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人為干擾下的野生動物生存:從傷亡、救援及野放說起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向大家介紹野生動物目前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人為造成的,包括路殺、窗殺、流浪狗、陷阱等,除此之外我也想說說野生動物的救援與野放。
會決定這個主題是因為,我關注動物相關的事情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的野生動物的生存與人類的開發息息相關,之前也有寫過關於棲地破碎化對動物造成的影響,不過當時還沒有到非常了解,因此在寫完後,我又看了別人文章、聽了一些講座,發現這些事情太有趣了,而且真的很值得讓更多人知道,因此決定把它整理起來。
好的!講完一堆廢話後我要進入正題了。

路殺與窗殺
相信大家近幾年很常聽到這兩個詞吧,就算沒聽過的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應該也猜得出來。沒錯,路殺就是動物在從一條路跨越時,被車子撞到,下場不是重傷就是死亡;而窗殺則是鳥類在飛行時沒有看到玻璃,直接撞上去,有時是輕傷,休息一下就能繼續飛,但嚴重還是會造成死亡。
你可能會想,動物好端端的沒事為什麼要穿越馬路,其實他們的棲地就是需要這麼大,有時只是要換個地方捕食,結果就這樣命喪輪下。當然我指的動物不只近幾年大家關注的石虎,還有很多很多的動物,像是蛇與青蛙等等。 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推薦大家上網搜尋路殺社,這是一個FB社團,也有網站,裡面有更多相關資訊喔~
當然窗殺就不用多說,窗殺是在講玻璃這種隱形陷阱,玻璃會反射天空與樹或是太乾淨時,鳥會無法分辨。大家應該都有聽過或看過別人走路沒看到擦得很乾淨的玻璃,結果直接撞下去的經驗吧,這就跟鳥一模一樣,現在有很多的建築或建設會用大片的玻璃,這都容易造成鳥類無法分辨而撞上。 除了路殺社當然也有窗殺社喔,是一個FB社團,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案例分享~
解決辦法
這些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呢?當然有,在路殺多的路段會有設立警告牌,手機有出汽車語音助理 APP,提醒駕駛放慢速度。除了提醒駕駛的,有些地方也有設立生態廊道,就是在馬路下做類似地下道的路,讓動物可以穿越。
窗殺的部分當然不是叫大家不要裝玻璃,而是要想辦法讓鳥可以認出這裡有一塊玻璃,最好的方法就是貼上貼紙。像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在玻璃牆上貼上很多小圓貼,就是為了改善鳥類窗殺問題而貼上的。這種在玻璃上貼貼紙的做法有沒有效,根據美國奧杜邦學會的研究結果顯示,寬 5 公分 × 長 10 公分的布置間隔是可以防止 90% 以上的窗殺。
圖片來源:動物園facebook

路上的狗狗們
在路上或山區經常會見到整群或是單獨的狗,他們是從哪來的?除了流浪狗與他們的後代外,也有一大部分是有人養的,不過是用半放養的方式,牠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跑。雖然牠們現在在也有牠們面臨的問題,但這次的重點不是這個,我今天要講的是,牠們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問題。
Photo by Geran de Klerk on Unsplash
在都市裡的,牠們為了生存會選擇翻垃圾桶找人類吃剩的食物,而靠山區的,大部分會去獵捕其他動物,除了獵捕,牠們身上可能會有疾病,也會透傳播給其他動物,像是犬小病毒,這種病毒是透過糞便和飛沫傳播,目前證實能傳給很多動物,最嚴重的症狀是在3–5天內昏迷或死亡。
另外像是台灣的穿山甲,穿山甲目前是保育類,在台灣的山區可以看到,穿山甲遇到危險時會縮成球,不會逃跑,這時牠們很容易被攻擊,因此很常會遇到尾巴被狗咬斷的穿山甲,而穿山甲的尾巴可以幫助平衡、防禦與育幼,穿山甲在育幼時,會把小孩放在尾巴上,由於尾巴對牠們來講很重要,所以當沒有了尾巴生活上也會有困難。

