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考量與個人觀點(4)

2021/05/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個人經驗很容易用自己,去擴充到群體的現象,這在小群體中多半可以成立,放大到同質性高的團體,像是類似的產業跟職業,也還是說得過去。當橫跨領域越來越多,就會發現越來越不可行,你在A產業的經驗很難在B產業行得通,C領域有的潛規則在D領域中不被認同。
這周,來做個總結,筆者要講的是,個人觀點到整體考量,看來是同一件事情,但在現代卻越來越無情。這個無情的點,就是社會發展越快,系統愈趨複雜,越年輕的人就越沒有整體考量的能力。
這不是瞧不起各位,一個超複雜的系統出錯,你要解決多領域牽涉的問題,現代有可能出現一個神人,年紀輕輕剛畢業就橫跨十大領域,皆具有達人程度的能力,能協助整合多方意見,提出一槌定音的「絕妙點子」?
根本就不可能嘛!
要在一個領域專精,沒有十年工夫別想,從你畢業到變成老手,在技術上獨當一面都年紀要三十了。當你接觸到管理層面,曉得整個領域的前後端狀況等,這跟你學校教的幾乎都不相容,相當重新學一個領域,等到管理技巧、用人能力都足夠了,又過去了十年。這還只是你在一間專業領域中,擔任到經理以上的管理職,用學校的角度來講,就是你想當校長,從組長到主任,歷練加上訓練,沒有十來年經驗,各處室主任都接過。
「你真的知道一間學校在搞什麼嗎?」
換言之,越專精一門技術,就越沒有時間整合其他領域;越是從事整合性工作,就會越來越像業務,說話技巧跟協調能力會比專業技術重要。而這些都是要練的,請讀者不要誤會,「油嘴滑舌」跟「能言善道」完全不同,但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就真的會搞混。
不然這些年,怎麼會在政治上出現一大堆搞不清楚「願景」跟「空想」差在哪的選民?

其實不是年紀的問題

讀者一定會有異見,覺得這年代一大堆年輕有活力的新人,去擔任企業總經理,跨國企業的執行長,也都沒有問題,甚至表現良好啊!
筆者承認這是對的,但你得先看這是哪些企業。若是新創企業,沒有前例可循,技術也在摸索階段,在執行面上需要的是創意,財務上要有夠多的投資者能承擔失敗的風險,此時挑個老人反而沒用,因為他早就脫離衝鋒的年紀,對新技術的理解也不會比較好。
這不是年紀的問題,是因為老人在此對新技術的專業能力比較差。
若是很成熟的產業,幾乎沒有太多新創空間,經驗就會超過年輕人的創意,因為創意在此相對不重要。對這些企業來講,既有一個穩定的獲利方法,數十年以上的經驗確保,為何要聽信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說要改動產線跟投入嶄新的技術,只為了提升5%的獲利?
這不是年紀的問題,是真的大學畢業生就不懂。
你以為,這些奇怪的動線,詭異的人力配置之所以存在,必定是浪費,只要採用你的想法,就一定可以成功等等。這個喔,筆者必須說,不能說百分百錯誤,但九成以上都是不對的,一個數十年以上的產業,整個作業習慣都固定了,之所以動線很怪、產線很不順,其實是多年調整出的最佳化結果。
這就是前幾篇講的歷史脈絡,確實一間全新工廠,可以規避掉這些問題,但一間舊工廠跑了幾十年,你今天說要改成完美的樣貌,結果會怎樣?你可能遇到一大堆管線糾纏不清,動了A就影響到B然後C更不順結果D出錯,這筆幾百萬的貨就報銷了。
簡單說,就是這間工廠並不是超沒效率,老闆廠長經理諸位,沒有不知道你講的狀況,他只是改不掉。或者說,依照現狀計算,更動的成本與風險,還不如繼續這樣經營下去,不要為了工廠最佳化而付出額外成本,因為這樣做出的變革,會不會真的帶來長久獲利還不清楚,風險也無法確定。
筆者不是在嚇唬畢業生,想要倚老賣老,如果你這樣想,那就這樣想吧,去撞撞看就知道了。希望你不會遇到,真的強行推動改革,結果是整廠產線失控,業務買賣卡死,會有太多你不知道的小細節,處處在干擾。最後只是弄得你一身傷,虧損救不回來算公司的,更糟的是你會被貼上一個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標籤,在整個業界臭掉,避之唯恐不及。

