會影響到好幾個其他領域,那麼你的考量還夠整體嗎?鐵定不夠。
筆者要講的是,其實沒有什麼整體考量,我們每個人發表的都只是個人觀點,只不過經驗可能不同,對各行各界的歷練有差,造成你對於某個涉及多項領域的問題,有較好的認知罷了。
這些年,讀者應該見夠那種,站在專業觀點覺得為何不這樣改,但改了之後冒出更多問題的事情。好比說,前陣子的鐵路意外,你要在全台鐵路上都架設監控系統,隨時回報路況,並能即刻提供駕駛資訊,好讓他避免意外,這很簡單嗎?
如果是AI判讀的監視器,光是識別障礙物跟危險性,有那麼簡單?如果要人力監控,全台有危險的路段都裝,需要多少人力24小時觀看,有足夠的辦法讓他們集中精神嗎。這還只是很單純的講到第一層,往下談就是更多技術細節,以及人力資源調度,筆者跟專家談過一點點,就覺得頭大如斗,唯一的共識就是沒錢都別想了。
也難怪跟各領域的專家抬槓到後面,大家都覺得乾脆雙手一攤,先給他公司化再講,透過一些手段把冗員幹掉,處分精華地段,活絡相關收益。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至於其他技術細節怎麼處理再說,沒錢搞屁。
結果才聊完沒幾天,就有土地正義的出來大罵,說任何公司化、民營化都是陰謀,是藍綠政客想要撈錢炒地皮的手段(翻白眼)。
回到主題上,個人觀點到底正不正確?以各行各業的專家來說,當然就是你的專業為主,今天要筆者去分析某產業,自然是有做過的才熟,沒碰過的不去問誰曉得。但這僅僅是這一行,跳出這行業外的觀點一定正確嗎?那可不。

隨意套用個人經驗、狀況,必出現極大謬誤

像是二十年前,筆者就遇過一堆前輩學長,催促趕快去中國賺大錢,他們的整體考量可豐富了,就自己的產業怎樣賺,講得可精確。但反問他們,這樣對台灣整體的經濟會怎樣?基本上就是去了才會好,不去經濟就會差,只有跟中國連在一起才有活路。但說了那麼多,這些技術專家的經濟論點,其實就是單純的進出口,類似中國有十億市場,每個人買一個你就賺到飛天。
「那台灣的經濟這樣會好嗎?」
「當然會啊!你每個人都賺幾百萬,台灣不就很有錢了嗎?」
呃,這種經濟思維,你跟我說這些高學歷菁英有比較好,聽到會吐血。把有錢等同經濟好,這稍微有學過的人就知道,是把個人的觀點套到全體,以為自己有賺錢、大家都賺錢,那不就成了?
這道理是聽來很像一回事,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試想想今天如果台灣瞬間,每個人的薪水通通漲十倍,就跟這些二十年前的專家所說的一樣,會發生何事?一開始會很美好,後面就會知道何謂通貨膨脹。這種瞬間賺錢賺到翻,台灣不是沒有過錢淹腳目的年代,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有變得超棒嗎?也沒有。
舉個例子,今天的平民百姓,生活水準比過去的王侯將相還要好。
這句話可不假,你在家有冰箱冷氣,出門有轎車代步,吃的東西來自世界各地,這就打爆千年前的國王生活品質了。但你會覺得幸福感有比以前的國王好嗎,好像也不會。
簡單說,個人觀點上,生活品質的提升,來自於你購買的產品,光是有大量鈔票,卻買不到東西,鈔票就只是廢紙,這我們稱為通膨。也就是你想要讓台灣整體的生活變好,生活變得富足,就不是只有錢而已,還得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說是這樣說,但大多數人都還是認為,有錢還是比沒錢好,筆者也這麼想。但這是個人觀點上,你放到全國政策上,想要大家有錢還不簡單,印鈔票就好了啊,那為何央行不這樣做,歷任總統不分藍綠都不會這樣想?
難道他們都是智障喔。
就,錢多不代表財富多,有很多錢不代表生活富足。這個簡單的說明,是要讓讀者了解,你個人突然變很有錢,彩券中了一億元,馬上就可以買車買房,家用電器全部用高檔貨,好好規劃的話,為何幾十年生活都不會匱乏。這是因為全台灣就只有你突然變有錢,購買力只有你提升,而你就算中了一百億,也不會買光全台灣商品,造成物價上升。
但個人狀況放大到全國,就會完全不一樣,每個人都要買BMW,台灣瞬間有一千萬輛B廠的需求,B廠變得出來嗎?他們會決定,為了長久經營,每年生產十萬輛,分一百年賣台灣人,請大家等一等?怎麼可能,一定是價格馬上就不斷提高,貿易商相繼提出新的價格,反正台灣人有錢啊,最後一台車要賣你一億,不然短期內無法降低需求。
結果就是,到後來大家還是沒有B廠的車,抱怨手上的一億元連台車都買不起。接著繼續怪政府,總統無能閣揆下台~~~
總之,個人經驗很容易用自己,去擴充到群體的現象,這在小群體中多半可以成立,放大到同質性高的團體,像是類似的產業跟職業,也還是說得過去。當橫跨領域越來越多,就會發現越來越不可行,你在A產業的經驗很難在B產業行得通,C領域有的潛規則在D領域中不被認同。

修法為何不是萬靈丹──沒有一次到位這種事

這也是像筆者剛畢業時會犯的錯,覺得用法律就可以解決了,大家都遵守法律不就得了?
這問題就是,法律怎麼訂的?通常修訂法律是劃下一條線,除非是那種殺人放火,只有打靶打掉或關到死的選擇。不然一般社會運作的法律,像是排放標準、運轉規範、工業安全,通常都是依照經驗去設定,而經驗上是透過專家審核,相關業者協調,理由也很簡單。
因為只有這行的人才知道這行怎麼做,你不能覺得該行業的人必定會修訂對自己有利的法條,就鐵定壞壞,要透過外部力量去干預。壞壞也要看狀況,化學廠去修訂一條廢水排放標準,高到整條河都變色也無所謂,這當然是該死。但可能會這樣?
在整個社會的文化習慣下,我們會逐漸修正這些共通標準,當大家都覺得河川不應該排放廢水,標準值都要低於10ppm,此時找化學廠去開會,他們敢說標準要設在100,000ppm嗎?睜眼說瞎話太過分,連同業都會覺得這太扯。
筆者只是想說,時間尺度拉大,你會發現改變很多。90年代去彰化找同學,出火車站就是濃烈的刺鼻酸味,現在還有嗎?或者說,台灣現在還有哪一個城鎮,民眾會接受整條街都瀰漫著化學廢氣?難道90年代以前的人都是王八蛋,覺得為了賺錢,吸廢氣也很爽?當然不是啊,就容忍標準經過十幾年後,不停地上修上調,透過抗爭跟政黨輪替,修正到今天的標準而已。
你如果忽略掉整個發展脈絡,從國外回來就說,人家可以做到1ppm以下,為何我們還在10ppm!!!!!!不停咆哮跟抗議,憤世嫉俗覺得全台灣的政客都被收買,那是你家的事。他國可以制定1ppm的標準,不是因為政客有高瞻遠矚的眼光,而是許多細小的因素,包含監督的能力、人民的素質、科技的進步,就正好在那個時間點就定位。
如果我們還沒有,就會付出額外的成本,而這些成本誰付?
想通,你就會瞬間明白,為何那麼多人「都不像我自己這麼有整體觀,會考量大局,只會以個人觀點謀取私利」,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
人家沒有比較壞,只是當年做不到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8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