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古文的個人觀點(五)(完)

2024/01/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理想的語言學習環境,應該是給予學生文字優美、文法有邏輯的閱讀材料,讓他們自由且大量地閱讀,揀選適合自己的思想,並學會對尚不能理解或接受的思想保持開放態度,培養一輩子的學習能力。如果國高中的古文教育者無法用成績以外的誘因讓學生理解古文和閱讀能力的關聯,不容許對於古文蘊含的思想的質疑,個人認為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以上的理想簡直美好到是幻想、空想,每個學生資質不同,遇到的學校、師長和同學也不一樣,況且閱讀材料無窮無盡,我們要用什麼標準來決定先後順序?這就是課綱的政治議題,也是本文筆者必須恪守界線,不多加評論的議題。

========

  前文提到的 Reading Minds 一書中引述一份研究,研究者比較住在北京說中文的兒童發展心智理論的五個階段時,比起住在美國和澳洲說英文的兒童,會先發展出「有知與無知 (Knowledge – Ignorance) 」再發展出「不同的信念(Diverse Beliefs) 」。兩群孩子的父母對幼兒說話時,說中文的父母傾向評論誰有較多正確的知識,而說英文的父母傾向評論不同個體之間想法的差異,這也表現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重要的是,兩群兒童雖然發展階段順序不一樣,但是在抵達「隱藏心智」的時間點無異。人類有為了理解他人而發展心智理論的本能,而理論建構於經驗之上,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順序(以英文─中文為例)和時間(一般人的口語─聽障者的手語)。

Fig. 6.4 北京說中文的幼兒與美國、澳洲說英文的幼兒發展順序不同, Wellman, H. M. (2020).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61.

Fig. 6.4 北京說中文的幼兒與美國、澳洲說英文的幼兒發展順序不同, Wellman, H. M. (2020).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61.


  我幾乎可以想見有人讀到這裡會跳起來說:為了促進獨立思考,多學英文比多學古文重要!先等一下,這些實驗的研究對象都是五六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在那個階段的孩子光是能好好用母語講出自己的需求就很棒了。家有兩歲幼兒的我,目前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他能學會察覺自己的生理需求,在想上廁所前先跟我說一聲啊啊啊(抱頭)假使不是因為幼兒主要照顧者的母語超過一種,讓他能在生活中自然地接觸多語,那麼在幼兒掌握好一種語言之前,外語還是先等等吧。

========

  去年 (2022) 我和一位久未聊天的學姐用線上訊息聊天,她得知我有了孩子,問我:「那你在紐約工作嗎,還是相夫教子?」

  用文法解析,學姐這麼問的意思是「工作」和「相夫教子」是邏輯上相悖且不可共存的兩個狀態,但是我一時之間不能確定相夫教子是否等同於「不工作」,於是在回答前趕緊去查了台灣教育部線上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裡「相夫教子」的定義:

輔助丈夫,教養子女。明.倪謙〈陳孺人質素說〉:「孝奉姑嫜,相夫教子,咸盡其道,淑行確實,不事華靡,宗族賢之,皆稱之曰質素。」《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這婦德須孝敬翁姑,相夫教子,調理媳婦,作養女兒,以至和睦親戚,約束僕婢,都是天性人情的勾當。」

  確定這句成語的意思之後,我很有自信地回答學姐:「我有相夫教子,我先生也有相妻教子。」

  即使離開中文環境多年,我還是記得怎麼查字典,不會因為我曾經很會使用中文,或是某些詞語聽起來很熟悉,就不懂裝懂。我希望能一直維持這樣的精神,不要隨便開口,為說而說。孩子開始說話後,在他掌握語言以前,也要好好聽他說話,陪他說話,讓他與在他人互動不順心時提供安全的討論環境,陪他一起發現閱讀能讓一個人超越時空、體會各種可能性的美妙。

  在台灣教過我的國文老師和英文老師,應該會為了以前的學生有這樣的心願感到欣慰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