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形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次談到系外行星的發現與觀測方法,本週來談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界對太陽系形成的推論

天文學界的共識為太陽系始於46億年前一片巨大分子雲中一小塊的重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其餘物質攤平並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這被稱為星雲假說的廣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紀的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拉普拉斯侯爵皮耶-西蒙提出,自1950年代太空時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此模型在解釋新發現的過程中受到挑戰又被進一步完善化。從形成開始至今,太陽系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衛星由環繞其母星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盤中形成,其他的衛星據信是俘獲而來,或者來自於巨大的碰撞(地球的衛星月球屬此情況)。天體間的碰撞至今都持續發生,並為太陽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經常遷移,某些行星間已經彼此易位。這種行星遷移現在被認為對太陽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絕大部分的作用。

ALMA拍攝的原行星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為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干涉儀。近年來人類用以觀測分子雲內黑暗且濃密的氣體運動,尤其是各個發展階段原恆星盤,以深入探討恆星的形成過程。

後來天文學家也在這些恆星胚胎周圍發現到原行星盤,ALMA 取得影像顯示,環繞在長蛇座TW星周圍的盤面,該論文第一作者是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Sean Andrews,他表示:「先前藉由可見光和電波望遠鏡的觀測,確認這顆恆星有盤,且盤面特性強烈顯示出行星已開始聚結。這張新ALMA圖像為我們呈現盤面上許多前所未見的細節,它顯示明亮的塵埃環和黑暗縫隙以一圈圈同心圓狀間錯排列,這些特徵表示,在相當於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上,一個行星正在形成。」

ALMA拍攝之長蛇座TW星周圍的盤面

ALMA拍攝之長蛇座TW星周圍的盤面

另外有兩處明顯的暗隙,和中心恆星的距離各分別為30億公里和60億公里,相當於太陽系裡天王星和冥王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天王星和冥王星在形成初期,同樣也可能經歷過顆粒聚結的過程,最終形成行星。行星會將軌道上的塵埃和氣體清除乾淨,然後就像牧羊人帶領羊群前進一樣,行星會明確的導引剩餘物質到帶狀位置上。

而後在2018 年,天文學家在系統內發現行星 PDS 70b 穿梭於恆星周圍塵埃氣體盤的間隙,說明該行星可能正在吸收物質並留下一條掃乾淨的路,且可以在這過程形成自己的塵埃盤。

為了理解更多資訊,團隊將所有適合觀察的儀器都集中在該系統上,結果 2020 年透過 ALMA 於 PDS 70c 周圍發現灰塵,但第一時間很難區分這顆行星的塵埃盤與母恆星的明亮塵埃盤,所以 ALMA 的天線可以移動帶來最高的角解析度,當團隊再次觀察 PDS 70 系統,終於確認 PDS 70c 周圍存在環行星盤的清晰圖像,該圓盤直徑與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大致相同,且質量足以形成多達 3 顆月球大小的衛星。

通過上述ALMA的觀測基本可以確定行星與衛星,甚至包含小行星與彗星都是原恆星形成過程中殘餘的物質再重新因重力作用匯聚而成,換句話說,類似地球的世界再太陽形成前,甚至數億年後都會在銀河系中的某處角落誕生,地球乃至於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並不特別。