有作用的人脈,反映的就是實力與信用

技術的這樣就算了,更麻煩的事情在人脈上,舉口罩國家隊就好,是誰晚上打電話,直接Call給這些廠商老闆,迅速組成一個上中下游一致的國家隊?經濟部沈部長啊,不然是誰?
覺得筆者在講幹話?不不不,重點是電話怎麼打的,交辦剛考進來的菜鳥,要他從網路找各家公司電話,打給總機說:「您好我這邊經濟部,想找你們老闆談一下組國家隊的事情。」
確定人家會理你?????
好一點的,是轉接再轉接,確定不是詐騙,也不是徵文比賽,然後找個比較閒的業務經理去溝通,差不多就如此。這只是一家廠商願意配合,跟協調一百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沈榮津部長怎麼做的?當然是翻自己的電話簿,直接打老闆手機:「嘿!阿榮啊,有事跟你說喔……」
部長當然沒有一百家廠商的電話,但他只要有其中幾個,或是業界交遊廣闊的幾家,打了一通請人幫忙打十通,不用半天全業界的人就會知道,「總統交辦、副總統負責、部長處理,不是虛應故事,是很認真的要趕快替國家做事」。
那這些人脈,誰才會有?膝蓋想也知道。
你問筆者會有嗎?過去在業界走跳,的確有十幾家老闆的電話,但那個是以下對上,不是平行的態度,除非今天筆者當了哪個議員還是立委辦公室主任,權力跟得上責任,人家確定你是可以談的對象,才會把你當平行的個體。
不然呢?筆者如果剛畢業,就到處打電話,憑熱情去說服上百家廠商老闆,請相信小弟並給個機會,我們來組個XX國家隊。
「您哪位啊?」
沒有處在一個位階,擁有相對應的權力與責任,別人不會理你的。不是你說謊,而是你負不了責,就跟一個一輩子沒進業界工作過的教授,寫報告建議台灣某產業進行某個改革,平均一家廠「只要付出100萬成本,就能賺回1,000萬利潤」。不會有人理會的,因為他只是出張嘴,這些方法若沒有經過驗證,誰相信這樣做會成功?成功了,教授就可以到處說自己多強,但更重要的是,照做後失敗,這成本算誰的,教授要出錢補嗎?
各位,看到這邊,如果還是堅持,年輕人才有辦法做事,越老的都被困死在既有的規則中,都沒有用。那很好,您加油自己去試試看,筆者不會強迫你,只不過別在那邊自以為是。
筆者看過很多屆畢業生,許多人都認為依靠人脈是錯的,要依靠實力,筆者現在都是歪著頭回他:「依靠人脈是錯的,那什麼是人脈?」
別鬧了,人脈就是你認識的朋友,然後他正好現在做這行,擔任什麼職務,正好可以互相幫忙。更好笑的是,畢業生就沒有人脈?年輕就不會私相授受?
各位還記得前幾年的白綠合災難嗎?就一大票自認為菁英的2x輩,透過自己私下的網路串連,不理會上級跟長輩的警告與規勸,還會把黨內會議的內容外洩,成為人家的工具而不自知。你自己的人脈串連是做好事,人家年紀大的就搞利益輸送?自己在爭權奪利,就別扣人家帽子,搞得好像自己這個世代才是正義,其他人都是壞壞。
這就是個人觀點凌駕到整體考量的缺點,而這些年輕朋友為何如此相信,自己的個人觀點就是整體考量?

想趨近整體考量,經驗是唯一的道路

這就回到上次講的,每個人的看法形塑,跟人生的歷練有關,一個學歷沒很高的,會受到較傳統的社群影響,讀書讀很上去的,會依照其專業領域,吸收到比較廣的概念。
但這沒有上下之分,沒讀書的早點去工作,對實作技能會先一步了解,他也許不懂「廣」的理論,但他會知道為何現在這根電桿立不好、水溝沒挖好的原因是什麼。有讀書的晚幾年工作,透過有系統的學習,學到較廣的概念,但對於實作「深」的部分,真的就是沒那麼懂。
地理課都學過,河川切割地形有加深、加長、加廣,每一個都需要時間。程度好的人宛如水量大的河川,可以同時加深加長加廣,差的人也許只能選一個做。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程度落差,用河川比喻,水量都不會差到二倍,極少的天才會有三、四倍的能力,但也沒幾個人會同時做到三個部分。
這個比喻只是要告訴各位,不管你的起始點是哪裡,要整體考量還能面面俱到,就是累積經驗,沒別條路。這不可能光看書就懂,筆者自己經驗多年,每一個覺得看書讀論文,應該知道很多了吧?實作一碰就知道,一堆鬼故事根本不曉得。
不是亂世,世界穩定發展,科技進步快速,社會整體的系統複雜度就會愈趨複雜。不是老人比較懂,只是平均而言經驗累積較多,思考的廣度較大,能夠看到的面向較多,以及評估已知風險的能力較好。年輕人不是一定差,純粹就是經驗不足,遇到問題的反應能力平均來說較弱罷了。
你如果不懂,堅持可以透過紙上或課程學習克服,那筆者講個比較實際的。
「您可不可以,光從讀書跟討論會,看懂所有賽車的技巧,然後第一次開車上路就能超越舒馬赫變成車神?」
至今無人跟筆者說他可以,但同樣的道理用到其他層面,尤其是更加複雜的社會運作,政策對國家的影響,沒開過一次車的自封車神可多了。
如果你還是不懂,那筆者也不覺得還能說什麼,只能說您去衝撞看看,成功了祝福你,失敗了也祝福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