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蝦皮店到店的策略用意

前日提出蝦皮可能想攻入零售市場
剛好有網友提出一個討論說法
「蝦皮並沒碰觸到零售 店內看到的商品都是OK所有」
這部分很值得探討,等於蝦皮目前在@店到店實體店面上與Ok採取異業合作中,這是種「我開實體店面/產品你出你來做零售」
這明顯上已跟便利店老四OK,已進入了深度合作。
甚至也提到蝦皮也意象想再與「美聯/亞太」合作,合作內容是否是同Ok便利店方式「實體店互惠」下,蝦皮想把物流導進去合作方案?這部分其實主誘因是「物流數據」的需求去促進蝦皮做這樣的合作,個人評斷是覺得沒什麼意義。
探討蝦皮店到店策略:
如果蝦皮是為了網友提到的「物流數據庫」主因,迫使蝦皮去執行這「高成本實體店面通路」策略,覺得成本消耗太大,但數據庫就算超商物流不完全共享,但也能透過網購平台取得一定的「消費數據」,為了進階深度的數據,要勞心勞累再實體店面策略,曾經再電商平台黑馬,應該不會只為了這個誘因去執行。
也大可選擇大頭不願意跟隨免運費模式下,補助運費款部分的行銷成本,這麼做也比自開店到店親力親為,成本也超高情況下來的有利多了。
https://www.potatomedia.co/s/aa4NojJ2
蝦皮執行店到店實體店面策略如過是有「零售誘因」,但又不是全涉入,釋出超商股份讓蝦皮持有,做到蝦皮想涉入,也可以不是競爭對手下,甚至增加企業互相黏性,也更放心的公開資源共享與投資每個合作企業的專長分工,進而達到每個企業的有明顯業績成長跡象。
或是
店到店的營運模式由始至終,蝦皮只是做的是類似空手套白狼方式,又能只提供品牌效益做到1+1大於二效益,讓自己的成本幾乎沒有明顯拉高趨勢下,也有明顯的主業收入提升,才會願意執行。
不管真實內部如何,我們可以很確定的是,蝦皮店到店起初沒拓點這麼明顯,明顯也只是測水溫,之後進入「擴點」成長期,應該很多民眾都有感覺到「擴點」的神速,也代表說企業已經達到一定的共識,蝦皮願意支付這樣的成本傷神傷財去執行這件事,代表已經有「良性」跡象,畢竟它的出現可是「電商界黑馬」
(或許物管上現在出了管制流程問題,但改善後,終究應該還是朝著大戰略進行)
設備回收是回收,但變成量價時又是一回事,能回收下結果設備賤賣,還要做失敗後處分的結局,他們不至於下會走向「失敗」這步棋,尤其擴店的速度以表達他們願意更投入更高成本去投入時,代表前面的「測試」已經有紮實的數據顯示他們的財務金流影響不大,才會短時間突然性的加速拓點的舉動。
https://www.potatomedia.co/s/aa4NojJ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