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傳統有時違反人性,卻也無可奈何。例如沙烏地前任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1924–2015)之母法赫達(Fahda bint Asi Al Shuraim),其本為閃瑪爾部(Shammar)阿卜達(Abde)氏酋長之女,與拉希德(Rashid)部的酋長沙烏地·本·阿卜杜拉齊茲·拉希德育有二子,卻在一場暗殺行動中失去夫婿。當時半島政治局勢詭譎多變,法赫達還來不及悲傷,就被當作"拉希德部落代表",與丈夫另一位前妻一起被迫嫁給阿卜杜勒·阿齊茲,也就是後來的沙烏地國父。
無獨有偶,在年輕一輩的公主中,也有人承擔了類似的工作。芮瑪公主(Reema bint Bandar Al Saud,1975-)是世界銀行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更在2019年被任命為沙烏地駐美大使,成為該國第一位女性駐外代表,開沙烏地風氣之先河。
除公共議題外,藝術領域也是沙烏地皇室婦女的舞臺。法赫達公主(Fahda bint Saud Al Saud,1953-)、麗姆公主(Reem Al Faisal)皆是沙烏地著名的藝術贊助者;蒂娜王妃(Deena Aljuhani Abdulaziz,1975-)更是Vogue Arabia時尚雜誌2016到2017的主編。
而有時聯姻的王妃間,也會就政治結盟與促進國家形象達成某種政治分工,例如卡達的謝赫·莫札,以及杜拜的哈雅王妃。謝赫·莫札(Moza bint Nasser,1959-)為卡達前任埃米爾哈馬德之妻,兩人育有5子2女,其中泰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為現任埃米爾。莫札之父是卡達著名的政治犯納瑟(Nasser bin Abdullah Al-Misned),曾因反埃米爾而入獄;出獄後即率領族人自我流放到科威特,直到莫札與王儲哈馬德結婚時,才得以重回故國。
另外母親的出身也會影響公主的待遇。早在哈雅之前,沙烏地王室也有位來自約旦的王妃,她就是阿卜杜拉國王之妻-阿勒埃努德。阿勒埃努德(Alanoud Al Fayez,1957-)在15歲那年嫁給48歲的阿卜杜拉,生下四位公主。然而阿卜杜拉卻十分輕慢她,在31年的婚姻內與其離婚多次,最後將其逐出沙烏地,且不許她帶走任何一位女兒。
皇室女眷的議題不僅涉及國際政治,也與各國內政有所關聯。2018年2月哈雅王妃的繼女拉蒂法公主(Latifa bint Mohammed Al Maktoum,1985-)出逃,並在遊艇航行到印度附近時,錄下一段視頻,控訴父親阿勒馬克圖姆長期虐待其與另一個姐姐夏姆沙公主(Shamsa bint Mohammed bin Al Maktoum,1981-),更揭露父親曾犯下多起謀殺案。結果船還沒駛出印度洋,就被印度與阿聯酋的戰艦攔截,接著特種部隊強行登艇擄回公主,監禁至今。
然而拉蒂法公主的經歷雖悲慘,最後至少還能保住一條命,但沙烏地的米沙勒公主就沒這麼好運了。米沙勒公主(Mishaal bint Fahd bin Mohammed Al Saud,1958–1977)在19歲那年到黎巴嫩念書,並與沙烏地駐黎巴嫩大使的侄子相戀;然而公主彼時已是羅敷有夫,故兩人之間註定只能是不能見光的婚外情。最後米沙勒假溺水真私奔,卻功虧一簣被警方識破,但這還不是真正的導火線。
根據沙烏地的伊斯蘭律法,通姦罪唯有集齊四名成年男性的證詞、或當事人三次自白"我犯了通姦罪",罪名才算成立。米沙勒的家人勸其否認犯行,並要求公主斷絕與情郎的往來,如此一來法院就能當作什麼都沒發生。然而米沙勒抵死不從,並在庭上三次自白:"我犯了通姦罪",此舉徹底激怒族內長老,更令沙烏地皇室顏面掃地。為平眾怒與維護家族榮譽,米沙勒最後與情郎一同被斬首。1980年英國以此事件為題材,拍攝紀錄片"公主之死(Death of a Princess.)",導致沙烏地驅逐英國駐沙大使,並強力施壓禁播此片。直至今日,米沙勒公主仍是沙烏地國內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