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離開了公司自行創業,忙碌的生活加上與原參加的民搜團隊理念的不同便慢慢離開了,雖然已經許久沒有參加勤務,但之前參加了幾次任務後也已經大概了解台灣的山搜勤務模式,而我也從2014年開始鑽研探索搜救的模樣,還有國外是如何進行搜救。
其實【搜】與【救】是兩個不同的專業
帥氣的搜救員從高空中沿著繩索下降抵達傷患身旁,專業俐落又溫柔的處理好傷勢後將傷患固定在擔架上,對著無線電進行呼叫後,畫面轉到了山上繩索端的救難人員,三五個人依序拉動著複雜的滑輪系統緩緩地將擔架連同搜救員一同拉起,抵達地面後傷患送醫,人員收拾裝備帥氣的離開現場。以上就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搜救場面,但其實上敘的畫面是"救"而已,並沒有"搜"的畫面。
搜=搜索,尋找某著實體或非實體的目標。救=救援,對目標進行救護或脫困作業;也就是說要先搜索到目標,才能對目標進行救援。
那搜索會有帥氣的畫面嗎?我想透過導演、編劇與攝影手法是可以呈現出帥氣專業的畫面的,但現實中的搜索又是甚麼畫面呢?大概就是:
不斷來回走動+漫長的無聊時光+蚊蟲叮咬+滿身臭汗+悶熱無風+烈日曝曬。
再論勤務時間而言,一般平地失蹤搜救,尋獲天數約為7天x白天搜救時間12小時=84小時,其中救援最快可能只要30分鐘;就算路途遙遠、地勢惡劣陡峭以12小時計算好了,也只佔了整個任務投入時間的1/7,跟搜索投入的時間相比救援的占比非常的少,但因為畫面好看、有戲劇張力、有複雜昂貴的專業器材而成為了媒體、長官、社會大眾喜歡及關注的題材。
而目前的基層山域救援訓練,搜索的內容因為偏重學科加上過程過於簡單,所以最後還是以繩索技術及傷患脫困為訓練主軸。中高層幕僚人員的山域搜索訓練則以搜索區域規劃,地圖地形判定,手機訊號視域分析,指揮調度為主;事實上實際勤務時也就是照這些流程再進行,依照不同區域撒下人力後慢慢的排除,最後尋獲目標。
因為區域、地形、目標狀態的不同,通常尋獲的時間約在4~7天左右;根據國外實驗結果人員落海72小時後生存機會減半,所以越早尋獲目標存活的機會當然就越大。
前面有提到,搜索=尋找某著實體或非實體的目標,區域則有分成特定與非特定-這取決於目標是否持續移動;而在一區域內搜尋到目標的可能=機率。
擲杯的機率是1/2(是與否,笑杯不算XD),猜中東西南北方向的機率是1/4,在某棵樹下的機率是1/10000;生與死的機率是50%,在當地區域的可能性有80%,在地球的可能性則高達100%。
機率可以解釋成科學,也可以加以修飾成玄學,端看誰說出口;長官說了算,專家說了算,家屬說了算,神明說了算,網友說了算,換我說大概就是不算了。如果目標在一個特定區域內未移動,尋獲的機率要怎麼知道呢?你說1/2我說1/3,其實正確來說應是要將地圖1公里方格切割成100公尺1格=1/100。
根據國外搜救紀錄累積而成的統計分析,以最後發現地點為圓心(IPP),1公里圓周內尋獲目標的機率是97%。就個人收集台灣近期資料與文獻對照分析結果十分相近,但這一公里圓周尋獲時間約需費時7天甚至超過。
民間流傳"晚七天"回家是指身亡後化為靈魂於頭七當天回到家裡探望家人,但以搜索科學來說第七天卻是機率相當高的截止點,只是目標不一定已經身亡;就資料顯示目標到第七天仍存活下來的機率其實非常高,尋獲已身故的目標可能當天即重傷身亡或第三天後因失溫等原因身亡。
再拉回來"搜救"這事情,大家應該已經明白搜與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分工領域及思考方向,原來大家以前認知的搜救與實際是有想像落差的;帥氣的救援到現在還沒有出場的機會呢!
下一篇我們再來聊聊如何進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