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小說連載 斷簡 十二

吳東榮或許說不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但他絕對清楚自己是怎想的。以商人對於趨勢的直覺,他頗不安於這個時代所書寫的成功範本所締造的將會是一個強暴弱、人吃人的世界。未來怎麼樣他無能多想,商場上累積的經驗和智慧或許可以讓他的子女不被人吃,而古書中描述的那個和諧、美好的圖景的想望,可以使他吳門出去的人不至於成為吃人者。他看著這些孩子的臉,在意識中的某種可能性促成下,和他見識過的那些臉漸漸重疊,愈來愈像、最終合而為一,就覺痛心憤世。尋求方式阻斷這種可能性本來是他身為父親的責任,但他是個商人。在未成為「父親」之前,他已經是個十分成功的商人。他太忙了。
「所以我願意成為他的意志、成為他的手。」劉承林默默地想「幫助他成為他想成為的那一種父親,完成他未能親身完成的事。」原先猶疑未決的心事,就在這一念中安頓下來。照劉承林的意思,政權轉移後,每個孩子必需接受國民教育既成了新的國家政策,分門別科的階段性的學程、課業自有,無論如何,還是應該以正規教育為主,家學為輔;學校教的是知識,家學則著重於性情、人格的養成,以為志趣的約束和指引,課程分二個部份,凡未及學齡的孩子,每日晨課、午課各二個鐘點;晨課授詩,午課說書,設想的範疇是神話、民間傳奇、歷史故事及人物傳記。已就學的孩子平時不宜增設課程,例假擇一日開講,晨課二個鐘點授詩,午課則經、史、古文選,隨機調配。
吳東榮出自富過三代的儒商之家,與無才暴富的粗人畢竟不同,聽聞此見自知深淺,佩服得五體投地,身為家主,又初會面,當面諛辭出不去口,一逕深笑點頭,頻頻向陪座上的陸培深飛去感激的眼神,反來覆去只一句:「到底是讀書人。」心口上壓著些點微言異議,只覺得大孩子們的經學比重太輕。
這個教程配比是承林自思了大半夜後得出的「較好結論」,他在受學時根本不曾想過比重的問題,因為「學生」其實是人的生涯中最被動、最無知故而最無奈的身份,無論怎麼安排、誰去安排、基於什麼考量安排,他若想脫離那種無知的現狀,就得照單全收,而且無論安排得精緻或拙劣、成效如何,那可都是「為你好」。甚至短短的教學生涯中,他也不曾覺得這一環節有什麼理由提被提取出來單獨檢視,那時他看重科別本質、教學方法,介意學生如何在應用範疇中找到能讓知識的利益最大化的途徑。因為那時他的學生們基本上都是人格基礎已然穩定的青年人,而這次徹底不同,以往的經驗紿終沒能給足安全感讓他自信在教學方法上他不是個新手,這幾天他默默打量孩子們的活動,熟悉他們的氣質和形貌,單純的笑意酬答都讓他吃不消,那眼神太無辜、太坦蕩、太不設心防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