陷阱
另一個對野生動物造成很大威脅的就是陷阱,在這裡我講的不是在野外打獵用的陷阱,而是為了保護作物或家畜不被野生動物吃掉與破壞用的。
其中最常聽到就是捕獸夾,捕獸夾的成本較低,因此很常被使用。當動物被捕獸夾夾到會想盡任何辦法辦法逃脫,但因為捕獸夾夾得很緊且有鋸齒狀,因此大部分的動物沒有完整逃脫的可能,幾乎都會斷手或斷腳。 除了捕獸夾外,還有其他的陷阱,例如山豬吊、電網、精準式陷阱。
山豬吊:與捕獸夾很像,成本低、強力高,運用鋼索套住動物,一旦被抓住就很難逃脫。
電網:這是一種對動物傷害沒有那麼大的陷阱,目的是驅趕。通常用在果園,把果園用網子圍起來並在上面通電,雖然電壓高但電流低,因此當野生動物碰到網子時會造成驚嚇和痛,但不至於受傷,這做法可以驅趕動物,降地動物闖入的機率。但這種陷阱成本較高。
精準式陷阱:是套索陷阱的一種,但這種陷阱只針對足底面積較小的偶蹄類(例如山豬),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誤捕大型動物(例如台灣黑熊)的機率。
前面我有提到捕獸夾的部分,在台灣,台灣黑熊就是捕獸夾與套索的受災戶之一,像是在今年(2020)中秋時,有一隻台灣黑熊誤入套索,幸好果農有即時通報,沒有隱瞞,讓黑熊順利被救出。除了這例之外,研究台灣黑熊的黃美秀也曾說過她在研究黑熊時經常遇到斷指或斷掌的黑熊。當沒有了指頭或手腳掌後,牠們便無法爬樹。 對!你沒聽錯,台灣黑熊會爬樹,因為他們的有一部份的食物來源是樹上果實,斷掌後無法爬樹,而斷指則會變得吃力與不穩,另外幼熊也會為了躲避敵人而爬樹,所以當無法爬樹又遇到敵人時,生存機率也大大降低。

農藥
除了用陷阱保護作物外,有時也會用農藥去減少作物被吃掉或破壞的機率,但農藥會在動物的體內殘留,當掠食者吃了體內有毒素的動物,就導致二次中毒。老鷹紅豆就是一個蠻著名的例子。
在2012年左右,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收到有兩隻黑鳶死亡的通知,經過檢驗後發現體內含有加保扶,加保扶是一種劇毒農藥,一般鳥類只要很少的量就會致死,後來經過田野調查發現在種紅豆時,為了避免小型鳥類來吃紅豆,農名會在穀物加入加保扶當做毒餌,撒在附近讓鳥去吃,而只吃腐肉的猛禽吃了這些中毒的小型鳥類也跟著中毒死亡,因此老鷹紅豆提倡用不毒鳥的方式來種植,盡力維護生態系。
photo by hakuun sai on Flickr

走私
走私是僅次於軍火、毒品的第三大走私行業,而這也是造成野生動物瀕危和滅絕的原因之一,除了走私特定部位,例如象牙、熊掌、穿山甲鱗片等等,也有走私活體動物。當走私的活體被查緝到後,如果動物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列管物種,依照公約規定必須將查獲的走私動物送回原本的輸出國,但當動物不在列管物種裡的話,下場通常不會好到哪裡去。
根據農委會的「走私沒入動物及其產品處理作業程序」,當查獲活體動物走私時會分為禽鳥類與和非禽鳥類,只要是禽鳥類一律安樂死,因為牠們會有禽流感的問題,如果不是禽鳥類也不是保育類一樣是安樂死,而不是禽鳥類的保育類則會通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或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將動物進行檢驗,如果有傳染病的疑慮一樣也是安樂死。也就是說只有被走私的活體動物是保育類且不是鳥類,又不會有傳染疾病的風險才會由林務局指定的場所安置、收容。所以,並不是被查緝到後動物就自由了。
在結束走私部分前,我想講一個可能比較振奮人心、但結尾不怎麼歡樂的故事。現在存在於地球上的穿山甲有8個種,其中一種在台灣,8個種都瀕臨絕種了,牠們是被走私最多的哺乳類動物,可是台灣目前在研究與復育穿山甲中是最厲害的。不過台灣在1950到1970年時,是穿山甲皮革的重要輸出國,每年出口差不多6萬隻的穿山甲皮革,直到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出現,穿山甲數量才逐漸回升,讓台灣漸漸減少走私穿山甲,可是到了2018年,高雄海關查獲從馬來西亞進口的3,880隻被剝掉鱗片的穿山甲冷凍屍體,雖然不確定走私終點是哪裡,但這也創下了台灣10年來的新紀錄,這也讓許多人開始擔心台灣會不會又再次成為中繼站。
好了,沉重的部分終於結束,我要開始講野生動物救援的部分了!

