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那長期物價持平甚至下跌好嗎?談談通貨緊縮

    這二三十年來,大部分國家的物價趨勢都是往上的,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日本。
    從上圖日本歷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可以發現到基本上日本從1995年以後物價上漲率都是接近零成長的狀態,甚至在某些時段出現下跌的現象。不僅僅是統計數字的表現,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聽過二三十年前去過日本玩的都說日本物價好高,根本不太敢在日本花錢購物,但在疫情發生的前幾年不是流行去日本自由行,很多我們台灣的觀光客就發現到除了交通費用以外,像是旅館費用、超商飲食費用等,很多東西都沒比在台灣賣的貴多少,若用心去找還常常找到賣的比台灣便宜,這某種程度上就是通縮的明證。
    相比於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這二十多年來物價持續的上揚令薪水變薄,日本這樣物價長期不上漲甚至下跌的通縮現象似乎棒極了,但日本政府可不這麼認為,這二十多年來一直用盡各種貨幣寬鬆手段要令日本擺脫通縮,但都以失敗告終,那究竟通縮具有什麼樣的殺傷力呢?

    這二十多年來國際原物料仍持續上漲

    從第一張圖顯示2001至2010年國際鐵礦價格的走勢圖,以及第二張歷年國際油價走勢圖來看,即便是1995年以後日本邁入通縮的時代,鐵礦與原油價格長期來看仍持續上揚,各位要知道這兩種物資對於工業生產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腳色,鐵礦除了包括車輛在內眾多商品都會用到以外,工業用的機械與其零件也都需要用到鋼鐵,而原油更不用說,除了作為能源外,像是塑膠製品與瀝青(其實3C產品的外殼也是塑膠製成的),以及眾多有機藥劑都是從原油中所提煉出來的。
    看到這裡,相信一些比較聰明的讀者可能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商品售價長期不調漲,但原物料價格一直往上,不就影響到公司利潤了嗎?那總是要有人為此買單吧?

    結果導致日本薪資停滯不動,甚至許多企業工廠被後進國同業所併購

    上圖為日本自1984年起的非正式雇用比率變化,可看出由最初的15%,在2014年已上升至接近四成的比例,那這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呢?要知道在日本社會,正職員工除了有終身僱用制的保障外,還有租屋與交通補貼等諸多福利,順便說日本是如何聘用正式員工:基本上就是在高中或是大學畢業的前一年多數企業會在其中的四五個月裡辦理就業活動,然後這些應屆畢業生就參加這些就業活動去應徵,若幸運找到工作就可成為某公司的正式職員。
    但如果很不幸沒找到工作,基本上在日本社會就是做一輩子的打工或派遣工的非正式職員工作,一旦屬於非正式職員,上述的福利通通沒有以外,還極度缺乏保障,若為派遣工薪水也會被派遣公司抽成不小的比例,其困境可想而知。
    其實這十多年來就算是正式員工日子也未必好過,公司為了減少成本,除了增加非正式員工比例外,也以各種手段減少在職正式員工的獎金,如減少良好考績比例。到了最近幾年,不少日本大型企業甚至「鼓勵」正式員工提早退休,好更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與內部換新血。
    即便如此許多日本企業仍無法脫離困境,金融海嘯後許多經營困難的日本企業除了被歐美大企業併購外,連台灣與中韓等後進國企業亦參與併購,如2016年鴻海併購夏普,而且還不是個案,看來日本的未來真的不太樂觀。
    也因此一個國家像日本長期陷入通膨,短期看是不錯,但長期來看是會侵蝕國內受薪階級的薪水與工作機會,更進一步的傷害人民消費能力,更長遠來看更是降低國內企業與社會的創新力(因為沒錢沒人力沒物資了)。
    物價上漲短期內或許會令受薪階級感到不舒服,但如果不是異常通膨而只是反映國內外生產成本的上漲就長期而言,應該不是壞事,也無須過度干涉,因為人民與企業終究會找出一套應對方法求生存,最後也許會促成一波創新。更精確地說,辦法大多都在困境中找出來的,過度的國家力量保護反而帶來負面效果。
    那日本究竟為何會陷入這種困境呢?以後有機會再來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