至於這些星體,說白話點就是天上的星斗是否都是如同傳說神話裡的神仙永垂不朽的存在呢?之後再來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iam Liou的沙龍
44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William Li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太陽系層面,它存在於形成事物的建設性力量中, 形成了行星系統到螢火蟲和可愛的雛菊,以執行大自然心靈或神聖思想的計劃,並攸關著特定事物或存在的發展和成長。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它是眾神的客體化思想,是低層次的「話語成肉身」,是太陽系和人類理念的信使;是普遍生命的活躍力量。
Thumbnail
在太陽系層面,它存在於形成事物的建設性力量中, 形成了行星系統到螢火蟲和可愛的雛菊,以執行大自然心靈或神聖思想的計劃,並攸關著特定事物或存在的發展和成長。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它是眾神的客體化思想,是低層次的「話語成肉身」,是太陽系和人類理念的信使;是普遍生命的活躍力量。
Thumbnail
一天24小時,地球人都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的一天曾經只有5小時(還不夠睡場大覺)。那時,月球離地球非常近,就像掛在天空中的一個巨大的銀色球體。這一切,都要從一連串的星球暴力碰撞說起。
Thumbnail
一天24小時,地球人都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的一天曾經只有5小時(還不夠睡場大覺)。那時,月球離地球非常近,就像掛在天空中的一個巨大的銀色球體。這一切,都要從一連串的星球暴力碰撞說起。
Thumbnail
大質量恆星 對大質量恆星,在氫殼燃燒開始時,核心的質量就已經夠大,在電子簡併壓力能夠取得優勢之前,就已經足以點燃氦融合,在一開始它們就比質量較低的恆星亮許多,因此還是比質量較小的恆星形成的紅巨星明亮。這些恆星不太可能活著成為紅超巨星,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將摧毀自己成為II型超新星。 超新星 中子星
Thumbnail
大質量恆星 對大質量恆星,在氫殼燃燒開始時,核心的質量就已經夠大,在電子簡併壓力能夠取得優勢之前,就已經足以點燃氦融合,在一開始它們就比質量較低的恆星亮許多,因此還是比質量較小的恆星形成的紅巨星明亮。這些恆星不太可能活著成為紅超巨星,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將摧毀自己成為II型超新星。 超新星 中子星
Thumbnail
上篇文章中聊到恆星的能量來源主要為氫原子核經由兩種程序融合成氦的核融合釋放出光與熱,那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當核心中的氫消耗殆盡以後怎麼辦?在這裡先談主序星階段的持續時間。 此處的M和L是恆星的質量和光度,M☉是太陽質量,L☉是太陽光度,是估計的恆星主序帶生命期。 低質量恆星 中等質量恆星 水平分支
Thumbnail
上篇文章中聊到恆星的能量來源主要為氫原子核經由兩種程序融合成氦的核融合釋放出光與熱,那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當核心中的氫消耗殆盡以後怎麼辦?在這裡先談主序星階段的持續時間。 此處的M和L是恆星的質量和光度,M☉是太陽質量,L☉是太陽光度,是估計的恆星主序帶生命期。 低質量恆星 中等質量恆星 水平分支
Thumbnail
從人類出現以來,白天的世界是太陽主宰,入夜後則是星星與月亮的天下,相對於有限的人類生命,這些天體似乎是永恆的,在很多文化中也被神格化,認為天體是神靈的化身,直到近代天文學與物理學的發展才逐漸揭開它們的真面目,現在我們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先從分子雲談起 藉由吸積累積質量
Thumbnail
從人類出現以來,白天的世界是太陽主宰,入夜後則是星星與月亮的天下,相對於有限的人類生命,這些天體似乎是永恆的,在很多文化中也被神格化,認為天體是神靈的化身,直到近代天文學與物理學的發展才逐漸揭開它們的真面目,現在我們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先從分子雲談起 藉由吸積累積質量
Thumbnail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主戲已經下檔了,我這墊檔的卻停不下來。本來我也不想再搭這個八卦的順風車,誰知臉書今天才推了這個新聞給我。 人會劈腿不稀奇,你知道行星也會劈腿嗎?而且還不是只劈兩個,可以劈到三個。 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一個恆星可以有好幾個行星,不過一個行星繞兩個恆星好像就怪怪的。
Thumbnail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主戲已經下檔了,我這墊檔的卻停不下來。本來我也不想再搭這個八卦的順風車,誰知臉書今天才推了這個新聞給我。 人會劈腿不稀奇,你知道行星也會劈腿嗎?而且還不是只劈兩個,可以劈到三個。 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一個恆星可以有好幾個行星,不過一個行星繞兩個恆星好像就怪怪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