野生動物的救援與野放
救援單位治療的動物種類很多,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蟲動物,救援的主要工作除了治療受傷之外,還有動物復健、收容、野放、研究、餵養與生命教育。而被救援的動物有部分是透過民眾送來,當民眾在路遇到受傷的動物會通知救援單位,所以接下來我會分為民眾端與急救單位端,來介紹大致的流程。
民眾端分為判斷、通報、運送:
判斷:判斷動物是否需要被急救,因為有時牠們例如從樹上落巢的小鳥,父母有時其實就在旁邊,當人類介入把幼鳥帶走反而拆散牠們。
通報:因為對象是野生動物,貿然去抓牠們可能會造成自己受傷外,動物也會受到很大的驚嚇,因此盡量向專業單位通報,不要自己去抓。
運送:運送龍具用戳洞的紙箱,用鐵籠的話鐵絲縫隙會讓動物受傷,紙箱也不能太大避免在運送過程中動物在裡面翻滾,另外鐵運送前不要餵食,也不要在運送的箱子裡放水,避免水打翻。
鳥類救援SOP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急救單位端收到動物後則會先檢傷,檢傷的內容分為
  1. 受傷程度是否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有治癒的可能
  2. 是否可提供所需的安置/治療場所
  3. 動物是否有可以回歸野外的可能
  4. 動物的野外稀有程度
  5. 治療後的珍貴稀有動物是否可在適當的動物福利標準之下至其他收容單位安置…等
醫生會根據上述狀況評估是否要進行下一步治療,如果個體受傷得很嚴重、即使恢復也無法回到野外、或達到動物福利標準,則會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是想快速地讓牠們離開痛苦,因為牠們已經被人類救援回來,也沒辦法再把牠們放回野外,而最後根據評估,治療後也無法讓牠完全恢復,因此安樂死會是最後的方法。
動物急救完後接下來要評估動物是否該野放,大致的評估內容為:
  1. 疾病檢測:是否有潛在病原、傳染性疾病等存在?
  2. 野放評估:個體是否適合再度回到野外正常的生活?
  3. 野放方式選擇:軟野放?硬野放? 硬野放:也稱為立即野放,意思是恢復完成後直接去野放地點釋放。 軟野放:有一個模擬野外但沒有天敵的環境,讓動物先熟悉,並提供食物和水,比較適用於人工環境下出生,或人類撫養的動物。
  4. 棲地評估:原地野放?移地野放? 原地野放:讓動物在原本的棲息地點野放 移地野放:原棲息地點被破壞、有威脅,而選擇不在原本的棲息地野放。
  5. 氣候評估:動物在各季節有不同的活動模式,需配合動物需求與野放目的來進行評估。
  6. 動物族群評估:是否有穩定族群存在?或甚至是否有該族群存在?
  7. 遺傳多樣性評估:是否有因地理區隔出現分群?
確定要進行野放後,要進行復健,復建是提供適當的醫療與照養,直到動物能夠以最佳的狀態回到原棲息地的過程。復健人員要根據自然棲地、營養需求、自然行為、以及飼養環境需求等,去設計之後規劃。 另外軟野放的訓練比較複雜,因為大部分選擇軟野放的動物是人工飼養長大,因此對牠們原本的棲息地與生存技能不熟悉,所以訓練需要包括:
  • 自行覓食
  • 獵捕動物
  • 判斷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東西與食物是危險的
  • 遇到敵人如何躲藏
  • 做窩巢
最後還有一項訓練是驚嚇訓練,目的是為了避免將要野放的動物習慣人類,因為有些野放的動物是人工飼養長大的,從小接時常接觸到照顧人員因此會並不知道人類也具有危險性,需要透過這項訓練讓動物知道看到人類要閃。 當牠們的訓練經過評估認為可以野放後,就要進行野放的準備,需要準備適合運送的籠子、挑選適合的地點,也要確定天氣不會干擾。
野放後也不是馬上就結束了,後續還多事要做,例如追蹤野放個體,觀察牠們的存活率及健康狀況,也需要看野放族群是否能自然繁衍。最後再根據這次的經驗改進野放流程,這樣才能越做越好、越成功。
我覺得野生動物目前面臨的問題最主要還是跟人相關,像是前面舉出的路殺、窗殺、陷阱等,這些都是因為開發而無法避免的,目前也沒有很完好的解決辦法可以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只能靠後面的救援與宣傳讓更多人知道。
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這些就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在之前透過文章與演講了解的事,也因為要寫這篇文章,又更認真的去查了很多資料,把自己還沒有很清楚的東西更清楚,所以這篇文章也算是把我自己腦中的資訊做小小的整理。希望大家在看完後可以更認識現在野生動物面臨的問題,告訴更多人!

資料來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